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博遇见未来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世博 遇见 未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5-18 14:03
世博会一直是一个预先呈现未来场景的地方。
1851年, 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伦敦举行,当时还被称为“万国工业博览会”的世博会就以展出众多新科技和新产品而震惊了整个世界。从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到电影的发明;从爱迪生的白炽灯、留声机,到柯达胶卷,甚至是大家爱吃的蛋卷冰激凌,这些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产品,都是通过世博会而走向世界的。到了159年后的今天,世博会的意义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个产品的展示和各国信息的交流,而更多地开始关注那些即将影响人类生活的综合因素的变化。
本届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核心理念,标志着世博开始关注到人类生活的基本单元——城市。人类创造了城市,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城市也正不断地演进、演化和成长为一个有机系统。人作为这个有机系统中最具活力和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细胞,人的生活与城市的形态和发展密切互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机系统与地球大生物圈和资源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日益加深扩大。
人、城市和地球这三个有机系统已经环环相扣,这种关系贯穿了城市发展的整个历程,三者也将日益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样的情况下,未来城市的发展也不再是影响单个元素的发展进程,科技也必将成为推动这一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
本届世博会几乎所有的展馆和展示作品都以环保、低碳、节能作为基本理念,超前的科技理念也开始更多地运用到人们的基本生活当中, 正如负责联合国馆展出筹备工作的主任专员奥尼. 拜纳姆(AwniBehnam)所说:“世博会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各国家和组织可以展现其最新思想,并分享对于全球事务的创意、经验和最佳实践。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使所有人有机会展示如何在世界各地合作来创造更美好的城市,这些城市应有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在上海世博会上,一场绿色科技的“盛宴”将拉开大幕。
环保科技的实验场
城市与自然的融合是这几年来各国城市发展的核心话题,本次世博会所展现的大部分科技概念也与这个主题息息相关。作为第一届世博会的举办国,本次英国馆的设计就充分融合了生命科学的新理念,用以展现绿化和水景赋予英国城市的生机,以及植物的科学利用。
这个被称为“蒲公英”的建筑,插满了6万根亚克力杆,随着天气的变化,这些亚克力杆将在风中轻轻摆动。更为神奇的是,每一根杆子中都有植物种子,这些种子全部由英国基尤千年种子项目的重要成员之一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基尤千年种子项目是一个大型的国际保护项目,已经保存了世界上10%的植物物种。
英国的著名设计师托马斯. 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巧妙地将这些种子运用到了建筑设计之中,赫斯维克说:“这些种子赋予了建筑真正的‘绿色生命’,我就是想通过这样的设计,让所有人认识到广泛的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来提高人类面对气候变化的应变力、创造力和恢复力。细心收获和保护的种子将带领我们通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也将激发我们未来的创新。”
而在本次上海世博会的日本馆设计中,日本馆总规划师彦坂裕更是提出了“在不隔断周围环境的境况下,以一种与环境共生的方式降低环境负荷,或者灵活运用自然本身所具有的能源来塑造未来城市”的理念。这座占地6000平方米、高24米的展馆在设计上采用了环境控制技术,使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得到利用,降低对环境的负荷。
日本馆弧形穹顶上有三个呼吸孔、三座排热塔以及透明夹层皮肤,设计师选择了透光、轻质、高强、可回收利用的夹层薄膜ETFE作为建筑表皮系统,夹层中埋设有曲面太阳能电池,为建筑提供绿色辅助能源。
日本馆的设计中还融入了一些古老的日本传统环保手段,人工雾气就是日本在没有空调的时代所采用的一种传统降温方法。它的原理是通过人工制造的雾气,利用水从液体变成气体时从周围吸取热量的汽化效应来制造清凉的环境。
日本的“紫蚕岛”展馆就采用了这样的技术,其墙表的喷雾系统可降温而不湿衣。呼吸孔与排热塔用于室内外空气的交换,强化冷暖空气流通,同时具有采光、散水降温的“呼吸”功能,还能减少空调能耗和照明用电。
当夜幕降临,墙表照明明暗交替,建筑宛如生命体般缓缓呼吸。进入馆内,浅紫色的外表、骨骼与支柱融为一体,天花板自由过渡到地面,形成了宛如浑然天成的钟乳石洞窟般的全新景观,充分表达了展示空间的活力与流动感。
正如彦坂裕所说,“人类社会起源于自然,未来的设计理念与科技发展都必将围绕着重新融入自然这个大主题,世博会正好是环保科技的实验场”。
打造低碳城市模型
“低碳”做为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如何通过新科技的运用来减少碳排放量也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本届世博会“低碳”理念就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关注。独辟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建设案例”、各展馆对于低碳科技的创新运用,都将未来城市的建造带入到了科技、商业和生活三者融合的新领域之中。
在伦敦的零碳社区中,提出了“零碳餐厅”的新理念。整个餐厅将采用“能吃的餐具”并以“剩菜剩饭”来发电,这里的餐厅每日多余的有机饼干经过特殊处理将变为第二天的新餐具材料。没被客人吃掉的餐具会和厨房生物垃圾一起收进生物能炉,通过降解产生馆内的电热能,最终将残渣用来做生物肥。六套由太阳能、被动风能、地热能源联合驱动的零碳样板房将向人们展示建筑领域如何对抗气候变化。
由57个触摸式碳测终端所组成的“大富翁”碳测终端,会对参观者提问,问题包括居住房子类型、每月水电账单、家庭和办公地址等,最后,根据你的答案,在离馆时,你就能拿到一张打印好的“个人碳排放清单”了。
整个设计将商业运作和低碳理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让消费者更加便捷地加入到“低碳生活”中来。
巴黎的城市花园设计运用了自然材料的新科技,整个设计不仅赏心悦目, 而且功能设计感十足。法国著名的建筑大师让. 努维尔(Jean Nouvel)与植物学家帕提克. 布朗(PatiKe Brown),把这个优秀案例移植到2010年世博会现场。
利用无土植物研究成果把150种共15000株来自世界各地的植物“种进”800平方米的墙面上,构筑起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垂直花园”植物墙。利用自然材料建造的植物墙,既吸收了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降低噪声、减弱太阳辐射、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也让城市的建筑更加美观。
目前, 世界上已有一半人口住在城市, 到2050年, 将有三分之二的人住在城市里,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的进程已经息息相关。在信息交流已经极为便利的今天,世博会最重要的意义已经从商业信息的交流,发展到对于改变人类共同生存环境问题的探讨,这已经成为一个不能仅用货币价值来衡量的主题。
在奥尼. 拜纳姆看来,本届世博会留下的遗产将是影响世界的,“我想上海世博将有两个遗产是足以影响世界的:一是关于这个伟大而独一无二的事件的美好记忆,它将存在于中国馆、世博公园,还有更‘绿’的上海。在我看来,这与巴黎世博会留下了埃菲尔铁塔这个重要的象征是相当的。第二个遗产是世博会的性质决定的,世博会是各文化和文明之间对话最主要的国际工具,将对后代建设更美好城市、更美好生活的推进作出重大贡献”。
……
1851年, 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伦敦举行,当时还被称为“万国工业博览会”的世博会就以展出众多新科技和新产品而震惊了整个世界。从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到电影的发明;从爱迪生的白炽灯、留声机,到柯达胶卷,甚至是大家爱吃的蛋卷冰激凌,这些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产品,都是通过世博会而走向世界的。到了159年后的今天,世博会的意义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个产品的展示和各国信息的交流,而更多地开始关注那些即将影响人类生活的综合因素的变化。
本届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核心理念,标志着世博开始关注到人类生活的基本单元——城市。人类创造了城市,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城市也正不断地演进、演化和成长为一个有机系统。人作为这个有机系统中最具活力和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细胞,人的生活与城市的形态和发展密切互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机系统与地球大生物圈和资源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日益加深扩大。
人、城市和地球这三个有机系统已经环环相扣,这种关系贯穿了城市发展的整个历程,三者也将日益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样的情况下,未来城市的发展也不再是影响单个元素的发展进程,科技也必将成为推动这一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
本届世博会几乎所有的展馆和展示作品都以环保、低碳、节能作为基本理念,超前的科技理念也开始更多地运用到人们的基本生活当中, 正如负责联合国馆展出筹备工作的主任专员奥尼. 拜纳姆(AwniBehnam)所说:“世博会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各国家和组织可以展现其最新思想,并分享对于全球事务的创意、经验和最佳实践。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使所有人有机会展示如何在世界各地合作来创造更美好的城市,这些城市应有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在上海世博会上,一场绿色科技的“盛宴”将拉开大幕。
环保科技的实验场
城市与自然的融合是这几年来各国城市发展的核心话题,本次世博会所展现的大部分科技概念也与这个主题息息相关。作为第一届世博会的举办国,本次英国馆的设计就充分融合了生命科学的新理念,用以展现绿化和水景赋予英国城市的生机,以及植物的科学利用。
这个被称为“蒲公英”的建筑,插满了6万根亚克力杆,随着天气的变化,这些亚克力杆将在风中轻轻摆动。更为神奇的是,每一根杆子中都有植物种子,这些种子全部由英国基尤千年种子项目的重要成员之一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基尤千年种子项目是一个大型的国际保护项目,已经保存了世界上10%的植物物种。
英国的著名设计师托马斯. 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巧妙地将这些种子运用到了建筑设计之中,赫斯维克说:“这些种子赋予了建筑真正的‘绿色生命’,我就是想通过这样的设计,让所有人认识到广泛的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来提高人类面对气候变化的应变力、创造力和恢复力。细心收获和保护的种子将带领我们通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也将激发我们未来的创新。”
而在本次上海世博会的日本馆设计中,日本馆总规划师彦坂裕更是提出了“在不隔断周围环境的境况下,以一种与环境共生的方式降低环境负荷,或者灵活运用自然本身所具有的能源来塑造未来城市”的理念。这座占地6000平方米、高24米的展馆在设计上采用了环境控制技术,使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得到利用,降低对环境的负荷。
日本馆弧形穹顶上有三个呼吸孔、三座排热塔以及透明夹层皮肤,设计师选择了透光、轻质、高强、可回收利用的夹层薄膜ETFE作为建筑表皮系统,夹层中埋设有曲面太阳能电池,为建筑提供绿色辅助能源。
日本馆的设计中还融入了一些古老的日本传统环保手段,人工雾气就是日本在没有空调的时代所采用的一种传统降温方法。它的原理是通过人工制造的雾气,利用水从液体变成气体时从周围吸取热量的汽化效应来制造清凉的环境。
日本的“紫蚕岛”展馆就采用了这样的技术,其墙表的喷雾系统可降温而不湿衣。呼吸孔与排热塔用于室内外空气的交换,强化冷暖空气流通,同时具有采光、散水降温的“呼吸”功能,还能减少空调能耗和照明用电。
当夜幕降临,墙表照明明暗交替,建筑宛如生命体般缓缓呼吸。进入馆内,浅紫色的外表、骨骼与支柱融为一体,天花板自由过渡到地面,形成了宛如浑然天成的钟乳石洞窟般的全新景观,充分表达了展示空间的活力与流动感。
正如彦坂裕所说,“人类社会起源于自然,未来的设计理念与科技发展都必将围绕着重新融入自然这个大主题,世博会正好是环保科技的实验场”。
打造低碳城市模型
“低碳”做为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如何通过新科技的运用来减少碳排放量也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本届世博会“低碳”理念就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关注。独辟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建设案例”、各展馆对于低碳科技的创新运用,都将未来城市的建造带入到了科技、商业和生活三者融合的新领域之中。
在伦敦的零碳社区中,提出了“零碳餐厅”的新理念。整个餐厅将采用“能吃的餐具”并以“剩菜剩饭”来发电,这里的餐厅每日多余的有机饼干经过特殊处理将变为第二天的新餐具材料。没被客人吃掉的餐具会和厨房生物垃圾一起收进生物能炉,通过降解产生馆内的电热能,最终将残渣用来做生物肥。六套由太阳能、被动风能、地热能源联合驱动的零碳样板房将向人们展示建筑领域如何对抗气候变化。
由57个触摸式碳测终端所组成的“大富翁”碳测终端,会对参观者提问,问题包括居住房子类型、每月水电账单、家庭和办公地址等,最后,根据你的答案,在离馆时,你就能拿到一张打印好的“个人碳排放清单”了。
整个设计将商业运作和低碳理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让消费者更加便捷地加入到“低碳生活”中来。
巴黎的城市花园设计运用了自然材料的新科技,整个设计不仅赏心悦目, 而且功能设计感十足。法国著名的建筑大师让. 努维尔(Jean Nouvel)与植物学家帕提克. 布朗(PatiKe Brown),把这个优秀案例移植到2010年世博会现场。
利用无土植物研究成果把150种共15000株来自世界各地的植物“种进”800平方米的墙面上,构筑起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垂直花园”植物墙。利用自然材料建造的植物墙,既吸收了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降低噪声、减弱太阳辐射、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也让城市的建筑更加美观。
目前, 世界上已有一半人口住在城市, 到2050年, 将有三分之二的人住在城市里,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的进程已经息息相关。在信息交流已经极为便利的今天,世博会最重要的意义已经从商业信息的交流,发展到对于改变人类共同生存环境问题的探讨,这已经成为一个不能仅用货币价值来衡量的主题。
在奥尼. 拜纳姆看来,本届世博会留下的遗产将是影响世界的,“我想上海世博将有两个遗产是足以影响世界的:一是关于这个伟大而独一无二的事件的美好记忆,它将存在于中国馆、世博公园,还有更‘绿’的上海。在我看来,这与巴黎世博会留下了埃菲尔铁塔这个重要的象征是相当的。第二个遗产是世博会的性质决定的,世博会是各文化和文明之间对话最主要的国际工具,将对后代建设更美好城市、更美好生活的推进作出重大贡献”。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