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温中继往开来

  • 来源:延河
  • 关键字:历史,文学,革命
  • 发布时间:2019-10-26 22:58

  7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行的脚步一同栉风沐雨,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中国当代文学都深度参与到了祖国进步的伟大实践之中。一代代杰出的作家、诗人,以自己手中的笔,有力地回应着时代的命题、叩问着现实的脉搏,在共和国的历程中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记忆。他们共同书写着共和国的文学史,其间伴随着文学观念与现实生活的嬗变与轮替,以一种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集体绘就了中国当代文学瑰丽的画卷。

  《延河》有着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光荣历史,尤其在共和国文学的奠基时期有过非凡的表现。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延河》都为中国当代文学贡献出了重要的作品,交上了自己经得起时光检阅的答卷。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从《延河》历年刊发的重要作品之中,遴选出具有时代代表性的部分篇章,以期用这种“缩影”的方式,回望经典、致敬祖国,在重温中继往开来,梳理我们的文学思考,努力在新时代再度打开中国当代文学的新局面。

  贺敬之的《回延安》,刊发于《延河》1956年6月号。63年来,伴随着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回延安”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一个具有特殊精神指向的词汇,其被众多文艺作品不断征引,堪称脍炙人口的当代名篇。这首经典作品参与塑造了几代中国人的诗歌感觉与文学感觉,在中国文学与中国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新诗民族化、大众化探索的一个高峰。在《回延安》中,贺敬之借鉴了信天游的形式,但又摒除了其俚俗气息,既是诗人的个人创作,又没有新诗羸弱的文人气息,仿佛长在田野里的庄稼,自然而真挚。如今重读这首诗,可以重新启发我们关于中国诗歌发展道路的思考。在新时代,中国新诗既要借鉴现代西方诗歌的经验,也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更重要的是,要从当代中国对于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的探索中汲取历史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到中国经验新的美学表达方式。

  柳青《创业史》的第一部,于1959年《延河》4期至11期连载发表。通过这部新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柳青回应了“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发生的”这样重大的歷史命题。小说因其“反映农村广阔生活的深刻程度”和“创造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甫一发表,便受到了热烈评价。社会的重心是人民,人民的内核是心灵,正是着眼于心灵深处和精神层面的博弈与变异,使得《创业史》卓具超越历史限定的深厚内力,成为人们认知社会剧烈变动引发心灵变动的一部史诗性作品。问世60年来,《创业史》所体现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作为宝贵的文学财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作家。柳青的文学追求和他的《创业史》,以刀削斧砍般的现实主义精神气度和艺术风格,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范,折射了一个时代的历史风云。对应现实,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如何从生活走向艺术,让艺术回归生活,《创业史》都给后来者树立了重要榜样,于今仍具强大的现实意义。

  贾平凹是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文学的现象级作家之一,他的《我们时代的小说艺术》,刊发于《延河》2015年第1期。这篇文章是贾平凹2014年4月在鲁迅文学院与陕西省作协共同举办的陕西中青年作家研修班上的讲座内容。文章中,贾平凹对自己的“乡党”后辈们分享了几十年来的创作心得,在“我们时代”与“小说艺术”这两组关键词之间,通透地表达了这位有着“鬼才”之誉的当代大家对于文学的深刻理解,语言朴素诙谐,一如其文风直指文心,春枝花满,堪称文学版的“心经”。鉴于其“对自家人”说话的意味,这篇文章亦可被视为以“讷于言”著称的贾平凹的一份“文学自白”,从中我们得以窥见文学在时代长河之中流变的走向,其“能不能把事情搞成,自己应该有一种感觉”的洞见,关乎文学心灵的通感,更关乎一个杰出作家对于广袤的社会生活与自然万象的整体性把握与感知,这种对于趋势性方向的预判与感知力,恰是我们今天需要格外培植的能力。

  (本文内容部分参考了李云雷的《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白烨的《他的一部<创业史>影响了60年》两文。)

本刊编辑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