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 关键字:师生关系,教学方法
  • 发布时间:2015-07-01 12:50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满足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素养的提升。具体看是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否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能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否鼓励学生的合作交流。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有效性;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646(2015)06-0009-02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开发,潜能得到发掘,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而学生的这一认识过程是教师无法取代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应有这样深切的感受: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就是让他们去动手操作。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生命的活力。但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由于认识上的不够全面、不够深刻、不够透彻,致使课程改革出现了某些偏差,如:课堂上一味地培养学习兴趣,一味地尊重学生,甚至出现数学课无数学味的怪现象,结果学生该获得的数学基本素养没获得,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一直以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双基”非常扎实,但教学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因此,新课程是一次“改革”,而不是一次“革命”。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应深入学习新课程理论,深入研究课堂,深入研究学生,反思自己的教学,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数学课堂教学,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什么叫做教学?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组成的有机体。什么又叫做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是指数学教师将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行,以学生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进行的教学活动。现在的初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心理上追求着完美、独立。对于数学的课堂教学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目的不够明确、意志不够坚定、开小差等现象。对数学的学习一直存在有畏难情绪,再加上数学学习存在抽象性,造成学生不愿意或不想学数学。针对以上问题,经过实践,我发现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堂引入要有新意,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求知欲。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新意,贴近生活的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对本堂课的内容产生求知欲。心理学中讲,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只要他对你所提的内容,所讲的问题,所展示的教具、课件等感兴趣,则会激发他的求知欲。为了让枯燥、抽象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我在备课时认真思考了每一堂课的引入,让我的引入使学生感兴趣,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入手。比如:讲负数时,我会先在屏幕上展示最近几天的天气预报的视频,同学们会感觉奇怪,今天是上什么课,怎么老师让我们看天气预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视频放完后,我才把气温统计表展示出来,进入新课。

  二、合理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强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的效果怎样?主要体现在学的主体上。有了好的课堂导入,只是让课堂教学有了一个好的开始。由于中学生存在有心理不稳定性,要想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注意力集中,我们就得充分利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交替使用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教学的质量。如:讲负数时,把统计表中的负数用红色绘图笔把他们勾出来,并提出问题,这些数和我们前面所学的数有什么区别?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学生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些用红色标示的数字上来。又如:有些同学保留着小学上课爱东张西望,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当我们发现后,可以通过放慢语速、提高声音、停顿或轻轻走到旁边提醒等方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始终要保持着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他们也是教学服务的主体。只有这样,教学的质量才会得到提高,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课堂练习要有针对性,注重因材施教。

  课堂练习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适当、恰当的练习能及时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和业务水平。在了解学生基础的情况下,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给他们安排练习。所谓有针对性的安排练习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安排相应的练习,这样让每个同学都能做对一些题,获得成功体验,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课堂练习的效果又能让老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讲解时更具有针对性。

  四、课后作业的重要性。

  经过课堂练习的讲解后,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课程内容,学生基础,学生错误,安排课后作业进行知识巩固。当我们把作业全部批改完时,则会知道该课堂学生具体掌握知识的情况。对于错误类型、题型进行重点讲解,或个别讲解,最终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达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的目的。

  五、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学会适当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比如在讲立体图形与视图时,由三视图中的一种视图可以摆出几种实物图。

  此时可用长方体盒子来摆放,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

  这样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数学学习的信心;让每个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不再枯燥、抽象;让数学学习显得具体、实际;让数学真正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优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尽可能地学到无限的知识,更好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刘秀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