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超发引争议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货币政策
  • 发布时间:2013-06-07 14:49

  100万亿,这是截至3月中国广义货币总量(M2)的存额。这意味着中国M2余额在世界首位上又前进了一步,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尽管业内仍有诸多不同声音,但是仅从数量上来看,中国央行无疑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印钞机”。

  伴随着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巨额膨胀,越来越多的争议扑面而来。很多人认为,M2从2002年的16万亿到现在的100万亿,仅用了不到11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增幅超过6倍,这是严重的货币超发。舆论在两个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第一,巨额货币供应导致通货膨胀;第二,货币超发引发资产价格上涨,特别是房价的快速上升。

  一部分学者则认为,M2的快速膨胀与中国固有的高储蓄率以及金融结构有紧密联系,不能简单用M2来判定货币是否超发。

  超发争议

  除了M2总量位居世界首位外,中国新增货币量也是世界第一,2012年的新增货币量接近全球一半。从M2/GDP这一指标来看,中国这一值已经接近190%,而同期美国为64%。

  有评论人士指出,如果货币总量的扩张节奏跟随实体经济同步变化,即M2与GDP之比大致维持在1.5倍的水平,那么目前75万亿的货币总量就完全足够,但现在货币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货币超发推高了物价和房价,最大的受害者是国内消费者。

  M2与GDP的比值是否能作为货币超发的衡量标准,业内也出现分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向《英才》记者表示:“M2/GDP只能做一个参考,不能说明问题。有些国家也很高,比如欧洲的卢森堡在400%以上。中国M2过高有自己的特殊原因,我们的货币使用效率比较低,而美国一美元发挥的效果比中国要大,因此中国要发行更多的货币才能起到相同的作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指出,M2/GDP比值根本上来说是由一个国家金融体制决定的,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来衡量。从历史上也可以看出,没有一个国家的M2与GDP之间是稳定的可预测的关系。2003年欧洲央行便放弃了以M2的增长速度来控制通胀。“中国M2的膨胀与居民高储蓄率、外汇占款以及直接融资占比过低有很大关联。而且,中央银行在M2的增长中并非起到决定性作用。”

  陈玉宇向《英才》记者表示,货币政策是否合适有两个标准:一是通货膨胀率;二是经济增长速度跟潜在增长率的差距。从现有数据来看,过去11年中国通货膨胀率平均不到3%,接近发达国家好的时期,比同期的金砖四国好很多,比中国上世纪80、90年代也好很多。另外从GDP是否偏离潜在增长率来看,中国过去10年时间里,比过去20年的增长率高。从这两个指标来看,过去这十年货币政策表现是优秀的。

  那么,到底一个经济体需要多少M2是合适的,有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衡量标准?上述受访者均表示,经济学界仍在研究,现在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参考标准。

  通胀元凶?

  钱不值钱,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这是最近五年中国居民的切身感受,过高M2引发通胀也是舆论争论的焦点之一。但对于CPI与M2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业内也有不同意见。

  “CPI高了毫无疑问肯定是货币多发了。”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宋国青将通胀解释为一种货币现象,他向《英才》记者表示,“引发通货膨胀就是因为货币超发,这毫无疑问。”

  吴庆也表示,原则上讲,货币发多了,价格会上涨。不过他也指出,M2与CPI的关系,跟经济体所处的发展时期有关。物价上涨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在短缺经济时期,物价会上涨非常快,CPI先上去,PPI再跟进,货币只要多发就上涨。但是在过剩经济时代,物价上涨的机制已经改变,由于职工收入更加稳定,市场供给更加充足,流动性并不会立即涌入消费品市场,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更加复杂,所以物价上涨的时间就拉长了。

  据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十年CPI平均值为3%左右,但居民实际感受却并不相符。有资料显示,北京等大城市过去5年房租上涨接近一倍,房租的上涨并没有在CPI中得到充分反映。

  对此,陈玉宇表示,老百姓从自身生活感受到的物价上涨确实比较严峻,主要是食品类价格有两三次的大幅上涨。这与中国特殊发展阶段有关系,中国城市地区家庭支出的40%花在食品上,农村地区达到43%—44%,而美国居民的食品开支只占13%。

  随着货币总量的上涨,中国的资产价格特别是房价也一路上扬。很多人将货币增加看作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对比指标,更有经济学家认为,房价上涨的主要推手就是货币供应量大增。

  宋国青则表示,从当前的经济数据分析,M2与资产价格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房价上涨也不能确切表明货币过多。比如,当前工业品价格在下降,CPI也不高,但是货币供应量依然很高。货币政策是控制总量,不能试图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整微观市场。如果股市不好,放货币那不是加水吗?

  “货币政策要不要对资产价格做出反应,到现在为止理论和实践都不知道如何应对。”陈玉宇直言,即便知道房价有泡沫,也不知道怎样制定货币政策,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因为货币政策是对总量进行调整。就算减少货币供应,把房价降下来的好处,是否能足以弥补其他商品价格下跌带来的坏处?该如何权衡这个问题?房地产市场要靠针对性的制度设计来完善。

  文|本刊记者 谢泽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