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

  • 来源:卫生部公告
  • 关键字:糖尿病,高血脂,护理
  • 发布时间:2015-03-12 15:40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12例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经验,通过术前的评估,术后密切观察,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及早期的功能锻炼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12例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无一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结论术前的评估,术后密切观察,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及早期的功能锻炼等护理方法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措施。

  随着假体技术的日益发展,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高龄患者越来越多,而术后所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50%—70%。高龄患者由于常患有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更易发生DVT.如果一旦发生,可致下肢功能完全及部分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因此对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做好DVT的预防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共实施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2例,男性7例,女性5例,均为单侧,年龄65-89岁,平均71岁。其中有吸烟史者8例。既往病史:高血压6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2例。

  2 护理

  2.1 术前评估

  2.1.1 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须家属的照顾,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易产生沮丧自卑,绝望心理。护士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有针对性地做好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讲解关节置换术的有关知识,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认识和信心。同时还倡导尊重和关爱护理,充分利用和发挥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多陪伴患者,减少孤独感。

  2.1.2 饮食指导:指导病人进食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的清淡食物,禁食高胆固醇食物,饮水2000-3000ml/d,保持大小便通畅,以防血液浓缩,血脂偏高而增加血液粘稠度。

  2.1.3 术前锻炼

  2.1.3.1 禁烟有吸烟者,入院后向病人讲解戒烟的方法和必要性,帮助病人尽快戒烟,同时告知探视者暂时不吸烟。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末梢血管收缩,血液减少,血管内膜变化而引起胆固醇沉着。2.1.3.2制定功能锻炼计划早期鼓励患者行健康肢体各关节主动活动,指导患者作踝、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下肢肌肉舒缩活动。2.1.4作好术前准备:本组均为高龄患者,入院后均行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大小便检查。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9mmol/L,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50/100mmHg.术前常规骨科备皮备血,术前禁食12小时,禁饮6小时。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护理术后予去枕平卧6小时,双下肢间放一三角形垫防止髋部内收及外旋,并减轻疼痛,患肢保持外展15-30°中立位,膝部垫一薄软枕。麻醉清醒后适当摇高床头15-30°。术后1天,予半坐卧位休息,但屈髋不大于90°。

  2.2.2 病情观察:术后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密切观察肢体的血运、感觉、运动功能及肢体温度、色泽、毛细血管充盈度,听患者的主诉,若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皮肤颜色变为紫绀、皮肤温度升高;甚至出现胸闷、口唇紫绀、呼吸困难。应警惕DVT形成或继发肺栓塞。

  2.2.3 切口负压引流管的护理:由于手术创口大,渗血多,术后必须行切口持续负压引流。在引流过程中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扭曲.折叠和堵塞,每30分钟挤压一次,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及色,若引流量多且鲜红,应及时报告医生。术后引流量小于50ml/d,可拔除引流管。

  2.2.4 保护静脉:不在下肢行静脉穿刺,减少静脉损伤。输注刺激性强或高渗药液时,应注意保护血管,避免药液外渗

  2.2.5 术后康复训炼: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应保持外展(30°)中立位,以防髋部屈曲内收,切口张力增大致假体脱出。术后第1天,麻醉作用消失后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活动及踝关节背伸、背屈活动,并辅以下肢肌肉逆肢体方法被动按摩。术后第2天,进行股四头肌等长伸缩活动及足踝关节伸屈活动,4次/d,15min/次。患者可取半坐卧位,做轻柔髋关节屈曲动作,但应注意屈髋<45°,以增加股四头肌功能,增加腿部力量,为下地行走做好准备。术后第3-7天,患者可以扶双拐在床边练习站立。逐步离床活动,开始被动功能练习,2次/d,30min/次,以进一步促进血液循环。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持续使用2周。可应用关节活动器进行下肢膝关节的活动。2..2.6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1)药物性预防:术后12小时开始腹壁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每天一次,剂量依体重调整,用药7-10天。低分子量肝素钙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并不增加出血的发生率,无须反复进行出凝血时间检查,并可明显降低DVT发生率。本组病例术后经临床观察切口引流量无明显增加。(2)机械性预防::采用局部按摩双下肢。引流管拔除后,双下肢或患肢使用等级弹力袜,间歇气压装置。早期积极活动是预防静脉血栓的重要护理措施[3]。利用肢体活动或被动装置,可减轻静脉血液淤滞,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降低DVT的发生。有研究提出术后病人麻醉清醒后立即开始关节运动可将瘢痕对关节ROM的限制降低到最低限度[4],但术后当天尽可能带镇痛泵,以减少疼痛刺激,保证休息。

  3 结果

  本组病例中,2例术后出现患肢肿胀,经治疗4天症状消失。12例患者术后均复查血常规、出凝血功能,经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无发生肺栓塞死亡。未因护理不当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4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并发症,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是接受腹部手术患者的2倍。因此在观察患者时如发现患肢小腿,足背部及踝部肿胀,浅静脉曲张,皮肤的色泽加深与温度增高时应警惕DVT的发生。早期诊断、早期防治是治疗DVT的主要思路。目前,学术界公任为DVT发生的原因与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有关。有研究表明机械作用力可调节新生胶原纤维的沉积排列方向,下肢关节运动可使胶原纤维沿应力方向沉积。早期的康复锻炼还有利于机体静脉和淋巴回流,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我们对12例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取术前的评估,术后密切观察,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及早期的功能锻炼等方法,有效的预防了DVT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的生活水平,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任蔚虹,王惠琴.临床骨科护理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458

  [2]杨刚,厚山,高健等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25-26

  [3]彭惠芳,梁雪妍,区海云,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6):110-112.

  [4]徐华清,庞素娟,王晓函.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3):98-99.

  [5]汤舜銮,郑义君,陈燕珠,等.高龄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8):18-19.

  [6]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血栓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56-3611

  邓尚睿 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