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痛心的是什么?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痛心,教育
  • 发布时间:2014-04-24 09:28

  这些年关于教育的话题总会成为焦点,哪怕只是触及某个点的简单现象,也会激起宽泛的涟漪,比如“不为八千元工资,为当省部级官员”这样的学习理想,不仅导致了校长痛心,还引出很多仁人志士参与到事件本身的是非之中。试想,在今天的环境下,即便有人苦口婆心地劝诫家长和学子们:获取知识的欲望和世俗的目的是不相关联(或者是少关联)的,谁会坦然地将这样的理论付诸实践呢?

  坦白说,我就认为“痛心”不是真诚的,如果北大能像常春藤名校那样,在学校大庆之日,把一名几十年从事平凡社区工作的普通人士举为知名校友,贵宾席戴花就座,或许可以打消我的疑问。然而事实上没有这样的故事,从校庆排的座次就可以看到:部长、院士、财主享有贵宾座席,闲杂人员寻不到定所。当然,我们无需责怪学校,认真做好平凡的工作是不能给学校带来光环的。学校的荣耀从何而来、计算学校排名时什么样的人物分量重都是不需要争论的,我不信北大不以培养部长为荣,更不相信会以培养平凡的社区工作者为傲。另一方面,个人的精英梦想无可指责,就像克林顿想当总统的念头在学校里就已发芽,校长面上发光,怎么会痛心呢!反倒是知名学府同流于市井,以世界名校、“985”甚或研究型大学之名巧取更多国民财富,恐怕就不得不令人痛心了。

  客观来说,三六九等的大学等级不过是局部的问题,更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倾向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我们可以从一些数据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现象。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接近七百六十五亿元,低于近九百九十五亿元的初等教育投资,然而到了2010年,高等教育投资五千六百二十九亿元,多出初等教育经费七百四十一亿元。显然,在“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下,即便我们忽略培养乔布斯之类的“怪才”,教育平等也不真实,如若不是梦想的话,不知道还剩下些什么--我们是不是过分向精英培养倾斜了?

  在高等教育日益受宠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自身也在三六九等多年后,延续着老路,就如我所在的城市,比较起教育资源平等来,管理者更热衷于名校及其分校的建设。更糟糕的是,这样的策略得到已经受益或者行将受益、等待得益的家长们热烈的支持,这些人中几乎没有谁关心资源的公平。而在更广的层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现实的结果是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差距扩大了。这难道不令人痛心吗?

  一个清楚的事实是,基础的义务教育才是重中之重,就如那些足球强国所昭示的道理,强大的国家队必须,也只能建筑在良好的底层基础之上,教育以及国家也是这样的一座金字塔,塔尖的人才取决于基础的义务教育,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历史轨迹中找到证据。回过头来,从本国的教育实践发展来看,我们也可以很明显地判断出义务教育的边际产出远远大于所谓的“一流大学”。

  在全民的层面,倾向于精英的取向无疑是短视的。当我们面对资源分配失衡所带来的效率损失的时候,不妨思考一下还在盛行的理念、国民的素质、科技的水平是不是一个甚或几个乔布斯能够代表?我们不应该再罔顾明显的事实了--只有加长最短的那块木板,木桶才能够容纳更多的水。

  欧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