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變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敦煌,壁画,构图
  • 发布时间:2020-01-30 15:11

  《維摩經》,又稱《維摩詰經》、《維摩詰所說經》,約成書於公元一世紀後,是繼《般若經》後的初期大乘佛教經典之一,在印度即已流行。現時流通的中譯本為姚秦鳩摩羅什所譯,三卷,十四品。相傳維摩是佛陀的在家弟子之一,又名維摩詰,為中印度毗耶離城的長者,雖居俗塵,但精通佛教教理;其修為高遠,雖出家弟子猶有不能及者。他是本經的中心人物,故稱《維摩經》。據經文所述,維摩居士家財萬貫,平常救助貧民,佈施僧侶,樂善好施;而且不執着於外相,為了度化眾生,維摩居士可以向天神天魔說法,也可以向王公貴族說法,甚至在妓院、賭場向貪歡求樂的凡人說法。由於維摩以智慧善辯著稱,又可以不剃度而自由地在家修行,因此深受中國士大夫們的喜愛。魏晉以來,該經在中國十分流行,石窟寺中也大量出現雕塑或壁畫的維摩經變。中國現存最早的維摩經變畫面,在甘肅省永靖縣炳靈寺石窟第169窟。

  敦煌莫高窟共有六十八個洞窟有維摩經變圖,最早出現於隋代洞窟,到了唐代則更流行了。北魏的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均有維摩經變的雕塑或壁畫。

  (圖1)為莫高窟第220窟(建於初唐,又名翟家窟)內的維摩經變圖,繪於窟門壁面的南、北兩側。南側是維摩坐在帳中,頭束白綸巾,身穿鶴氅裘,手持麈尾,目光烱烱有神,神情激昂,正沉浸在辯論的氣氛中。香積菩薩托鉢跪在前面,下面是各國王子聽法的場面,上部則畫出妙喜世界。北側是文殊菩薩和弟子、菩薩與及帝王、大臣聽法。文殊菩薩頭戴寶冠,披巾繫裙,佩飾瓔珞,手持如意,與維摩隔門相對而坐。他舉止從容,神態莊重,與維摩興奮激動的神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以上壁畫的內容來看,這鋪維摩經變是將《維摩經》的文殊師利問疾品、方便品、香積佛品、見阿閦佛品、不思議品、觀眾生品等六品內容結合在一起作為主題來構圖的。

  (圖2)是莫高窟第103窟(盛唐)東壁繪製的維摩經變圖。畫面上可見:維摩躆坐於牀帳上,手揮麈尾,斜倚烏皮几,身披鶴氅,意態瀟瀟,毫無病容,正揚眉啟唇向文殊菩薩詰難,他通體衣褶流暢自然,神采奕奕的面顏與手腳均用焦墨、中墨多次勾勒,一派瀟灑自由的筆墨把一位經綸滿腹、學識淵博的大居士生動地刻劃出來。而與之遙相對坐,截然不同的形象是文靜安坐、胸有成竹的文殊菩薩;兩人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對比。而文殊身後的眾弟子,表情更是十分生動;他們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是迷惑不解,有的好像若有所悟,而有的猶在苦苦思索。文殊座下的帝王,以高大的形象突出其地位。一手流暢明快的線描,把這位廣額豐頤、濃眉大眼、高鼻美髯、儀表堂堂的中年華夏帝王勾畫得栩栩如生。他頭戴冕旒,身穿衮衣,在大臣侍從的簇擁下,昂首闊步,不可一世,向維摩走去。儘管表現的是聽法時的愉快心情,但又映射出這一時期中原帝王的自信與心態,不失為一幅難得的歷史人物畫寫實作品。

  (圖3)是吐蕃統治敦煌時期開鑿的第159窟(中唐)東壁的維摩經變圖,仍然是以問疾品為主要題材,但吐蕃贊普取代了漢族帝王。在維摩居士下方則繪了西域各國少數民族的王子(包括吐蕃王子),以突顯吐蕃統治的現實。

  1.莫高窟第220窟內的維摩經變圖。南側是維摩坐在帳中,正沉浸在辯論的氣氛中, 北側是文殊菩薩和弟子、菩薩與及帝王、大臣聽法╱

  2.第103窟(盛唐)東壁繪製的維摩經變圖。維摩正揚眉啟唇向文殊菩薩詰難╱3.第159窟(中唐)東壁的維摩經變圖,以問疾品為主要題材

  李焯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