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成立于1951年,是一所以干部医疗保健为重点,老年医学为特色,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开放床位1200张,年门急诊量为140余万。为缓解患者就医难问题,医院新建门诊住院楼,集门诊、病房、手术室等功能为一体,地下1层,地上18层,其中1层~5层为门诊用房,6层为手术室,7层~18层为住院病房,总病床数为400张,日门诊量为3000人次。受建设场地的限制,大楼安装了垂直升降电梯6台,其中4台为普通电梯,1台为手术室专用梯,1台为货用电梯,1层~5层安装有自动扶梯,供门诊就医者使用。大楼全面投入使用后,人流量超出预期,导致电梯运行经常处于满负荷状态,乘梯难、等候时间长等问题突出。因此,在电梯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医院开始思考对电梯运行模式的改造。
引入高效控制系统
由于综合性病房楼涵盖众多功能科室,楼内工作人员、患者和探视陪护人员数量多,人流量大,高峰时段特别明显。如何发挥电梯的快速运输功能,疏导人流,对维持病房楼内的正常医疗秩序至关重要。
*电梯时控系统
由于电梯是特殊设备,时控系统的使用还不是很普遍。时控系统是一款先进的延时定时元件,可按预订的时间接通或断开各种控制电路的电源。通过电脑软件对程序进行编制、贯通,校定设置时间,可设定每天相同或周期相同循环,对高峰时段与非高峰时段进行设置,使其自动转换,误差率小,且运行速度、客流量都会有所提高。医院通过运用电梯时控系统,实行分层、分时停靠后,电梯运行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在电梯数量无法改变,电梯运行速度达1.75米/秒的前提下,我院后勤部门在专业公司的技术支持下,采用电梯时控系统对新建市民门诊住院综合楼4台电梯(1号~4号)实施改造,重新编制电梯运行程序,实行分层、分时停靠,同时保留手术室专用电梯(5号)、货用专用电梯(6号)的功能。通过智能化控制,实施电梯单层停靠,双层停靠强制分流服务,每天7:00~20:00人流高峰时段实行1号、2号电梯停靠单层,3号、4号电梯停靠双层;每天20:00至次日7:00非运行高峰时间,两台电梯为每层停靠,确保夜间电梯的正常运行。
智能视频监控平台
门诊综合楼的电梯厅内安装有智能视频监控设施,通过医院的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实时了解掌握电梯等候大厅和1号~4号电梯的运行情况,并安排专人统计单位时间内的电梯开关门次数、运行次数、乘客等候电梯时间以及载客量等数据,通过对改造前一个月和改造后一个月的统计,通过比较得出两者差异。
根据智能化平台监测统计结果,人员电梯改造前平均每天的开关门次数为496次,运行次数为71次,平均等候时间为1030秒,电梯载客量为1514人次;改造后平均每天的开关门次数为438次,运行次数为84次,平均等候时间为770秒,电梯载客量为1780人次,与改造前相比,单位时间内电梯开门次数减少11.7%,电梯运行次数增加18.3%,平均等候时间减少25.3%,载客量提高17.6%,大大提高了电梯的运行次数,增加电梯的运送能力,做到安全、有序的使用电梯。
多项配套服务措施
应用电梯时控系统的同时,还采取相关的配套措施,保证电梯的使用规范。在医院电梯管理中,合理设置电梯标识对人流的引导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电梯分层、分时控制的同时也强化了电梯标识,采用简明易懂的指示,引导人流的合理分流,使2层~5层的就医者使用自动扶梯,短程就医者使用楼梯。
另外,加强电梯技术支持,减少电梯故障,也是缓解乘梯难的有力保证。针对医院电梯较多的特点,与维保单位协商,派两名维修人员24小时常驻医院,发生电梯故障时5分钟即可到位,快速解决故障。
对于电梯的日常维修保养,应尽量安排在夜晚或节假日等人流量少的时间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电梯故障对电梯运行的干扰。
深入调研解决多方需求
医院电梯运行方案的制订,经过了3个月的调研、数据采集、编程等工作,并深入大楼各部门听取意见,方案确定后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方案实施过程中电梯管理人员进行现场引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针对分层运行的一些缺点,例如楼内单双层换乘问题,经过反复研究沟通后,采取了设立电梯专线电话,紧急情况随时调用手术室专用电梯,底楼换乘等方法。总体来说,改造方法实施顺利,改造效果良好,得到就诊患者、医务人员的肯定。
文|吴俊 焦昌安 王振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