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梦想都实现了

  • 来源:民生周刊
  • 关键字:模式,发展,幸福
  • 发布时间:2019-10-26 12:39

  “随着社区养老、医养结合、远程看护、物业养老等模式的兴起和发展,我们选择的空间很大。养老,不再是问题。”

  63岁的郭秀娟说自己是一个幸福的老太太。

  今年十一长假最后一天,她和老伴儿抱着孙子、孙女在天安门广场的巨型花篮前照了一张合影,为他们照相的,是儿媳妇婷娜。

  “宝宝看镜头,你看解放军叔叔多帅气,你看五星红旗多鲜艳,你看国庆70周年的红丝带多壮观。” 一路上,郭秀娟对着两个孙辈念叨着。

  在天安门城楼前,她挤到了个中心位置,马上回头冲着儿媳说,“婷娜,咱们在这照张合影,前几天习总书记就是经过这开始检阅部队的。”拍完照,又对着城楼注视良久,感慨道,“祖国,真好!”

  这一天,天安门前摩肩接踵,很难照一张不带陌生人的照片,郭秀娟的鞋也被人踩掉了两次,但是这些都没有影响她的心情,她脸上一直挂着笑。

  用她的话说,她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对于自己当下的老年生活,她感觉很幸福,很满足。

  凑份子养老

  郭秀娟几乎和所有中国人一样,对天安门有一种特殊的情结。直到现在她都忘不了,姥姥抱着儿时的她一遍遍哼着“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的画面。

  很长一段时间,天安门都在她遥不可及的梦里,“我姥姥一辈子都没走出过那个县城。”

  但是现如今,随着儿子定居北京,她近些年几乎每年都会来天安门逛上两三次。

  提起姥姥,郭秀娟认为那是一个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操持着一大家子人,很伟大。她喜欢姥姥,却一点不喜欢姥姥的老年生活。

  “那个年代的老人,没几个有工作的,更谈不上什么养老金。多数都是干不动活了,就在儿子家待到老。”郭秀娟记得上世纪80年代,她母亲每月会交给姥姥10元钱,“那时候没有养老金的说法,但是10块钱就是那个意思,几个儿女都会凑份子。”

  不光没有养老金,就连“养老”的叫法,也是鲜有人提及。

  后来,一件事情深深触动了她。姥姥由三个儿子轮着照顾,“当时姥姥已经很少笑了。”那时候在东北有一种说法:“老人老死在哪个孩子家,就说明哪个孩子孝顺。”于是,舅舅们在姥姥生命的后期,甚至为轮流照顾的问题而产生过小争执。

  “等我老了,可不想这样,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生命似乎失去的尊严。”如何养老?郭秀娟30岁的时候就有了思考。

  挑战传统观念

  真正直面养老问题,是在她母亲身上。

  郭秀娟的父母都是工人,退休后每人可以领100多元的退休金,与当时上班的收入水平相当。因为有住房,老人靠退休工资就能自给自足。在前期,她和弟兄姊妹并未感受到养老压力。直到上世纪末期,母亲患了老年痴呆,她才开始为母亲的养老忙碌起来。

  “我们姐弟每天都要分别抽时间去给母亲做饭,还要领她遛弯。”回忆起母亲生命的后期,郭秀娟坦言有些心酸又无奈。

  后来由于工作实在抽不开身,他们决定请个阿姨照看母亲,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在挑战当地的传统观念了,“4个子女,却要找人照顾老人?”“一天天光想着赚钱,没有人情味。”

  虽然顶着世俗的压力,但是郭秀娟和家人还是坚持请阿姨,并尽可能多回来陪母亲。

  有一次,阿姨请假半个月,郭秀娟作为家中的大姐,也请了假照顾母亲。“孝顺母亲天经地义,不能谈辛苦。但确实对子女的时间和精力有很大束缚。”如果县城里有合适的养老院就好了,這样母亲就能得到更好的照料。那时,她第一次有了将母亲送到养老院的想法。

  但对一个黑龙江偏僻县城来说,在当时根本没有面向市场的养老院,仅有的一个敬老院,也只是收纳低保、孤寡等老年群体。“就算有养老院,我的两个弟弟也坚决不会同意。养儿防老,送养老院那得多叫人说闲话。”

  就这样,1999年春天,郭秀娟的母亲在儿女的陪伴中离世。在收拾老人遗物时,她告诉在场的亲人,等她老了,一定要自己来决定、规划老年的生活方式,“不给孩子带来太多负担”。

  老有所依

  2006年,50岁的郭秀娟从当地医药公司退休,她当年领到的第一笔退休金只有700多元,但是随着我国养老金在2019年迎来了15连涨,目前她每月可以领到2800元。“虽然与其他单位的高退休金还有差距,但是我已经很满足了。”

  除了退休金,她的医保卡和退休医疗保障也是应有尽有,“慢性病也有了补贴,钱虽不多,但是感觉很暖心。国家的养老政策接二连三地调整,老年人的生活将更有保障。”

  如今,郭秀娟和老伴儿跟着儿子在北京生活,平日里帮着照顾孙子、孙女,为儿子、媳妇做做饭,一家人其乐融融。连续几年,她和老伴每年都会去外地旅游一两次,还会去小区附近的老年活动中心学习烹饪。

  “年轻时没实现的梦想,现在几乎都实现了。老年的生活不枯燥。”郭秀娟说。

  尽管现在的老年生活模式与其姥姥、母亲相同,都是随子女居家养老,但是生活质量却提高了很多。孩子专门给家里安装了一些适老性设备,比如在卫生间靠近马桶的墙上安了扶手,还为他们购买了实时观测身体体征的手环,身体一有异样,家人第一时间就能知道,需要时,救护车很快便可以抵达家中。

  眼下,她和老伴的身体还很硬朗,但他们早已做好了几年后的打算。趁能帮孩子的时候,就和孩子一起生活。等孙子上了小学,她们就决定住进附近的养老机构,用退休工资购买养老服务,“不给孩子添负担,充分享受国家给老年人的养老政策和福利。”

  “我们的养老观念早已改变,随着社区养老、医养结合、远程看护、物业养老等模式的兴起和发展,我们选择的空间很大。养老,不再是问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