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历史建筑特色——以内蒙古民居为例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乡村,历史,建筑
  • 发布时间:2021-09-07 17:30

  蒙古游牧民族有许多蒙古包,可惜至今已逐渐减少。

  (1)蒙古包。蒙古族传统民居源于上古的游牧生活方式,不断迁徙中的蒙古包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蕴藏着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生存观。相对于其他民居而言,蒙古包独特之处在于自重轻、承重强、搭建迅速、拆装搬迁方便、构件模数化,是游牧文化生态下的理想建筑产物(图1)。

  蒙古包的建筑材料是草原上易得的细木杆、粗羊毛毡、牛毛绳和牛皮绳等。构成蒙古包的这些建筑材料都可以回收利用,从建造到废弃的全过程完全是生态的。

  蒙古包是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生命活动和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是游牧文明对自然生息规律的尊重,是“居无定所”生活方式的必然形式选择。

  蒙古包形态与草原之间具有有机共生的关系,它的体形因抗风需要而产生,其唯一的色彩——白色,是草原上蓝天、绿草之间的纯洁点缀。有了蒙古包和畜群,草原的自然景观过渡为一种怡情的人文景观。

  (2)窑洞。呼和浩特市清水县河窑沟乡位于清水河县西南部黄河边上,距县城35公里,北邻王桂窑乡,西与准格尔旗隔河相望,东南与单台千乡接壤。全乡总面积242平方公里,南北长31公里,东西宽8公里。黄河流经窑沟乡14个自然村,后因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境内黄河水位上升,淹没了窑沟乡3个自然村。窑沟乡的窑洞院落外观轮廓刚劲,石材质感强烈,配以多个曲线拱洞,形成独特的建筑形态。

  窑洞民居,取法自然,融于自然,适应气候和生活需要,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有浓郁的乡土文化特征(图2)。

  (3)达斡尔民居的创造者——达斡尔族是内蒙古具有农业文化传统的主要古老民族之一,也是一个早期定居的民族。达斡尔族于17世纪中叶从外兴安岭以南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创建了定居聚落,其三合院式院落结构与烟囱立于地面的土木结构房屋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图3)。

  达斡尔族在村落的建设中,非常重视自然环境与水源的选择。

  达斡尔族在住房的四周筑墙围成院落,形成典型的三合院院落空间。院子呈长方形,正房坐北朝南,位于院中南北轴线的最北端,是达斡尔族进行室内活动的主要场所;东西厢房分别布置仓房与磨房,用于储藏粮食和农具以及粮食加工。

  传统的达斡尔族民居为土木结构,大多用草坯垒墙,也有用土坯的。整个房屋的骨架为全木结构。

  (4)斜仁柱。古时即被称为“森林百姓”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先民在漫长的狩猎生活中创建了简易而实用的斜仁柱(图4)。

  斜仁柱又称“仙仁柱”,是鄂伦春人对这一居住形式称呼的音译。“柱”在鄂伦春语中是“房子”的意思,意为“遮住阳光的住所”。满族人把它称为“撮罗子”,后来成为斜仁柱的俗称。斜仁柱是北方狩猎少数民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原始的、可移动的居住形式之一。

  鄂伦春人在搭建斜仁柱的时候,很重视对地点的选择。他们一般会在前有河流、背靠树林的向阳坡地建房,或者是选择位于半山腰的向阳地,也有的选择丘陵地带。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创造相对舒适的居住环境。

  斜仁柱的形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自然环境的产物,它具有取材方便、建造迅速、设备简单和易于搬迁的特点。

  斜仁柱建造时,首先搭建骨架,其次是覆盖围子,夏天多用柳木或苇子编织成帘子覆盖,冬天则用绒毛厚的狍皮鞣软后覆盖。最后搭门,门放在朝南或朝东的两根木杆之间,门高约1米,宽约0.8米。

  一般而言,斜仁柱内部高度可以达到3~4米,底部圆形的直径为4米左右。但也可以依据季节、人口、大小进行调整。内部空间在夏天时会较大,冬天会小一点。

  (5)木刻楞。18世纪初始迁入呼伦贝尔境内的俄罗斯族延续了其古老的住居形态——木刻楞,丰富了北方草原传统民居文化类型。

  木刻楞是具有典型俄式风格和建造方式的一种纯木结构房屋。它的基本构造特点为用圆木水平叠成承重墙,在墙角相互咬榫,木头的榫槽用手斧刻出,有棱有角,规范整齐。为迅速排除积雪,屋顶都是陡峭的坡顶(图5)。

  木刻楞的总体轮廓为横向三段式构成,底部为敦实厚重的石质基础,在其上为圆木或板条摞砌的木质墙体,顶部为铁皮屋顶。

  木刻楞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部、新疆俄罗斯族聚居的地方以及中东铁路的沿线(图6)。内蒙古境内的木刻楞主要分布在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聚居的乡村以及满洲里等中东铁路沿线城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