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回继承

  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7年),赵恒被正式册立为太子,天下大赦,天生有着政治敏感度的汴梁城市民,对未来的王朝继承者高声欢呼:“真社稷之主也。”

  然而,赵恒的父亲,宋太宗赵光义,却似乎有点不乐意了,他对京城市民过早的政治表态有那么点嫉妒:“四海心属太子,欲置我何地也?”此时,寇准当了一回他的心理辅导师,他说:“陛下选择的继承人是为了万世之福,天下人当然开心。”言下之意就是说大家欢庆是意味着王朝后继有人,将来的趋势不影响到现在的状况,两码事,不用担心。

  宋太宗的心理纠结其实正好反映了北宋管理架构上的纠结。中国史上的王朝,奉行的都是嫡长子继承制,然而,经过北方五个朝代一连串更替之后,出于血的教训,还得添加一个条件:嫡长子必须已经是成人。从孤儿寡妇手里夺取政权,几乎成了北宋之前五十多年的一条政治规律。

  北宋初期很多的纠结就是源于这条血的规律。嫡长子继承制的实质就是一种父子传承制,而在嫡长子未成年的情况下,选择已成年的兄弟作为继承人,将父子传承制暂时改成兄弟传承制,是一种不失为稳妥理智之举。传说中的“金匮之盟”,据说是由宋太祖的母亲杜老太太设计的一条管理层的继承人路线:从宋太祖赵匡胤到弟弟赵光义,再到四弟赵廷美,走完这条兄弟路径,再回到父子路径:将位置传回给大哥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先走兄与弟的传承道路,最后还是得回到父与子的传承道路。

  “金匮之盟”的继承人路线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这个框架对于宋王朝来说是安全而合理的,真实性不可考,但实用性是可考的,而且它只是父子传承制之前的一个迂回。

  然而,在大格局之下还有一个小格局,而且小格局对于个人而言,比大格局更加利益攸关。宋太宗顶着重重迷雾继承了兄长的位置,上台之前,他是弟弟,上台之后,他却转变成了父亲的角色,先是从兄与弟的角度考虑王朝的传承,然后转变成从父与子的角度考虑自家的传承。从利益而言,自己的小家庭,比大家族更真实,更贴切。

  赵光义越来越排斥兄弟的格局,越来越侧重父子的格局。他要找到支持者,于是就问老臣赵普,赵普曾经是赵匡胤的铁杆手下,然而,形势比人强,他自然而然地归队到了赵光义的麾下,他这样回答:“当年太祖皇帝糊涂,将位置传给弟弟,难道陛下还要糊涂下去吗?”其实是暗示他终止兄弟传承路线,回到父子传承路线。

  赵普的回答,其实在赵光义的眼前展现了一幅乐观的政治布局:以现实利益为重的官僚们,已自动站队到赵光义的父子传承格局上。

  于是,赵光义开始下手,他排挤下一个可能的继承人:四弟赵廷美。一而再、再而三地贬斥赵廷美,让这位胞弟在惊恐不安中早死。对于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他也用了暗示性的威胁。公元979年,赵光义北伐失败,虽然打了败仗,但犒赏还得兑现。赵光义却不吱声了,文武大臣们于是找赵德昭去试探,赵德昭跟叔叔赵光义才一开口,就遭到叔叔的冷嘲热讽:“等你当了皇帝再犒赏也不迟呀。”就这一句话,把赵德昭吓死了。

  赵光义终于敲定了父子传承的格局,他此举确实有点不厚道,他利用了自己已经占据皇权高地的优势,掌控话语上的优先权,以此来打击未来的可能继承人,而赵廷美与赵德昭正处于兄弟制与父子制交叉的敏感点上,在最脆弱最敏感的时节,赵光义只要利用自己已有的优势,将他们轻轻一推,足以推倒这两个障碍。

  赵光义的个人行为不够光彩,然而,他的做法又是合理的,既然反正迟早得实行父子继承的体制,在兄弟格局上迂回一下再实施,跟宋太宗提前从自己家庭就实施,从政治技术角度而言,又有什么实质的区别呢?

  刘黎平 这是一个早就发生在无数对父子间的故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