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记忆笼罩着(创作谈)

  • 来源:红豆
  • 关键字:童年记忆,农民,城乡
  • 发布时间:2019-08-15 06:36

  人的童年记忆会跟随人一辈子,这话我信。

  开始写作的头两三年,曾经和一位文学界的前辈聊天。前辈说,你的小说我看了一些,写得有点杂,以后还是要关注同一类题材,争取写深写透。我诺诺称是,前辈接着问我今后打算关注什么,我脱口而出城乡接合部。前辈表示满意,说关注这个领域的作家不少,好作品也不少,要写出自己的特点。我继续称是,等回到家仔细想想,又觉得所谓的城乡接合部,不是一个文学的概念,我真正想关注的,还是住在这里的人。

  我姥爷(外祖父)曾经承包了他们村里的果园多年。这个果园,比这篇《天上的桃树》里的果园可大多了,里面北方各种常见水果都有,光桃就有好几种。那时,我大半个暑假都会消磨在那里,热了就跳进旁边的运河,渴了饿了,一抬手就能摘个果子吃。

  后来,整个村子拆迁了,变成了连绵成片的楼群,我的亲戚们喜气洋洋地揣着城镇户口本儿搬进了楼房,果园也随之被夷为平地。再后来,我上了大学读了研,在报刊上看到各路学者分析着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处境、命运,各有各的说辞和判断。但对于我那些亲戚,生活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他们的农具仍然在家里占据着一席之地,有的放在阳台,有的放在客厅,有的则专门腾出了一间房子来放。至于生计,他们有的做着小生意,有的则在更远处的村里租了别人的地,继续种着自己种了半辈子的各种农作物。无论哪一种生活方式,他们都是和当农民时一样,在用体力的付出,换得一日三餐,全家温饱。

  如今,当年的城乡接合部,正慢慢向闹市区靠拢。当年更加偏远的乡村深处,据说那里的村民从前每年才进城一两次,都被列入城镇化的规划中。他们的生活已经发生和终将发生的改变,当然不是这样一个短篇小说所能说清楚的,我希望的,只是写出我看到的他们生活的局部。

  故乡那座小城如此,我如今居住的北京亦如是。那年,我刚刚搬进后来住过多年的小区,马路对面就是一片自搭的棚户区,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当时我去附近一所驾校学车,同一个师傅带的学员里,就有一位三十出头的同学住在那片自建房里。他说他自己早就会开车,可一直没驾照,北京查得又严,自己不敢开车上路,只得在一家装修队里当小工。最近手头稍微宽裕了些,就想着赶紧把车本儿拿了,再贷款买辆“小面”,这样在北京挣钱的路子就多得多了。他车开得的确熟练,手脚极麻利,普通学员眼里最难的“倒库”,对他都是小菜一碟。就有一样,他的脖子不知为何,往某个方向转动的范围比一般人要小,看后视镜的话,需要把整个上半身都转动起来。好在他也如愿领到了车本儿。有时我和他偶尔在路上遇到,看得出他的境况的确是越来越好。

  再往后,那片自建房拆除了,盖起了一片南北通透的精致板楼,我不知道这位同学去了哪里,如今还在不在北京。在写这篇小说时,回想起他当时的言谈举止,我可以斷定他很朴实,但他是不是和小说的主人公一样善良,我并不清楚。他是这篇小说主人公的原型,小说里很多细节,都来自我和他的闲谈以及我对他的观察。这篇小说是写给我那些亲戚的,也是写给他的。

  我祝愿他生活幸福,无论他在哪里。

  邱振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