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博客为例谈“准社会交往范式”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准社会交往,博客,新媒体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28 16:07
摘要:博客(blog)作为一种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兴的媒介,正在日益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媒介力量,在社会的传媒系统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即想通过实证研究(即统计学方法)到理论总结的方法,以“准社会交往范式(paradigm of parasocial interaction)”为切入口,做出将博客理论纳入传统媒介理论研究体系的尝试。
一、传统的准社会交往概念
准社会交往(parasocial interaction,也有译成类社会交往或拟社会交往),是指受众将大众传媒中的人物当作真实人物作出反应,并与之形成一种准社会关系,这一关系类似于面对面交往中建立的人际关系。
二、互联网时代准社会交往概念的延伸
1.从电视到网络
霍顿和沃尔提出准社会交往概念的时代是一个“电视为王”的时代,也就是说电视作为广大受众最喜闻乐见的媒介在各种形式的媒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谈到媒介已经不能撇开网络不谈了,互联网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媒介力量在媒介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传播作用。于是笔者就由此产生了一个假设:针对电视媒介提出的准社会交往概念,迁徙到网络媒介上是否适用呢?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总是同时存在的,就矛盾的普遍性而言,我相信在准社会交往这一概念的问题上,互联网和电视媒介总是能找到一些相通的地方,使得准社会交往这一概念能够顺利推广到互联网媒介上去;当然,就矛盾的特殊性而言,互联网有其本身的特性,使得准社会交往这一概念必须作出一些拓展和延伸才能适用于网络媒介。
2.网络媒介的特性与准社会交往概念的变通
2.1 网络的开放性
网络的诞生可以说掀起了一场传播媒介的革命,只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传统媒介(报刊杂志、广播、电视) 的强势地位被打破,通信技术赋予了每一个平民传播的权利,有人将其形象地描述为“草根也有话语权”。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肯定的是,准社会交往中那个虚拟的媒介对象不再肯定是由大众传媒制造,极有可能是“草根偶像”的出生。
2.2 网络的匿名性
网络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匿名性,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的信息充斥其中,形形色色、心怀各异的人游弋其里,再加上新出现的名叫“网络推手”的职业网络“炒作”策划人,大量的带有轰动性的舆论话题被一波接着一波地炮制出来,于是人们禁不住怀疑网络中出现的“草根偶像”到底有多少“水分”,类似于传统准社会交往模式中受众对媒介人物所产生的情感到了网络中,到底是不是“白费”?举例说最近湖南卫视《天天向上》邀请了多位著名的“网络自拍美女”到节目现场素颜现身,众多观众都对其真人不化妆的样子感到大失所望,直呼“上当受骗,白白迷恋了这么久……”
尽管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将准社会交往概念迁徙到网络中来时应当做出许多变通,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准社会交往的基本模式还是可以延伸到网络媒介的传播中来的。下面,我将以互联网媒介的一种典型形式——博客为切入口,详细地谈一谈互联网时代下准社会交往范式的延伸。
三、博客(Blog)的定义
“博客”(Blog)源于“Wed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是一种十分简易的傻瓜式个人信息发布方式,让任何人都可以像免费电子邮件的注册、写作和发送一样,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如果把论坛(BBS) 比喻为开放的广场,那么博客就是你的开放的私人房间。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的特点,在你“不停息的网上航行”中,精选并链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也可以将你个人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闪现的灵感等及时记录和发布,发挥你个人无限的表达力;更可以以文会友,结识和会聚朋友,进行深度交流沟通。
五、博客中的准社会交往范式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博客一族在阅读他人博客时都会根据自己的好恶在潜意识中将对方判断为一个正面形象或者负面形象,与这个“拟象人物”进行准社会交往,这里的准社会交往可以是亲切友善的,也可以是充满敌意的;而在写作博客时同样会在脑海中制造出一个“拟象人物”来作为自己忠实的倾听对象,与其进行准社会交往,这里的准社会交往必定是亲切友善的。总之,通过对博客一族的心理分析,我们找到了互联网式准社会交往与传统媒介的准社会交往想通的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所称之为的“拟象人物”,这个人物是真实人物A在媒介上的投射B,也可以说是通过媒介在受众心理层面上形成的投射影像B,这个“拟象人物”B正是受众与之进行准社会交往的对象,由于B是虚拟的人物,所以一定是准社会交往,而非真正的社会交往,也就是说这是受众单方面的、心里情感的投入,而能够得到反馈,在传统媒介中是不可能的,这取决于传统媒介自身的单向传播的性质,而在互联网中是不可控的、无法下定论的,这取决于真实人物A的意愿,是置之不理还是扮演B的角色给受众C以反馈,都是A的自由。它们所表示的都是虚拟的“拟象人物”,这是准社会交往之所以被成为“准社会交往”的最根本的原因。
综上所述,通过准社会交往由传统媒介模式到互联网模式的延伸,我们已经可以将博客理论正式纳入传统媒介理论研究体系中,形成一套融合了传统、新兴媒介的统一的准社会交往理论。互联网是一个高速发展中的新兴媒介,我相信除了博客以外还存在着、并且还将出现各种各样的值得研究的媒介形式。与时俱进,是不变的时代精神,同样的,21世纪的传播学理论研究也需要我们的不断思考、探索去将之拓展和推进。
参考文献
[1]Giles D.C.(2003).Media Psychology.Mahwah,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P.188.
[2]Horton D & Wohl R.R.(1956).Mass communication and para-social interaction.Psychiatry,19,215-229.
殷梦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