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推进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路径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发展问题
  • 发布时间:2019-09-07 08:49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人才培养 就业创业 发展问题 发展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高校扩招导致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很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面对这样的情况,人才供给侧发展已经刻不容缓,在人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如何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重点考虑的课题之一。

  一、就业创业教育对学生的作用

  1.帮助学生准确定位

  在传统的观念中,受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对毕业就业创业的认知范围较为狭窄,且无法对自身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这样很容易导致“志大才疏”的情况发生。通过就业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对自身的知识能力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定位,使学生能够更加有目标地进行学习。

  2.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学生踏入社会后,容易出现无法适应社会,对繁杂甚至与专业不匹配的工作岗位产生一定排斥的现象。而通过就业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到社会生存环境,帮助他们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

  3.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

  我国多数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都会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实践能力方面较差,但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却是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是一个不平衡的问题。就业创业教育能够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拥有更高水平的职业技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生存力。

  二、人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1.就业创业教育任务目标体系建设问题

  第一,学生就业创业的思维定式。学生就业创业的思维定式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偏差会直接影响到就业创业教育任务目标体系的建设。思维定式是指学生们习惯用固化、僵化、呆板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使得其在就业创业等择业过程中会产生固化甚至是老旧的思维,导致创新能力不足,很容易导致就业创业教育任务目标体系的不完善。第二,部分学生需求以及学校供给逐渐功利化。现阶段的创业教育体系中缺乏对学生创业失败、艰苦创业等方面的教育,部分学生因缺乏经验和风险承受力,创业功利性的价值判断极易导致创业失败。第三,就业创业支持力度不足。因制度、资源、理念以及定位等都不均衡,导致就业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建设不完善,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

  2.就业创业教育实践形式化问题

  现今,就业创业教育实践形式化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就业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常教师只是向学生传授相应的理论知识,并没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没有鼓励学生打破视野束缚,缺乏战略眼光,使得就业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学生无法真正接触到更多的就业创业教育知识内容,进而无法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第二,教育与实践脱节。在当前的就业创业教育中,教育观念落后、与实际需求脱节是较为严重的问题,很多就业创业教师的思想较为落后,依然认为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是学生最好的去处,这样的思想会限制学生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导致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当其走入社会后,很难满足各个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而导致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第三,实践平台建设不完善。学校就业创业教育通常是以教师的理论讲述为主,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下接受就业创业指导,如果没有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就很容易导致知识传递的失败。当前,诸如创业实验室、孵化基地、科技园、校企合作平台等,这些实践平台都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但是学校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平台,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无法在就业或创业的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潜能。

  3.多元主体模式下就业创业管理问题

  第一,政府供给缺失。在学校供给方面,政府多数情况下是“领导型服务”模式,教育本身是一个时滞性较长的领域,当新的政策出台的时候,很可能学校还存在一定的反应迟钝的现象。换言之,政府的政策供给实际上在学校就业创业教育方面起到的作用并不是非常大。第二,管理供给缺失。就业创业课程管理对学生来说较为重要,当前,多数学校都有着自己的创业实践平台,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管理工作没有形成体系,没有保证顶层设计的统一性,继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管理供给缺失。第三,评估供给匮乏。对就业创业教育效果的科学评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课题,一些学者习惯通过创业成功率来评价学生的创业成果,但是这种方式并不科学,由于相关机制的不健全,创业导向不明显。

  三、人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推进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路径

  1.明确教育目标的精准化“供给”

  第一,重塑学生角色。人才供给侧改革是要求在满足学生个体需求的基础上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学校应当明确教育目标精准化的“供给”,帮助学生进行准确定位。个人对于自己在一定情境中該如何表现认知与理解并定义为角色知觉,学校应当要在就业创业教育中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学生的角色进行定位,让学生能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二,学校与学生双轮驱动。供给侧改革能够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寻求教育成果的转化,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发挥创新型社会的聚合效应。基于此,学校应当与学生进行双轮驱动来展开就业和创业,实现“精准供给”,融合共享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优质师资队伍,将供给侧结果性改革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真正实现学校与学生齐头并进。第三,建设教育生态圈。供给侧改革下就业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尽可能地满足社会需求并解决社会问题,供需协调发展,供需两端共同发力,加快多方共同参与的就业创业生态圈建设。因此,需要调动多方主体的积极性,如社会、政府、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共同建设生态圈。

  2.打造就业创业教育实践共同体

  第一,教学与产业融合发展。现阶段,多元化开放式的就业创业观念还不是非常完善,分散树立且耦合不足的情况影响了人才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要加快教学与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取得成功,需要不断学习和超越自我,因此,挫折教育、群体交际、团队合作等都是就业创业者的必修课程,且同时需要配套教学产业开发,为学生提供匹配度较高的产业化机制。第二,借助互联网开展就业创业实践。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抓住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打破传统封闭式教学模式,利用新型的媒体,整合校际之前的就业创业新范式,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互通的就业创业教育模式。

  3.统一管理模式下多元主体管理就业创业教育

  第一,积极政策耦合效应。要构建学校就业创业教育积极发展的政策耦合效应,可以从社会基础制度、资金保障、政策制度、课程体系以及实践平台等方面展开,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发展提供全面支持。一方面,將就业创业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细化,提高其可操作性的同时降低风险,提升学生与社会各主体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政府可创办基金来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支持创业成果的研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二,管评分离激发教育内驱力。管评分离主要是指管理和评价分离,二者共同激发教育的内驱力。一方面,处理好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适当“放权”,并做好职责范围内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就业创业教育的评价必须要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学生,关注学生、教师与学校三者之间的联动性发展,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全面评价,特别是政府的扶持政策、高校的制度、学生的能力表现、教师素质等方面,以便能够对就业创业教育进行全面诊断和管理。第三,形成人才集聚效应。这样,挖掘了人的潜力和创造力,对学生的就业创业起到一定的帮助。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得到政策、文化环境以及经济要素等方面的支持,因此,学校需要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思辨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危机化解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为后续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四、小结

  总之,在人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变化。学校应在注重人才供给侧改革重要性的基础上,明确就业创业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创新就业创业教育的途径,为学生未来的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阚丽.供给侧改革下高职优质校专业建设路径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7).

  [2]徐侠侠,徐丽萍.教育供给侧改革下部分地方普通高校转型路径探索[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2018(3).

  [3]张彩霞.教育供给侧改革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8.

  [4]刘立伟,李兴.人才供给侧改革下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路径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2).

  [5]黄兆牛.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职业教育转型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7(4).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