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新闻编辑工作实践

  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下,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承担传统媒体的编辑所具有的工作任务,同时还要担负网络信息的整理和验证的重任。因此,新闻编辑在提升自身素质和职业素养方面要做好角色身份的转换、对传播信息手段,要全面把握、随时随地的完成工作任务。

  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必然会培养出一批新型的网络新闻工作者,包括编辑、记者和主编等。在网络传播中传者与受着具有一定的相同性,两者之间的界限也很模糊。传统的公共资源传播山大众传媒独享,而网络传播技术下的公共资源却是共享资源,可以由任何一个上网的网民应用和传播。由于新闻技术的发展,传播工具的广泛应用也使得新闻采访,制作编排和发布传播的技术要求相应、变低。同时由非专业的新闻组织和个人发布的新闻信息,也有可能和专业的媒体发布传送的信息重要性并驾齐驱,拥有相应的读者和受众。在网络中,信息的传播呈现出一对多,多对一,一对一,多对多的网状传播形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传播市场:然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媒体大量的信息滚动和简单的新闻堆砌是无法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这样一来就需要专业机构通过规范的,持续的信息采写,发布活动以满足整个社会的信息需求。当然专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素质、专业的经验以及专业的规范。在长期形成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规范下,为新闻工作者形成固定的、权威的媒体公信力。

  角色身份的双重性

  传统的受众在网络传播时代发生了变化,新闻工作者亦是如此。网络新闻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有着明确的分工,编辑就是编辑,记者就是记者,各尽其职,分工明确,不同的职位,着不同的素质要求和岗位要求。网络媒体中这样的想象不负存在,网络媒体的技术特点和高速传播的特性,要求一名记者不仅要进行采访,写作,编辑和发布新闻。一个在前方采访的记者可以根据采访的情况直接在手提电脑上,或是手机上网编写信息,通过图片的修改和加工,把信息统一传送出去,完成信息编辑和传播的工作。

  而新闻编辑在与受众的身份转换也有体现。在新闻传播学中使用广泛的“受众”一词,不言而喻为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并且是被动信息的接受者。然而受众所拥有的读者被动性却是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在过去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在采集和编排信息时总是占有着主动权,而受众在编辑发布信息和媒体传播信息之前是什么都不了解的,所以受众在传统媒体的传播中,只有被动的等待和间接地接受了解信息。而今天各种新的信息终端层出不穷,而终端被纳入到新闻组织的产品集群之后,编辑面对的就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了,而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用户”,当然,这些用户也不再是单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众多信息的发放和传播者。如手机上网用户、网站客户、电子阅读器使用者,ipad爱好者等,只要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便可以使受者及传者的身份发生改变。

  就是因为网络信息的交互性使得新闻工作者的联系越加密切,除了受众的身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外,主要指由变被动为主动了。新闻工作者也更加注重来自受众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同受众的联系和互动。这种互动和交流使网络的传播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达到了网络新闻传播活动的至高点。

  传播信息手段的多样性

  在网络传播的大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成多样化的展现出来。而网络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手段多样性是与其职能身份的多重性相一致的。网络媒体的写作已经告别了单纯纸笔的应用时代,而是以数字多媒体方式进行。因而,借以实现的手段也就多样化了。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聊天室采访、可以用多媒体方式、超文本结构写作和编辑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新闻事件。网络新闻不需要向传统媒体那样,通过编辑喜欢的传播方式发放新闻。而是把新闻信息任意的放在网站上,受者就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任何的场所只要使用一台计算机,随身携带的电脑和放在手边的ipad上网工具就可以轻松地浏览到信息,接收到想要了解的资讯。而这种通过网络就可以阅读到信息的方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更重要的是这些流程的应用和传播,大大提高的新闻的时效性,而新闻的时效性则是网络媒体取悦于受众的关键之所在。

  工作时间和地点的自主性

  网络媒体的发展,传统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要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媒体及受众的需要。只有新闻工作者机动灵活的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生活之中才能够胜任这个“全天候”的工作。记者,编辑,新闻工作者要无处不在,就因为网络无处不在。所以网络新闻工作者工作时间和地点有着极大的自主性。只要能够随身携带方便。编辑、上网的电脑、任何时候都可以完成新闻报道和发布过程。如在2011年3月的“两会”上,中国记者的“全副武装”真的让人大跌眼镜。可以说是武装到牙齿了:笔记本电脑,数码录音笔,数码照相机以及全智能的3G手机一应俱全。记者可以直接在现场完成采访写稿,发稿全过程。同样记者及新闻工作者在下班或休息之余,可以在会场以外,单位或者是家里,只要手有电脑或者直接使手机,与同事和新闻工作者进行及时的沟通便可以把稿件完成,并且可以随时把来自现场的报道第一时间的传播出去。满足受众对“新鲜”信息的需求。所以不难看出,传统媒体记者仅凭“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手能写”、“耳能听”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要求,必须还要加上一个“手能上网”。因为在网络传播的影响下,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时间和地点已经没有限制了。

  (作者单位:泰来县广播电视中心)

  王春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