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互配技术在海鲜丸子中的应用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营养互配,海鲜丸子,营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2-15 14:01
姚燕燕
(北海职业学院,广西北海 536000)
摘 要:随着人们饮食、消费观念的转变,“营养、健康”成为大众消费的主流,传统的食品生产技术已不能满足现代食品的要求。在海洋经济发展浪潮下,海鲜丸子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将营养互配技术融入海鲜丸子生产中,解决了海鲜丸子营养单一、营养价值低等问题,提升了海鲜丸子的营养价值及食用价值。
关键词:营养互配;海鲜丸子;营养
在海洋经济发展迅速的北部湾区域,海洋食品成为大众喜爱的消费食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海洋加工食品是海鲜丸子。海鲜丸子属于一种海鲜糜加工制品,种类繁多,烹饪应用广泛,如墨鱼丸、鱼丸、虾滑等。该类食品不仅在传统的饮食中广泛应用,在一些快餐、自助餐、火锅餐饮等领域也受到了青睐。海鲜丸子凭借高蛋白、低热量、低脂肪等特点,受到男女老少的喜爱,市场需求量也逐渐增长。
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曾言“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1]。健康饮食是身体健康的基石,2023 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饮食上要遵循食物多样,合理搭配的准则。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于饮食的营养搭配要求越来越高。食物的加工过程、烹饪方式以及储存方式均会影响到食品的营养,普遍存在食物营养成分流失的问题,而传统的食品加工技术已不能够完全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技术创新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北部湾区域,海鲜丸子的发展也必将依赖新技术的发展,在现代食品技术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下,引入“营养互配”的理念,即在海鲜糜主体原料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其他辅料成分,提升海鲜丸子的营养价值,解决海鲜丸子营养单一、营养价值低等问题,弥补海鲜丸子在加工、烹饪、食用等方面造成的营养流失。营养互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为消费群体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营养配餐服务,从而改善人们饮食营养健康状况、增强居民个人健康素质,起到预防各类疾病的作用。
1 营养互配技术概述
1.1 营养互配技术定义
营养互配技术是指两种或多种食物营养搭配的方法,旨在提高食品营养价值,进而提高人体对食物中所含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该方法的利用基于食物中不同营养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提升食物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
1.2 营养互配技术应用原则
①精选原料。食品质量的好坏,关键还要看食材原料的质量。因此,在选材方面要做到严格把关,选择新鲜、优质、营养丰富的原料进行搭配。②精选配料。配料能增加菜肴的色香,促进食欲。配料本身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以丰富食品的营养价值。此外,配料的选择还应坚持安全、健康的理念,不能仅追求配料对食品质量及性质的改变,还应在提升产品营养价值的同时保证食品的安全性。③营养合理化。营养互配技术的推广和利用,提升了产品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但应避免食物的相生相克,避免因食物本身的化学性质、营养素含量等造成不良的化学反应和不应有的食物相克现象,从而造成食物营养价值降低或产生毒性作用。因此,在该技术的利用中要注意食物搭配禁忌,合理化使用膳食营养标准,为人们的饮食健康保驾护航。
1.3 营养互配技术的作用
1.3.1 保障人们的健康
营养互配是一种科学、合理的膳食搭配,由多种食物进行混合搭配、荤素搭配、粗细搭配等,使得食物中的营养素互补,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满足人体所需的营养需求,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促进人们健康营养理念的形成。营养的科学搭配,在注重食物色、香、味、形的基础上提升了食物的质量,因此营养互配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食物的营养价值,保障了人们的健康。
1.3.2 为食品行业开拓新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我国有关部门不仅加大了对食品安全卫生的监管力度,同时对食品营养及功能方面也相当重视。传统的食品加工技术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对饮食的需求,营养互配技术的开拓,将有望拓宽食品行业的大门,促进新的食品加工技术的开发,为食品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转折,进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1.3.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海洋经济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海鲜丸子中融入营养互配技术,可为海鲜丸子的发展提供新机遇,带动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1.3.4 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之一,与产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海鲜丸子中引入营养互配技术,促进了食品行业的新发展,丰富了食品种类,提升了食品质量,有助于开发菜品资源库。产教融合在教育教学方面更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其将营养互配技术与教学相融合,全面协同创新,可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高度整合。将营养互配技术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新技术,学习新技能,为今后的食品生产行业培养技能人才,为院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1.4 营养互配技术的研究现状
随着食品技术的高速发展,营养互配技术在食品行业及餐饮行业均进行了研究及利用。目前在一些研究中发现,营养互配技术在食品中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例如,陈立德等[2] 利用芹菜的高蛋白质,矿物质以及黄酮类物质丰富、维生素含量高等特点,研发了芹菜猪肉丸,提升了猪肉丸的营养价值。此外,芹菜在心血管类疾病方面具有很大的治疗作用,可以起到降血压、降血脂、保护心血管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使得猪肉丸在食用价值上也得到了提升。
营养互配技术不仅是食品生产的助推剂,还是健康饮食的调和剂。夏飞等[3] 在研究营养搭配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影响的研究中指出,良好的营养搭配可以给运动员带来强健的体质,为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基础保障,从而减少运动员参赛时的失误。另外,对于一些要求控制体重的人员,营养互配技术的利用更有助于体重的控制,可避免摄入高热量、高碳水的食物,均衡饮食。
营养互配技术在幼儿营养搭配方面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婴幼儿长期能量摄入不足,容易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消瘦等。白沅玉等[4] 针对幼儿的饮食搭配展开研究,结果发现营养搭配对于幼儿的身体发展至关重要,缺乏营养搭配意识将会影响幼儿发育,在幼儿的食物制作中引入营养互配技术,可均衡幼儿饮食,保障身体所需的营养素。
2 营养互配技术在海鲜丸中的应用
2.1 营养互配技术在紫薯墨鱼丸中的应用
海鲜丸子在制作过程中因其制作工艺问题,可能会导致营养素的流失,再加上海鲜丸子原料成分单一,进而会导致营养含量不均及缺失的问题。因此,采用营养互配技术可改善海鲜丸子的营养成分。从营养科学与环境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海鲜丸营养价值非常丰富。目前营养互配技术在墨鱼丸中已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成效。例如,郝志阔[5] 在紫薯与墨鱼糜的研究中发现,在450 g 的墨鱼净肉中加入50 g 的紫薯,研制出的紫薯墨鱼丸产品经过感官鉴定,感官评分比单纯加入墨鱼研制的产品要高,且其品质更佳。其利用紫薯特殊的营养价值,丰富的硒元素和花青素,丰富了墨鱼丸产品的营养,提升了墨鱼丸的营养价值。
2.2 营养互配技术在猴头菇墨鱼丸中的应用
猴头菇属于名贵的食用菌类,具有抗癌、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功效,以及较高的药用价值。相玉秀等[6] 采用营养互配技术,在墨鱼丸制作中添加9% 猴头菇,提升了墨鱼丸的营养价值及保健作用,不仅增加了墨鱼丸的种类,还强化了墨鱼丸的保健功能。相对于纯粹的墨鱼丸,此类产品更符合现代人们对饮食结构的追求。
2.3 营养互配技术在复合型蔬菜鱼丸中的应用
在复合型食品中,鱼丸的研制也应用了营养互配技术。李要赏[7] 以冷冻带鱼鱼糜为主要原料,并添加一定比例的辅料如胡萝卜和枸杞,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复合型蔬菜鱼丸。该研究证实了复合型蔬菜鱼丸相比纯鱼糜鱼丸具有高蛋白、低脂肪、营养素均衡的特点。该复合型蔬菜鱼丸的感官、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的测定结果均符合水产行业标准中的质量要求。该研究基于营养互配技术,将蔬菜与鱼丸相结合,研制出了复合型鱼丸,解决了鱼丸品种少、颜色单一、腥味重和营养不均衡等问题,发挥了原料的营养价值。
2.4 营养互配技术在甘薯鱼丸中的应用
甘薯是一种草本植物的块根,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类胡萝卜素以及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物质,同时还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糖尿病等功效[8]。在鱼丸制作工艺中融入营养互配技术,即利用甘薯的营养特性,弥补鱼丸在营养成分上的缺陷,通过食品技术的创新和工艺的优化,改良了传统鱼丸的凝胶特性、质构特性、持水性和营养价值,尤其是提高了鱼丸的膳食纤维含量,在鱼丸的品质及感官评价方面均起到了很大的调节作用。
3 结语
综合营养互配技术在海鲜丸子中的研究现状,结合食物营养及保健功能,采用营养互配技术可改善传统海鲜丸子制品的营养,科学搭配食物,进而开发出营养、保健、方便的海鲜丸子制品。此外,营养互配技术在其他饮食方面也得到了推广和利用。营养的互补,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还可以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满足市场的发展及需求,同时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因此,营养互配技术将有望在海鲜丸子类产品中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利用,并在餐饮市场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陈霞.“不治已病治未病论”防治思想探究[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8):796-798.
[2] 陈立德, 陈峰. 芹菜猪肉丸品质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 肉类研究,2009(10):19-22.
[3] 夏飞, 卢涛, 顾鑫, 等. 食品营养搭配对体育运动员身体机制的影响[J]. 中国食品工业,2023(13):124-125.
[4] 白沅玉. 幼儿园膳食营养搭配研究[J]. 中国食品,2022(18):146-148.
[5] 郝志阔. 紫薯墨鱼丸的制作工艺[J]. 农村百事通,2020(13):44.
[6] 相玉秀, 臧宏鑫, 郭玲玲. 猴头菇墨鱼丸的加工工艺研究[J]. 肉类工业,2017(6):18-21.
[7] 李要赏. 复合型蔬菜鱼丸的研究与开发[D]. 天津: 天津科技大学,2021.
[8]徐志杰.甘薯鱼丸品质特性的研究与应用[D].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