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就在身边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杂文
  • 发布时间:2013-11-26 13:03

  这些年,文艺界要死要活的很多。九十年代伊沙说要“饿死诗歌”,莫言的瑞典加冕好像也没能拯救得了已死的“文学”,刘欢、高晓松说“唱片已死”……生生死死这些年,也不见得它们真的死掉了,诗照写、歌照唱,不过是兴衰更替的轮回。杂文也是这样,勃兴也好,消隐也罢,万事万物,师法自然。

  我承认杂文在变化,因为这是一个因变而生的时代。鲁迅那个年代的杂文,甚至代替了枪炮的一些效用--而今天,我们不需要那么多战斗檄文,也不太需要别人为自己代言,我们可以去微博上语不惊人死不休地品评时事、可以在“豆瓣”上像大师一样给各种文艺作品打分……还嫌不过瘾,自己玩电台、写图书、拍微电影。

  世易时移,今天的杂文,也到了“换衣裳”的时候。古往今来,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文学的样式,先人靠它们记录时代、表达感情。其实,杂文从《论语》的只言片语,发展到今天的千字言论,也是这么一个常变常新的过程。事实上,杂文之“杂”,恰在于包容汇通的一种行文心态。上下五千年、中外数万里,强闻广识,博古通今,形式与样式、题材与体裁,从不是真正的“杂文界”需要去较真的事情,只要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或长或短、或谐或正,哪个不算杂文?国人早就剪掉长辫子了,杂文非要固守着对襟马褂吗?当年穿中山装的是杂文,今天穿超短裙、牛仔裤的还是杂文。

  很多人担心的是,一旦打开门户,杂文的身段会不会低到泥土里。这样的担心可以理解,但其实也是多余。老一辈杂文更注重文辞、更看重积淀、更懂得反思,这恰恰是现代杂文需要继承并发扬的重要的部分。只是,今天的杂文,也要应时代的发展,提升表达与思考的效率。譬如革命年代,杂文可以等、可以晚、可以推敲斟酌,是因为社会课题集中在政治领域,集中的几个宏大命题,不需要赶一朝一夕的时效;但2013年的今天,杂文不能等、不能晚、甚至偶尔来不及字斟句酌,这是因为政治思考已经成为次要矛盾,民生与社会领域有太多太多课题需及时发声。征求意见的民生政策,突然发生的公共事件,甚至与千家万户关联的柴米油盐……不说、或者迟说,要么是权益得不到主张,要么是表达晚于程序而无效化。

  杂文要走得更远、更年轻,就不能固守那些“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工具传统。打开门窗,洒扫迎客,自有风轻云淡、云卷云舒的惬意与自由。杂文的门庭冷落或海阔天空,不过一纸之隔,能一点即破的,还是心态与眼界的功夫。

  【原载2013年总第27期《江苏杂文界》本刊有删节】

  ○邓海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