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摘要: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思思维,要注重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思维创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考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创新 思维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事业发达的驱动力,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面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就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政治教学焕发生机。笔者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围绕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有益尝试。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思维的环境

  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对象以及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仅仅使用教材、粉笔和黑板,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和教育的发展,要将现代化电子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使抽象的思维动态直观地展现,这样就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比如在讲解“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关于香港、澳门被列强占领的图片资料,是学生明确当今炎黄子孙面临着实现国家统一与民族富强的双重使命,接着用视频资料播放驻港澳部队进驻的片段,同时通过幻灯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驻港澳部队是怎样组建起来的?驻港澳部队进驻说明了什么?学生从中就能够很自然地认识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国家主权。在这一基础之上,通过播放1997年7月1日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片段,同时配上《春天的故事》的乐曲和歌词,表达对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这一设想的肯定。通过这一形象生动的教学,学生兴趣盎然,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运用电教化的关键是将抽象的道理生动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就必须时时处处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填鸭式、灌输式为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素质,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启迪学生大胆提问,努力创造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敢于发表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让不容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样有助于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和学生主动性发挥。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教师的主要责任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指导学生主动学习,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参与、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启发创新、突出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师生情感交流。根据不同的内容、课型和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究的、竞争的、民主的、激励的情景,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解“爱国主义”这一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深刻含义,可以例举“阿拉法特的头巾”这一事例,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电视上见到的阿拉法特,不管在任何场合总是围着一块头巾,并且将左耳露出?学生虽然能经常在电视里见到阿拉法特的这种装束,但是并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因此对这一问题很感兴趣,注意力十分集中。这时候,教师可以饱含深情地解释说,阿拉法特所围的头巾上的白格子代表居民,红格子代表沙漠中的贝都困人,黑格子代表农民,故意把左耳露出,使头巾呈现出不规则的巴勒斯坦的地图形状,阿拉法特实际上把代表国土的围巾戴在头上,表示不忘复国之志。学生在震惊之余,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引向深入:阿拉法特出身富豪家庭,三十岁时就成为百万富翁,是什么力量使他放弃享乐的生活而投身于充满流血牺牲的民族解放斗争当中呢?通过这一事例的讲解,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含义有了深刻的理解,认识到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叶圣陶曾说过:教师当然需要而尤宜致于导。导之,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求得之。导就是让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上,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比如指导学生阅读自学的方法,就要教会学生阅读时眼镜、头脑、笔并用,容易理解的知识粗读,新知识内容要细读,重点难点问题要精读,培养从阅读材料中筛选所需信息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灵魂和生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指导学生再联系实际中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通过采用社会热点,设置疑问,同学单独思考,学生之间交流,师生之间交流的过程和方法来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的课堂教学也能够使学生学会演绎和归纳的思维方法,从而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要创新必须运用创新思维方式,辨证思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辨证思维的品质。中学生往往习惯于聚合思维——集中思维,而忽略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就是以一个已知对象为出发点,从四面八方的不同路径进行思维,最终得到多种不同的认识的思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行思维,对于同一情景材料,如“西部大开发”引导学生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提出独到的见解,最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然,这些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引导,鼓励尝试,才能在学生的自主运用中不断提高。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同时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并加以指导,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保证素质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寒梅:《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政治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反思》,《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邵素琴:《中学政治中时事政治的重要性分析》,《中文信息》2014年第7期。

  [3]林海燕:《如何提高中学政治的教学效率》,《现代交际》2014年第10期。

  宋艳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