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冲:野生救援的信念、责任与爱

  2023年,余冲考察某个穿山甲栖息地的时候,首次在野外见到了新鲜的穿山甲脚印,这意味着较短时间内有穿山甲在该区域活动,这一发现令她惊喜不已。“穿山甲是对生态环境非常挑剔的‘伞户’物种。”余冲说, “ 我做穿山甲保护工作那么多年,第一次在野外看到它们的脚印,小小的、方方的,跟原先想得特别不一样。”她当即拍摄脚印照片发了朋友圈,“这对我有很大的触动,因为有时候可能大家会觉得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可是当你看到大自然中的万物有灵且美,你就知道你保护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物种和生命。”

  2016年,野生救援启动穿山甲保护项目。谈到这个项目在国内取得的显著成果,她觉得首先需要整个社会合力推进,并充分肯定了正面舆论的积极作用,“这样当保护的‘浪潮’来临时,保护的共识和理念就能逐步形成。”譬如每年2月第三个周六是穿山甲日,随着工作的开展,如今已经无需野生救援特地宣传这个日子,许多媒体都会自发做一些关于穿山甲保护的内容。

  从零开始到如今众志成城的信念,方方面面体现出野生救援“借传播来保护”这一核心理念的有效性。谈到最新的“战绩”,余冲难掩欣慰之情“,2020年穿山甲就升级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了,今年我们再做宣传的时候,一个月内大概有100万网民和公众在我们的页面上表达了大家要一起保护穿山甲的意愿。”

  野生救援是非政府、非营利的国际环保机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2005年8月,野生救援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开始在中国开展工作,并于2017年成立了北京代表处。“许多人至今不太清楚野生救援的工作方法。”余冲解释道,“我们的‘救援’指的不是去野外救助受伤的动物,更多是通过传播的方式来进行自然保护。”她认为除了一线的工作很重要之外(诸如护林员、巡护员等艰苦但非常重要的工种),整个链条里面所有环节,包括个人、公众和社会怎么去认知和看待野生动物保护、环境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谈到加入野生救援的契机,余冲表示这首先出于个人价值观导向,而种种人生路径的选择,背后想必也有生活经历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时,余冲曾目睹故乡的河流遭受污染,以致大量鸟类无法找到栖息地,她对此深感痛心,写了一篇名为《大自然的警钟》的作文,其后更开始持续关注自然及环境保护。“我大学学的是新闻,一直很关注环境污染背后的人的故事,因为其实环境公平也是一种基本的公平,所以我们在呼吁大家关注空气污染的时候,会提出要去关注一些重工业高污染地区以及受此影响的弱势群体。”

  尽管加入公益组织之前,余冲也有过其他领域的职业经历,但对她而言,能够响应内心的呼唤,为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做一些实际的事情,才是真正的志向所在。“本质上公益组织很关注所谓的边缘、弱势人群和不公平的事情,这与我的价值观是很契合的,”她不时会表露对舆论影响的担忧,但又无法隐藏内心对真实的渴望,“但凡不是基于事实的内容,我的内心都很抵触,对于怎么把事实挖掘出来,并且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我还是很在乎的,所以能够有更好的机会站在更高的视野和平台去发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这也是我工作成就感的一个来源。”

  近些年来,野生救援的工作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保护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当被问到国内目前有哪些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领域做出成绩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时,余冲说,“青海算是我们国家第一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都特别丰富,像雪豹和荒原猫、藏狐……我们国家正在计划一步步建设全球最大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我们主要是关注青海的国家公园建设进度,力所能及地进行支持。”

  余冲认为青海是一个很好的、能打造的生态旅游样本——“未来肯定有很大的潜力,能够借国家公园的东风把生态旅游做起来,”但她没有回避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它同时也是一个自然保护的脆弱地区,所以要考虑到怎么在发展可持续旅游的前提之下,把旅游开发的规模控制得当,不要去影响当地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

  余冲的目标是通过“借传播来保护”这一工作模式,激励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响应“双碳目标”,促进消费端减排,减少海洋塑料污染和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非法贸易等因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活方式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心之所向,就是梦想实现的地方,回想起多年前第一次看到野生救援那句著名的口号“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如今她依然会受到触动。

  当一个普通的环保爱好者通过实际工作和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价值观,并逐渐成长为该领域的中坚力量,量变的积累终将引发质变。大众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并非纸上谈兵,而是与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未来密切相关,这一切都与公益机构的努力分不开,余冲务实地总结道:“我们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最终受益的还是人类自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