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梦要做,命也要认!
- 来源:综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港》,《泰》,《煎饼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15 17:29
这个时代,喜剧已成刚需,生活中多少无奈,都指着去影院中放肆笑一把。观众不光期待在喜剧中达成欲望的替代性满足,更渴望看到谁比谁更惨的游戏,这恐怕是“”式喜剧大受欢迎的一种群体社会心理。梦想太遥远,把生活中的不堪修修补补一乐足矣。不论《泰》里的水变油,还是《煎饼侠》里的大电影,顶多也就是个短期目标,算不上梦想。而《港》恰恰是一部关乎梦想的电影,梦想的勾人与现实的将就并置,构成影片自始至终的戏剧动力。
《港》讲的是一个《乱世佳人》式的故事,郝思嘉飘零半生,以为最爱艾希礼,到头来发现“备胎”白瑞德才是真爱。男主人公徐来就是《港》里的郝思嘉。20年当中,他躺在一个叫“菠菜”的女人身边,心底却想着“所谓伊人”。初恋情人不能忘却,未竟的初吻念兹在兹,鸳梦重温便成最大的愿望。结果,他怀着一颗出轨的心,却办了件发现真爱的事儿!一个吻的距离无法跨越,20年的平淡相守才是爱情真谛。
当然不是说爱情是男人唯一的梦想,影片只是借爱情,甚至就是那一个吻,将梦想愈加浪漫化。但它所探讨的梦想与现实的关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眼看着曾经的艺术青年被改造成秃发内衣设计师,眼看资深“倒插门”遭遇全家人“爱心绑架”,所谓事业、家庭,貌似都陷在现实的泥淖里不可自拔。所以不论一路上奇葩小舅子出了多少幺蛾子,直落得鸡飞狗跳,事丛生。港之“”,在现实与梦想的落差。
在人心与世道的挣扎。不是说现实改变了梦想,而是梦想在经历了20年的窖藏期后,或许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挥发;也不是说梦想一定就高于现实,所谓梦想也极有可能是对自身认识不足而形成的幻梦。正如徐来在影片结尾处抛出的那一通“青春鱼刺论”——既然拔不出,不妨吞下去,就像是对青春的告别演说。一面要死命捍卫梦想的可贵,一面也在现世安稳前俯首称臣。
或许是《泰》太过成功,到了《港》,徐峥已不满足做单纯的喜剧电影,嬉笑外表之下,包藏徐峥想要“说点儿什么”的更大野心。为此,他不惜顶着冒犯女性观众的风险,设置如此的故事前提。这绝非要洗白男人的出轨心,实则充满一种中年男性心酸的况味,通片有种抓住青春尾巴最后一搏的悲壮。做完梦,然后认命。当然要认这个命,也须得对爱人、家庭、周遭,都有全新的认识。
但是归根结底,《港》依然是喜剧。徐峥延续了《泰》的优点,剧情严密,善于利用人物性格冲突制造笑料,但体现出更加强烈的自我风格化意识,尤其对于港式风格元素的创造性吸收,愈发强化了“徐氏笑弹”杀伤力。喜剧、家庭、情感、甚至动作,种种类型元素的杂糅,大大丰富了影片观赏体验。那一首首香港金曲的适时引用,更是调动起一代人对于香港流行文化的美好回忆,无比熨帖。
徐峥的喜剧是眉头紧锁的喜剧,不仅仅在于他眉头紧锁时那副天然的神情,也在于他尝试用喜剧外表包裹的悲剧性内核。所以说,好的喜剧,绝不只着眼于喜剧,而是让你笑过之后,心底释然,甚至浮现一丝苍凉,方为上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