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约道路”的启示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以下简称塘约村)从2014年至今,短短数年间,发生了巨变。“塘约之变”推动了我国农村改革的步伐,为新时代解决 “三农问题”提供了范本。2017年9月28日,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与村主任彭远科登上央视《榜样》专题节目现场为全国观众讲述“塘约之变”始末,将塘约村按照“‘三权’+党建+扶贫+产业+金融”的发展路子,抓牢“确权”基础,抓好“赋权”关键,抓实“易权”核心的“七权同确”农村深化改革,探索实施“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发展模式,推动全村三年实现翻天覆地变化的塘约经验向全国观众进行讲述。左文学讲道,“一个人你要活出精神来,一个村庄也要活出精神来,一个国家才有希望。” 由“塘约之变”到“塘约道路”再到 “塘约精神”,这个村庄的故事具有什么启发意义呢?

  一、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

  “塘约道路”的成功证明了社会主义新型集体化道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证明了党的初心和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共产党宣言》所主张的共产党人是为绝大多数人奋斗和工作的,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同时党的事业的取得要紧紧依靠绝大多数人不分民族、不分国家、联合的力量。共产党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年代,共产党人是依靠广大穷苦人民,依靠土改使农村广大农民得到了翻身做主人的机会,因而能得到千百万群众的真诚支持和热心帮助,使中国共产党能一步步壮大发展、拥有号召力、组织力、领导力,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建党时的初心是要根本改变中国贫穷落后挨打的面貌,推翻“三座大山”,消灭一切阻碍中国发展的因素,是要为广大贫雇农、中农、无产阶级甚至小资产阶级摆脱悲惨命运,谋求阳光幸福大道。正如王宏甲所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是为穷人谋利益,一个村庄最大的成就不是出了多少富翁,而是没有贫困户。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社会主义道路与共产主义社会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阶级对立,没有城乡差别和脑体对立,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中国共产党主张全国要经过小康社会到全面小康再到共同富裕,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将来还要实现共产主义,这和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初心和使命是完全一致的。“塘约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成就的一个缩影,所以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放、管、服”需要政府的“有为”和“无为”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把握好“有为”和“无为”的尺度。安顺市政府准确把握了“为”和“不为”的界限。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政府出材料、出政策,为“塘约道路”的成功落地指明了方向,当时的周建琨书记说,政府永远是帮,不是包。塘约村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塘约人自身的奋斗。“七权同确”、“村社一体”、“电商”、“美丽乡村2.0”、统一规划,这些点子以及安顺市市级相关政策的出台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积极作为。安顺市政府的“无为”体现在认准了塘约村党总支这样的基层党组织,放手让他们带领群众闯出一条路来。党和政府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和信心,正是一种“无为”,是深化“放、管、服”在基层的体现。基层党组织不负组织所托,群众期盼敢想敢试敢闯,用实践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比如“红九条”和“黑名单”这新的乡规民约的出台和执行,体现了村级事务管理的民主和村民自治。比如“驾照式”管理模式和党员积分制度的出台都是深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一种全新的探索。

  三、党的领导和组织振兴是振兴乡村的根本

  要加强党的领导和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中国之所以从革命走向胜利到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有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实现党对军队的领导,到现在党指挥一切,支部建在村里,实现党对全体人民的领导,总之就是实现了党对绝大多数人的领导,将决定战争成败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依靠力量团结在党的周围,依靠党的正确指引发动“人民战争”。当前,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也需要党组织改变当前“空心村”、“单打独斗”一团散沙的现状,将人民重新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一起建设美丽新村。要根本改变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被动工作局面,要加强对基层党组织权力的界定和监督,防范“雁过拔毛”、“套取项目资金”等“微腐败”现象,打造坚强有力,廉洁奉公,敢闯敢试的基层党组织,真正发挥其“火车头”作用。要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让真正干事、能干事、敢闯敢试,党性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的基层干部脱颖而出,选贤任能,使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同时,建立健全村务监督管理制度,村民自治制度,结合监委和巡视工作,加强对干部的监督。

  四、新时代群众工作需要把握物质和精神两手都要硬原则

  “塘约精神”笔者认为是穷则思变,改革创新 ,艰苦奋斗,团结一致,与时俱进。“塘约精神”对塘约人有一种号召力,能够吸引塘约人为建设美丽家乡、幸福家园而奋斗,它能够凝聚人心,所以能够激发广大群众的内生动力。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理。在乡村振兴的战役中,群众具有伟力,群众是推动历史潮流的根本力量,问题的关键是怎么去推动这一股力量。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印象建立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基础之上,社会主义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乡村振兴战略在推进过程之中,国家财政各级地方财政都会有许多资源、资金注入,可能会有部分社会资源、资本进入广大农村。如何发挥好这些资源、资金的作用,协调各方关系,带动群众干事创业,是一个关键问题。塘约村在灾后重建过程之中,没有请外来人来投资建设,依靠村社建筑队、生产队、运输队等自己动手,艰苦奋斗,既可以激发他们建设家园的内在动力,也有助于加强全村的凝聚力,显示群众的力量。

  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之中要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发扬“两个务必”精神,弘扬人民公仆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等时代精神,将社会主义新精神和新文化在全国农村开花结果。提倡精神和信仰的力量,鼓励越来越多有情怀有信仰有精神有品格的人加入乡村振兴的建设洪流中去,让更多左文学建设好乡村的精神家园,传承好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基因。要对群众做思想动员,多做群众工作,将典型党建经验为群众所掌握,并为造福群众。

  五、农村改革要因地制宜更要有底线思维

  关于新时代农村改革应当走什么路,全国并没有整齐划一的路。习总书记指出,“农村改革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为新时代农村改革提供了底线。关于土地确权流转问题涉及到所有权和财产收益权等附加在土地上的经济权益,关系到相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土地是流转到专业大户,还是村集体还是部分人手中或者小的合作社手中,土地流转的结果和影响可能会不同,产生的社会效应可能不同。王宏甲认为,政府是帮富帮强还是帮弱帮贫是一个重大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方向,决定着公有制和集体主义的方向和实现程度。他认为,毛主席当年带领干革命就是要改变农民贫雇农的身份,彻底改变被剥削被剥夺被打压的命运,所以应当保留农民土地使用权,将土地流转到村集体手中,村社一体是理想的方式,这样就不是强强联合,而是强弱联合,抱团取暖。笔者认为当前农村改革并没有一条现成的唯一的路可借鉴,而要依靠各地去摸索适合的路,但是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既要把握好“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也要把握好上述底线,树立底线思维。

  参考文献:

  [1]王宏甲.塘约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2]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3]十九大报告

  中共鹤城区委党校

  刘新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