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创意而精彩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课堂教学,创意,创新,精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28 14:59
摘要:任何一堂课,如果没有创意,而是照本宣科,那一定是枯燥乏味的课堂,其教学效果肯定是不会好的。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有所创意,甚至是有很好的创意,那么他的课堂会变得生动,充满活力,充满生机,教师教得有趣味,学生学得有趣味,课堂才会变得精彩。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意 创新 精彩
任何一堂课,如果没有创意,而是照本宣科,那一定是平平淡淡、枯燥乏味的课堂,老师平铺直叙,学生昏昏欲睡,其教学效果肯定是不会很好的。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有所创意,甚至是有很好的创意,那么他的课堂会变得生动,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学生就会学得有趣味,有收获。课堂创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创新课堂教学,如何创设课堂情景,如何整合教学资源,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只要教师做到用心而为,有意而为,必将突破常规,构思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我以《化学能与热能》的常规课教学为例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借此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望同行指正。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这个内容虽然总体上难度不大,但对于初次从能量角度来认识化学反应的高一学生而言,还是有些认知障碍的,因为这是研究化学现象的一个新的视角。要想把课上出点新意来,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就要立足基本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布局,创设教学主线,设置教学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有效的参与。具体如下:
第一个创意:通过信息整合展示引入新课。本章是《化学反应与能量》,为了把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到“能量”上来,可引导学生看看本章的“章图”都有些什么?(注:有燃料电池,海上油井台,燃气灶,炼钢炉等),这些都与能量有关。然后提出人类的“衣、食、住、行、医、研、学”与“能源、材料、信息”的交叉关系(打出一张PPT,让学生观看、思考、连线,并谈谈连线的理由。之后教师把话题收到“能量”上来,打出另一张PPT:“中国的两个第一”,内容为我国是世界上第一能源消费大国和第一能源生产大国(2011年6月《世界能源统计》公布,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占全球的20.3%,超过了美国19%的比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到2012年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能源生产大国。引起学生关注能源。注:此处学生参与度很高)。
第二个创意:整合演示实验,可在上述内容完成后,演示三个实验,播放一个视频:一是纸片燃烧,二是铝与盐酸反应(让学生摸试管外壁,插入温度计看温度变化),三是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让学生看温度计温度变化)。一个视频是“自热米饭”的发热原理(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这几个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目的在于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热量从何而来?
与化学反应有何关系?(注:Ba(OH)2·8H2O与NH4Cl反应的演示实验,费时较长,不在此做,安排在后面做,这样分散安排更好)。
第三个创意:要求学生阅读P32“一“的内容,领会“能量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打出PPT: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以H2→2H,吸热436KJ/mol,2H→H2,放热436KJ/mol为例来理解断键与成键的能量变化关系;并从H-H键能、Cl-Cl键能、H-Cl键能数据估算一下H2+Cl2=2HCl是放热还是吸热?吸多少或放多少?(此步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热量变化与化学健的关系,达成微观认识。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要通过合作交流完成,其间,教师要予以引导、点化、补充,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同时此创意还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课本,精读文段,从中领会实质,以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第四个创意:通过金刚石、石墨分别燃烧生成CO2时的热量变化作一个能量坐标图,展现出能量变化的直观效果。由此,至少可得到四个方面的信息:(1)、总结出能量守恒定律,(2)、化学能可转化为热能,(3)、相同物质的量时,石墨比金刚石能量低,故石墨比金刚石稳定(强调:物质稳定性的能量标准是能量越低越稳定),(4)、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热量,这说明热能也可以转化为化学能(对照课本开头的“学与问”,石灰石要经过高温燃烧才能变成生石灰,高温条件提供的热量在石灰石的反应中起什么作用?此问在此得到了回答,前呼后应。此创意是为了引领学生从“宏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与热能关系)。
第五个创意:创设本节课教学主线:由反应放热引发学生思考,热量从何而来?→到热量与反应物、生成物键能有关(微观角度)→到热量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有关(宏观角度)→到能量守恒定律(化学能转为热能,热能转化为化学能)。以期达到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认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的教学目的。到此,基本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这样的创意旨在上好每一节常规课。通过这样的教学创意,可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在第一个创意中,引入的“两个第一”的信息是教材中没有的新信息,这样的时政信息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能源的思想意识,有很好的作用。第二个创意中的三个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引人思考,一个视频的播放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第三个创意是为了突破本节教学难点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微观角度),其中有阅读、思考、计算,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师生互动才能有效完成。第四个创意是通过具体物质(如金刚石与石墨)的变化及能量变化,从宏观角度感受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第五个创意是理清本节课的教学主线,贯串本节主干知识,利于整体把控教学进程,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一个老师要上好一节课并不难,难的是上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常规课。有的教师为了参加优质课比赛,可以花大力气精心准备一节课去“表演”。而对平时的常规课很不在意,随随便便,敷衍了事。因此,要求教师上好每一节课,这既是一个基本的规范,又是一项很高的要求。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就是要有好的创意,以教师“趣教”引发学生“趣学”,要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只有乐于课堂,勤于研修,苦练内功,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好点子”“好创意”。常思学生之需,常怀“创意”之心,常享“创意”之乐,以课堂有创意为荣,以课堂枯燥为耻,做创新课堂的实践者,做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田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