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之变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彭旭,私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3-18 13:21
因为看到了前十年中国经济是靠房地产等基建拉动的本质,彭旭非常成功过,但也因看错工程机械而非常失败过。现在,基于对经济乃至投资逻辑的反思和总结,他变了
编者按:现实的、有过成功和失败的投资人物是这个栏目的主要报道对象,彭旭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曾创造过200%的业绩,但也因过度自信而沉沙折戟。在创办自己的私募近1年后,他说他变了。他反思过去,重新认识投资,从失败的经历中获得经验。他如今的直率坦诚一定会对所有投资者有启发。因为芒格说,失败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东西,只有它能让你避开的风险。
又见彭旭。
这次他已转身成为私募(鼎萨投资)的管理人,充满了自信。上一次,2010年,在采访彭旭时,还在中邮基金公司(下称“中邮”)担任投资总监的他,正在为大起大落而沮丧。
2013年3月12日,在位于北二环边上的新办公室里,彭旭习惯性地拿起了香烟,透过靠南的窗户,能清楚地看到雍和宫绚丽的琉璃瓦。
“每年我都会带着同事去雍和宫转转,做邻居嘛。”
这和投资圈很多人在成名后喜欢附庸一下高尔夫、葡萄酒、登登山等风雅举动相比,彭旭依旧不改本色,喜欢斗地主和“血战到底”(打麻将),颇像其重仓投资的风格。圈子里,彭旭是公认的非常好的搭子,爽快,不拖泥带水。
彭旭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但他坦率,不规避错误,按他自己的说法,他“非常成功过,也非常失败过”。
2007年,在基金经理普遍不看好钢铁股的时候,他重仓出击一战成名,为中邮创造了一个奇迹,年收益率接近200%。但2010年,他因排斥中小盘股而重注工程机械,折戟沉沙。
可以说,在其担任中邮投资总监时,该基金公司即使在2008年崩盘时也坚持高仓位,高仓位也几乎成了彭旭及中邮的标签。
不夸张地说,经过大起大落、经过从公募到私募的彭旭,在思维层面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一方面,他开始用绝对收益来考量自己;更重要的转变是,他对整个经济以及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有了重新的认识。
争议彭旭:非常成功,也非常失败过
在基金行业,彭旭争议十足,很多媒体用“激进”、“最具狼性”来形容。但记者在采访以及多次与其接触过程中,发现彭旭满脑子都是“安全边际”和“风险偏好”。
“我是想什么就说什么,说什么就做什么,观点比较鲜明,比较直白,与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内敛、含蓄比起来,就显得进攻性比较强一些。”对于外界所称的“狼性”,彭旭首次给予了他自己的理解。
至于激进,除了原来他在担任中邮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时长期满仓操作的风格外,也常常体现在很多个股上敢于下重注。但彭旭说,“其实我是风险厌恶型的人。”
如果你和他不熟悉,总觉得这是骗人的话。
但这的确是彭旭的风格,当然,其风险厌恶主要体现在选股阶段,在公募时他对估值较高的新兴行业,几乎厌恶到了排斥的地步,一旦被他瞄上的股票,就会奋不顾身的杀入。
彭旭的高仓位逻辑在于,择时往往是最容易犯错误的地方,而且,从大周期来看,择时综合回报率,没有选对行业和个股高。
目前,他依然坚持这种观点,只是由于私募对绝对收益的要求,在择时方面会做适当的调整。在他看来,私募是以绝对收益为中心的,不但要跑赢指数,还要让投资者赚取正收益。给投资者亏了钱,排名再靠前也没有什么意义。
彭旭最后一次在公募的大手笔是2010年年底重仓工程机械,他承认判断错了。那一次错误,对他的自信心打击不小,以至于用离开的方式来重新定位自己、寻找自己。
2010年底,彭旭管理的中邮核心优选、中邮核心成长分别动用了44亿元、53亿元买入柳工、山推股份、徐工、中联重科、厦工等工程机械股,期间虽有短暂的华丽,但随着2011年一季度过后工程机械股的大跌,这场华丽最终没有给中邮基金带来净值上的贡献。
“我当时认为,工程机械具备了走向世界的能力,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都具备世界的研发能力,很牛了,但回头来看,最大的市场却在中国。”
被市场无情的否认,让彭旭非常沮丧,他甚至觉得自己很失败。在总结公募基金时期的投资时,彭旭说,“非常成功过,也非常失败过。”
的确,2007年中邮基金公司旗下的中邮核心优选获得191%的收益,2009年获得105%的收益,在业内惊艳极了。但2008年、2010年由于重仓周期性行业而遭遇两次滑铁卢。
在经过一番反思、总结之后,彭旭决定重出江湖。2012年6月,他的第一只私募产品鼎萨1期成立,截至今年3月6日,该基金成立以来的总回报超过18%,大幅跑赢上证综指。
寻找新变化:2009年分水岭
2011年底,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彭旭,离开中邮基金公司,并于2012年4月成立北京鼎萨投资有限公司。
刚离开时,彭旭就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很多事情还没有想明白,想重新思考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
没错,对彭旭而言,离开公募基金行业,既是对自己的一次总结和反思,也是重新扬帆起航重新寻找自己的一段旅程。
除了转向注重绝对收益之外,他对资本市场以及经济周期的认识也经历了一次蜕变。他认为,过去的5~7年,不管对中国经济还是资本市场都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是最复杂的时期。在这种大局势的裹挟之下,中国资本市场以及参与其中的人物命运也必然大起大落,包括他自己。
彭旭说,2007年以前,金融、石油、石化、煤炭、有色、钢铁、机械等7大传统行业的大发展,是过去2 0 年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结果,反应到资本市场,即20 07年大牛市也就是资本市场对过去2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次全面总结。总结完了,2008年的市场自然开始大跌,而2009年的反弹主要得益于4万亿的拉动。
从这个角度观察,彭旭认为,“2009年既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内在结构性调整的分水岭,对资本市场来说也是新的起点。”而过往投资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是基于这些认识。做对了,就是因为你认识到了中国经济过去就是靠房地产等基础建设推动起来的,所以在2005年的时候买地产、买有色、买钢铁、买券商、买银行绝对没错,回报率也很高。但那个牛市之后的大熊市,其实就是中国经济内在调整的一个需求,其中一个表征就是GDP增速要逐步放缓了。
基于这样的判断,彭旭认为,后面的投资逻辑也要变了,而当前最大的变化就是市场正在由无序逐渐变得有序,而且随着专业机构的增多,大家开始围绕精选个股的核心去做股票,这不像股改以后因为机构投资者地位的下降,市场缺少一个主流的理念。2007年认识到这个逻辑,投资者就能获得很高的回报,但是,后面对这个逻辑没有及时的调整,就会不适应,就会遭遇损失。
“这有点像2001~2004年,这个期间公募基金战胜了市场,但那是一个大熊市,原因就在于公募对风险的认识很深刻,选股很挑剔、很苛刻,现在又是这样的了。” 彭旭说。
但彭旭也认为,当前与2001至2004年那段时期最大的区别是,2001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从而累积了2005年~2007年的大牛市,但现在经济是一个软着陆的过程,因此局部的结构机会比较多,所以他认为“未来3~5年也不会有指数的牛市,只可能是结构的牛市。”
在他看来,经过2009年的分水岭之后,未来十年资本市场的机会主要在于政府推动的环保、节能以及城镇化升级领域,以及人们在满足衣食住行之后社会内生性的医疗保健、休闲娱乐、文化传媒领域的机会,未来在这些行业应该做加法。
这种认识,对于曾经长期专注于周期性传统行业的彭旭而言,确是一个不小的改变。可以说,这也是他在经过血的教训、痛定思痛之后必须做出的转变。■
《投资者报》记者 岳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