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综合素养的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析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公共基础课,综合素养,教学改革
  • 发布时间:2019-09-27 18:43

  摘要:在中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着轻视公共基础课教育价值的倾向,忽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本文将针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 综合素养 教学改革

  课题:本文为2017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发展研究》(编号:2017663)的阶段性成果。

  对于中职阶段教育而言应更加注重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价值,但现实是传统中职教育带有固性思维的特点,认为职业教育就应强化就业教育,忽视或轻视公共基础教育,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存在懈怠的思想,再加上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得当,知识基础薄弱等问题,导致理论知识讲授和学习上存在欠缺,这些都直接弱化了中职的教育属性,使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缺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一、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的不重视

  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关注点往往放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上,从学生到教师、从学校到家长等都对公共基础课关注不足。尤其在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诸多,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公共基础课教学定位不准确,未能起到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教学带有传统普通教育特色,固守“学科本位”的传统模式,课程内容缺少实用性和适用性,职业导向性低。二是对公共基础课的管理不到位。在公共基础课管理中未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主要表现在中职学校中参与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学生人数不多或者文化课考试分值要求低等原因,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考核没有实际意义,评价体系引不起足够的重视,所以缺乏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课程教学起到反馈、调节和导向的作用。

  2.教育教学方式不得当

  中职公共基础课应考虑在教学方式和组织方式上区别于普通教育,选取适应学生学情的教育方式,不能仅采取简单的说教和压制方式,进行“满堂灌”,这样不仅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降低学习积极性。其实教学组织和方式不得当,还可追究于公共基础课教学目标制定的不恰当,未依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量身制定,仅重视以知识掌握为目标,未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地位,以及服务于综合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素养培养的价值和作用。

  3.中职学校师资管理不力

  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活力,造成的原因既包括学校層面缺乏有效的教学质量考评机制,在相对宽松的考核评价环境下基础课教师趋于安逸,对教学反思和教学改进缺乏动力,表现就是教学能力和方法得不到改进,基础课授课质量有待提高。同时,在日常管理层面中忽视对教师教研活动、培训活动等方面的关注,将重点过于放在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或者一体化的培养上,忽视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导致授课教师难以接触更多先进的实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4.学生学习特点和方式存在问题

  在自我认知上,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善于沟通,敢于提问、评论,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动手能力强,同时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很少人会认为自己的逻辑数理、语言、内省等能力存在优势,但恰恰是这些欠缺的能力在学生公共基础课学习中占重要作用。或许是因为学生长时间在学习成绩上受挫,学习效能感低导致潜意识对自己学习能力上的否定,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形成否定性的自我体验,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不强,自我调控能力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消极对待学习,难以对公共基础课如数学、英语等课程提起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其次,就中职生总体特点而言,学习基础较为薄弱,从生源构成上看,进入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基本上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是对学习有很大的排斥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律性较差,课堂问题行为较多,导致学习效果较差。

  二、关于中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几点建议

  1.明确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定位

  应树立以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为本位的教学观念,公共基础课授课中,既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灵活地结合“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处理好两个基础关系,即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以及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这也就为摆正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政策依据。

  在具体实施上,应依据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突出“实用性”“基础性”和“职业性”,弱化“抽象性”“理论性”和“知识性”,以此引导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式选择上的改变,更好地服务于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现实中,笔者发现许多职业院校在公共课设置上存在一定欠缺,例如只有语文、英语、数学、德育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而涉及职业指导等课程较少,且师资配备不合理,无法发挥服务“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所以还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完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建设。

  2.转变教育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也应体现在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上,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规定》指出“课程教学是职业指导的主渠道”、“持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注重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行动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公共基础课教师在掌握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综合自身教学风格和学生情况等因素,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来激起学生的兴趣点,多采取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学习效率。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对自我认同感。受教育经历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自身学习成绩落后,学习的自我认同感较低,这也成为促使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其实很多学生内心十分渴望被肯定,多一点鼓励和赏识对学生改变自我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避免一味地批评指责,加剧师生之间的矛盾,激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多些对学生的人性关怀,在教育教学中严慈并济,寻找合适的平衡点。另外,教师也要关注到中职学生的优点,并充分发挥。例如当下的学生包括中职生,带有明显的新时代特色,学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高,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们某些方面的知识面比教师还要宽。所以作为教师平时要坚持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学会接触新鲜事物和知识,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通过获取和学生能够对接起来的教学素材,达成“对话”,同时也可起到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作用,引导学生并给予学生主导课堂教学的机会。

  3.多途径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

  加强对公共基础课师资的培养培训,在省培、国培等项目中,相应地增设适合于中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培训,例如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法、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等,提供可参考且实用性高的教学案例和模板。在学校管理上,要关注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发展,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活动、途径提升业务能力,例如定期开展各科教科研活动、教材解读、教学基本功比赛、公开课示范课展示和经验交流活动,要避免各活动流于形式,加强监管和评估。另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活动,进行行动性反思和教学改进。

  4.建立中职公共基础课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所以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拟定相应的公共基础课质量评价标准,在标准落实上可赋予各学校较大自主权,依据本校实际情况拟定和落实评价细则。评价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对教学目标制定和实施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在评价过程上注重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要结合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和学校评价,尤其是要注重学生对教师客观公正的评价反馈。

  5.加强校园文化渗透

  大到一个学校的校风,小到一个班级的班风都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巨大影响。作为学校要从管理制度、人文环境、社团活动等各方面关注到位,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项工作是潜移默化且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可结合公共基础课的开展,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具体方式上可结合公共基础课教学目标和要求,例如语文和德育等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例如举办主题系列活动、社团活动,创设隐性课程等。从宏观层面而言,对中职学生的教育不能单单靠学校,家庭和社会、政府都应行动起来,为中职生营造和谐向上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习动力,为更好提升学生文化涵养和综合素养增加动力。

  李晓琦 周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