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IPO,长江国泓,嘉实成长收益,民族证券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1-14 09:58
IPO环境不变 A股可能再失去10年
长城证券研究所所长
向威达:
应该说IPO是过去20年股票市场上争议最多的一个问题,也是中国股票市场发展非常关键的、问题非常尖锐的领域。
我觉得现在IPO过程当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过度包装,过度包装是因为发行的时候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有要求,逼着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特别是证券公司和会计公司联手造假。第二个就是定价过高,市盈率过高。这么高的市盈率,一方面过度融资,带来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给二级市场带来的风险非常大。
对于这些问题我的核心观点是,第一,要把上市和公开融资脱钩,把上市和公开融资分成两个阶段,企业不要一上来就圈钱。让这些公司先到场外市场去挂牌交易,通过交易发现价格,解决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然后你上市交易,满足一定的期限和条件之后,再来公开融资;第二,上市公司不设财务指标,特别是不设业绩方面的指标,这样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联手造假的压力和动力就小了;第三,要干预股价,上市公司IPO的价格不应该高于二级市场同行业的平均市盈率。
长江国泓创始人李春义:
到底是谁来为IPO把关,我认为每个市场的参与者,应该为自己把关,从做PE来讲,我们总是从长期价值的角度,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要素来看待未来的价值,这样对我们的风险是一种把关。
作为IPO的参与主体,发行公司、证券公司、投资者、PE的从业人员应该每个人为自己去把关。证券公司承销了股票,他自己知道这个风险,也知道这里面他未来的收益和风险的匹配比,他当然也要承担未来这种包装和作假的风险,这种情况下他就会为他自己把关;二级市场的投资人,不管是我们的散户还是机构,他知道买卖是要承担后果的,买到了不好的企业,未来他要亏损;我们PE首先也会考虑,我们这个投资风格不会因为要IPO、要上市我们就去投资,我们更重要的还是考虑到万一经济是有周期波动的,上不了市怎么办?所以我们也会为我们自己来把关。
基金泰和、嘉实成长收益
基金经理任竞辉:
监管层最主要的任务是制度建设和法制环境建设、规则建设,而不是说具体帮助投资者来判断什么可以买、什么不可以买。
投资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事儿,不是说让所有的非专业的人能看懂股票好坏,不是所有的东西摆在那儿都贴上标签是好的还是坏的。
然后买卖双方定价权交给谁呢?交给卖的人和买的人,他们自己根据企业历史信誉、利润的情况来决定买卖的价格,我觉得把买卖的规则、定价权交给市场,这个应该是本意所在。
民族证券首席策略师、
研究所副所长徐一钉:
很多专业人士都谈新股的发行问题,我觉得这里头逻辑上是有很大需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是不是发行股票以后就不能跌破发行价?发行股票以后是不是一定让这些投资者赚钱?我觉得市场首先是市场化的,它并不是包赢不赔的市场,股市是有风险的。
刚才向总提出作为管理者要定个规则,我还是认同的。至于说这些公司上市只要符合规则,究竟是将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还是说上市没几年最后退市了,我认为都是很正常的,本身市场就是优胜劣汰。
另外在股市中,很重要的就是培养承销商的信誉。如高盛、摩根等有信誉的公司,发同样一只股票,会比那些没有赢得市场信任的人发的价格更高。
北京格雷资产管理公司
副总经理冯立辉:
我觉得大家说的是一个问题,本质上说是个不用讨论的话题,但有一点我是赞同的,就是IPO没有确保优质公司上市的义务,这个是在任何市场都是一样的,你可以上,但是如果你是垃圾,可以垃圾价发行,你愿意上没关系,最后不行就退市。
但是这个问题为什么又要拿出来讨论呢?因为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前半程IPO的时候是非市场化的,上市的资源缺失,因为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到香港有些公司可能就是几百万、几千万的市值,而在A股能发行几十亿。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整个的发行机制的问题。大家讲说要市场化发行机制,谁愿意上让他上,定几条规则,这是一种方式;还有证监会要加大监督机制,只要查一件事儿,他的招股书、他的所有的东西是不是做假,做假了怎么去办他,就像向所长讲的,你不是圈了9亿吗?你回头拿10亿赔出来。
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
我补充一下,大的角度我都同意,包括任总和徐总的观点。另外我觉得政府要戒除保姆心态。IPO的审核制,意味着政府作为管理层去筛选出好公司,试图来保护投资者,但是实际上政府没有这个能力。比如说像腾讯这样的股票,在香港3块钱,最高去年到过280块钱,但是很遗憾的是我们的证券监管层,不让这样的企业在A股上市,因为按照当初的审核标准,它可能不符合这样的标准。可以说,好公司政府并没有筛选出来让中国的A股投资者去享受。
此外,坏公司政府也没有能力剔除掉。如我们的退市制度,就是ST,ST不行还来一个PT,PT完了以后十家ST八家又回来了。
我觉得还是按照市场化的路,国外都已经证明了,100年、200年,都证明了一条全世界通行的路你不采取。
如果现行的发行制度不变,可能我们的A股市场,过去失去了10年,未来可能还得失去10年。因为上市时,按市盈率计算,基本上是透支了未来5年~10年的估值,你10年的增长还达不到现在的。
对此,我觉得还要引入做空机制,比如高估值公司,他敢做我们就敢估,那它自然就正常了,而现在我们整个都弄拧了。
龙赢富泽资产公司
总经理童第轶:
我觉得大家说的是市场发展的问题。我们整个市场经济就是逐步从计划过渡的过程,所以说初始阶段,我们的市场也是类似的计划经济的和西方股市结合的东西,当初我们的证券市场,主要的投资者还是以中小投资者为主,包括现在还占据着半壁江山。
我们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也是想往市场经济这方面,或者说市场化这个路径在走。但是毕竟我们的资本市场是个快速发展且变化非常大的市场,我们知道为什么过去圈钱或者说违规成本比较低,是因为我们当初是为国企服务的。现在如果以民营企业为主,我觉得慢慢是会过渡成诈骗代价会非常高昂,但这的确非常需要一个过程。
润岩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创始合伙人兼总经理连春晖:
我认为IPO这个死穴,是人为造成的。从十八大之前为了稳定股市,把IPO给停了,因为市场不好就一直没有恢复,目前在弱势环境中,是我们履行市场机制的一个最好的时机,我觉得审核不应该停,发行不应该停,在这种弱势的背景下,投资者可能也会变得更加精明,他也会做出更多的研究,有更多的一些理性选择,把整个市场化机制进一步往前推的一个很好的时候,彻底地让IPO这些公司能够分化,他们的定价分化,走势分化。
投资者报总编辑赵力:
作为一个媒体人,今天集中听到了这些采访的问题,我做一点小的感受性的总结。首先,在严监管的问题上,加大了惩罚的力度,更加严厉的监管,改变过去比较松的和轻的惩罚方法,这个问题大家共识非常强;第二,还市场主动选择权利,这个也是大家一致性很强的; 第三,关于改上市标准的问题上,是不是应该减少甚至取消达标制的审核方法,以至于可以完全降低中介机构或者说是上市公司的包装的动力。
第四个问题好像没有那么大的共识,在中国是否应该允许亏损的公司上市,或者说是现在未盈利的公司上市。我的理解是如果这个公司现在没有盈利,他就有盈利每股1块钱的时候,如果说他现在1分钱,他有到10块钱、100块钱这样的空间,其实就是好的股票成长的空间?听起来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在中国资本市场允许不允许亏损的公司上市,这个我觉得也是非常有挑战的话题,我觉得可能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会喜欢讨论或者说去相信这里面会有奇迹的发生。
在资本市场里面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在IPO的环节出现这么多问题,刚才嘉宾们也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实际上有一些历史的渊源或者有一些历史原因的,这个历史原因就是为什么我们的IPO环节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大范围的造假,以至于如此之低、之轻的惩罚。■
IPO是一件常事儿,没有一个资本市场不搞IPO;IPO是一件好事儿,各个市场主体都能够从中得到机会,融资机会也好、投资机会也好;IPO还是一件难事儿,IPO还是一件大事儿,IPO市场好不好事关中国资本市场的活力、未来也事关中国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IPO市场的环境如果不变,中国的A股市场很可能还会失去10个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