脆弱的链条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为自己定位,在世界范围内布局产品研发、物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配送、销售及服务,形成了错综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供应链体系。哈佛商学院史兆威教授提出,对这种结构最恰当的理解是将其看作设有隐藏“障碍”的跨大陆“接力赛”。每个交棒点上的企业都高度专业化,零部件从一家企业传递给另一家企业,有些零部件甚至要经历数次越洋传递。

  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零库存的JIT生产方式已经在全球制造链上推广开来。下游企业可能只了解它们的直接供应商,对上游企业的情况不甚了了——正常条件下,供应链各环节形成了完美的闭环,高效率地运转不息。

  除非出现了极端情况。

  2011年,日本遭遇地震和海啸,加上随之而来的核警报和电力短缺,使得全球电子产业供应链处在空前的压力下。很多制造商猛然发现,从来都是稳定到货的零部件竟然停供了,被迫减产甚至停产;原来他们对供应商的供应商及自己所处的整个供应链知之甚少。大自然以一种极端方式暴露出供应链的瓶颈所在,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管理生产的方法。例如,作为预防措施,可能会将部分订单留给居垄断地位的供应商之外的规模较小的其他竞争对手。

  更极端的情况源于人类自身的冲突。美国政府再度祭起冷战时代产生的“出口管制清单”制度,日本一言不合就宣布对用于智能手机及电视机的半导体等制造过程中需要的3种材料加强面向韩国的出口管制。由此帶来的冲击令当今世界高科技产业的供应链结构压力清晰地呈现出来。如何实现供应链的安全可控持续,正在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关注焦点。

  即便华为这种体量的世界级高科技公司,也是全球产业供应链脆弱链条上的一环。规模世界第一的中国制造,其背后的保障体系却还相当薄弱。中国制造要想升级进入价值链的中高端,必须建立和完善健康的、可持续的产业体系——这不是任何一家企业能够独立做到的。供应链安全其实事关国家安全。

  从本期工信论坛《繁荣的背后——供应链管控与产业链安全》中可以看到,要实现供应链安全可控,一方面要把控核心技术研发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另一方面要与供应链上下游厂商建立起良性互动、共同成长的紧密合作关系。

  中国制造需要在强大压力的倒逼作用下,深刻了解自身存在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差距,做好自己的事情,完善基础科研体系和制造业创新体系,突破核心技术瓶颈,通过使用“以防万一”的B计划来限制甚至瓦解破坏的损害程度,加固供应链的脆弱链条。

  尼采说得好,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总编辑 曾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