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现代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程的课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文主要从生物实验课教学现状分析以及如何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效率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生物 实验教学 实验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646(2015)06-0056-03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的实施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生物实验,把适合研究探索的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恢复生物探究性的本来面貌,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承担者,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进一步强化了学生主动探究,加强了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实验课最能体现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而且它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为此我结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及自己近些年来的生物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经历对生物实验课教学谈一些浅薄的想法。

  一、生物实验课教学现状分析

  实验室是学生特别喜欢去的地方,一有实验课学生便情绪高涨,作为任课老师也很想让学生亲自完成实验过程、观察到真实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学会探究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本事又增加了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很有帮助,可是在实际的实践中实验教学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喜欢去实验室,但在上课前不能自觉排好队,还容易讲话,进实验室喜欢抢着进,一旦到了实验室里又往往比较好动,有些学生这时就开始玩实验桌上的器材,有的学生不玩器材但眼睛不看老师而是老盯着桌上的实验器材看,不注意听老师在讲什么,当教师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没注意听讲的这些学生就随意操作致使实验往往失败,实验完毕后实验桌上的器材已经是七零八落,有些学生即使在老师的要求下也没有将器材整理整齐,桌面上、桌兜里、地下都有学生留下的垃圾,另外学生对实验桌及实验材料、仪器的损坏和浪费也比较严重。从表面看学生是因为实验课而充满了好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实际的学习效果并不佳,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无法正常完成,教学效果比较差。

  (2)教材中实验很多,实验课又比较“费时”,目前学生的成绩依然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教师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把一些可做可不做的实验就改成给学生讲,学生记要点的教学方式,这样就成了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

  (3)改探究实验为演示实验。有的探究实验组织学生实施起来比较麻烦但演示起来比较容易,学生也很容易观察到最终的结果,就将这些探究实验改为演示实验,学生失去了主动探究的实验过程。

  (4)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生物教师开始利用这便利又先进的教学资源通过光盘或实验录像资料来代替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多媒体来观看实验操作过程及结果,虽然这样教师省了不少事,学生也因为喜欢多媒体教学而有着比较浓的兴趣,但学生还是没有主动探究的过程。

  二、如何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效率

  生物实验课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对实验设施和实验器材的管理带来不便。为了能让实验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学生能从中真正获益,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效率,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实验教学的课堂管理。教师要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只考虑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必须始终着眼于学生主体发展,着眼于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对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行适时的调控,教师必须制定一些具体的、可观察的课堂教学行为要求,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带动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

  (二)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各种媒体(挂图、模型、标本、幻灯等),加强直观性。生物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的认识应从观察入手,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实验、多动手,激励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在施教中,我们还要提倡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发挥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作用,以达到对生物本质的认识。

  (三)重视发挥实验应有的作用。实验是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就不能不重视发挥实验应有的作用。如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土壤里的小动物”一节中,需要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比较适合运动。事先准备好设计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去探究,有的学生将蚯蚓放在玻璃上,有的放在硬纸板上,有的放在软软的海绵上,通过观察,最后得出结论:蚯蚓比较适合在粗糙的硬纸板上运动。理由是蚯蚓是依靠刚毛的协助完成运动的,只有在粗糙的表面蚯蚓爬的最快。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地抛砖引玉,让学生大胆实验,为学生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助一臂之力。通过这个事例也不难看出,实验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选材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证。

  (四)让学生对学习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另一个研究也表明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越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会越理想。因此,要想让学生喜欢生物,重视生物,就得先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而实验课恰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时机,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生物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借助实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新课标对学生实验技能目标大大提高,不仅包括以往教学大纲的基本技能目标,还包括科学探究技能目标,要求学生不仅会动手做实验,而且要向科学家那样思考和研究问题。新课标创造性的将以往隐藏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技能充分挖掘出来,在初中阶段大力培养。因此教师应抓住生物实验课这个好机会培养学生乐于实验和乐于学习生物的兴趣,即使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也要尽量让学生多动手,让他们从内心喜欢上实验课,喜欢上生物课,这样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现代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程的课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位生物教师都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教师必须做好准备,以便能给在能力、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诸方面都有差异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即在实验教学中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创设实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使其充分发挥在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中的作用。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能开发和积累更多、更新、更有效的实验教学资源。

  可以说,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许多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生物教学中应充分开展演示实验教学,精心设计组织一些实验,给学生打造一个形象、生动、真实、丰富的课堂,提高课堂的效率。要重视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结合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注意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真正做到规范操作。这有利于提高实验成功率,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在自行设计时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以达到实验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和效能。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郑添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