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小事情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细节
  • 发布时间:2014-04-02 15:40

  我拆一块普洱茶饼,发现里面弯弯曲曲夹着一根白色的塑料纸绳,多年喝普洱茶,这是第一次发现异物。虽然不会从此拒绝普洱茶,但我很难消除这个令人不快的记忆。

  拆开一大包快餐面,九块面饼中,独有一块面饼是深色的,和其他面饼一道煮熟,颜色仍然有异;包装袋一模一样,配料相同,可是面饼规格不一样。打开第二大包同品牌快餐面,另有“特色”:料包不规范,有的缺一种,有的多两包。这类事,好像不值一提,反正不是每天吃,偶尔吃了也没事--至少现在没事。之所以规格不一,也许是缺乏“标准”意识,也许是机械包装识别能力不足,总之,这些“大概也许差不多”,我们已经习惯了,或者对产品不信任,或者不抱希望,不当回事。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是励志演讲的话题,有那种可能,但未可一概而论。有些事,本无所谓成败,一些细节也无关宏旨。只是,生活中,类似茶饼中夹杂一根纸绳,或是面饼规格不一的现象,远不止是产品不够精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得过且过的“品质”。如今,人们很在意“面子”,要把一切显眼之处做到他人力不能及,以之为“高大上”,细节却往往粗糙不堪,这是不求品质。以现今经济实力,“做大事”并不算难,难就难在如何精致细致。比如,奢华的写字楼内,到处能看到污迹,嗅到烟味儿,人们像在山寨里一样高声吆喝,对他们讲“品质”、“格调”,太难了。细节源自修养,修养也体现在细节上。给女士让座,不难做到,但咳嗽掩口,轻声交谈,不妨碍他人,不容易装。

  我目光短浅,往往只能看看细节,而且也只能记住一些细节,并以之为评价参考。在某单位会议室,走廊传来刺耳的高跟鞋声响,一会儿,听到推门,“咣”的一声;几分钟后,又一阵高跟鞋的声音传来,走廊很长,这位女子走路的声音吵得整个走廊不得安静。她为什么要穿高跟鞋?她不知道这声音妨碍了他人?主任进来递名片,经理也递了名片,名片上印头衔三五个,字也大,可是联系方式字很小,没带放大镜,看不清。名片上头衔多了,这个人本身就不重要了。

  参观结束,主任希望我谈谈观感。我说,如果我是投资人,不太敢选择你们家,你们单位不可靠。作为上市公司,这层楼走廊两侧二十间工作室,没有一间是整洁的,乱七八糟,烟缸、咖啡杯、茶壶放在设计图纸上,信函扔在地上;从接待室到洗手间,六七十米的走廊,地板翘了多处,女洗手间门坏了,倒在一边,男洗手间气味很大;还有,那个工程师穿高跟鞋进进出出,太吵;会议室墙上挂满各级官员视察的照片,令人生厌……

  十年前去某省“对口支持”,作为被援的一方,对方主管单位在每个环节上都不守时,连送别的晚餐竟然也迟到四十分钟。有个副厅长致辞后说:“欢迎留下宝贵意见。”我说:“希望今后能准时,如果这一条能做到,好多困难也就不存在了。”有个处长私下说:“还是你们敢讲。我们这里根本不是穷,就是人懒。”细节未必决定成败,但“细节”一旦成为人的习惯或一地的习俗,也就决定了命运。

  有人云,要关注大问题,何必在意小事情。没办法,我只能生活在小事中,而这些小事添我烦恼,小事情未必不体现大问题。譬如这几十年的各种“小事”,终于逼出一个人人皆知的“八项规定”,可原先这些不过是常识啊。

  很多小事,不说,习以为常,也就没有人说了。路过重要单位,大门一侧常有一牌,上书“卫兵神圣不容侵犯”,百思不得其解:普天之下,人皆有尊严,哪一个是可以“侵犯”的?常识常理,有必要多此一举吗?这句话有何来由,牌子由哪个部门设计,总得说出个道理来,不要让人家误解。好多年了,我并不在意那大门的威仪,却总是要思考那块牌子上的那句话。

  【选自文新传媒】

  吴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