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融合“六合一”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实施背景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是新形势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产学脱节,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不能适应用人企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汽车维修及相关服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持续增长的社会需求极不适应。纵观我校以往校企合作的实施过程,企业因生产任务繁重、设备贵重,担心学生的人身安全等原因,存在对学生生产实践积极性不高,致使顶岗内容与教学要求不相符的问题,因而急需探索一种更有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二、主要目标

  通过校企融合力争实现以下三方面的目标:校企融合做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的各要素紧密地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与市场零距离接触;跟踪产业最新发展趋势,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

  三、实施过程

  通过“六个共建”实现“六合一”,从而达到了学生职业技能对接岗位的需求。

  1.共建合作管理机制。引企入校,校企融合后,为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运行,校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的要求,分工合作,学校派一名中层领导与企业经理进行长期合作,共同对企业进行管理。学校提供教学场所和主要设备的正常使用,企业主要负责对外经营活动,同时满足学校本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需要和任务。

  2.共建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努力构建以任务为导向的汽车服务行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聘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辅助学校修订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中,使汽修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更符合对口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

  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标准的设计上,突出项目教学的特点,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创造实践活动和注重完成项目的过程。

  3.共建教师团队。通过与企业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聘请企业的岗位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同时,通过企业专家开设实践专题讲座、传授实践经验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弥补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问题。此外,由于企业在学校内部,教师可以随时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专业水平。

  4.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学校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革,并将最新的实践知识及时反馈到学校教学课堂,运用于日常教学。专业教师在深入企业实践的同时,还肩负着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带教工作,并与企业的实习带教老师共同负责实习生的考评考核。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渐探索出了具有特色的教学新方法:

  (1)“情景教学”。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模拟情景或现场环境的条件,使学生在现实的场景和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模拟场景中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和分析,并作出综合评价。

  (2)“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的专业技能水平,实施有针对性教学,是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便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3)“竞赛教学”。该种教学方法是由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区技能大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基于大赛实际做法和经验,为把大赛中的成功经验运用于日常教学中去,把原来个别化选拔式竞赛转变为全覆盖培养式竞赛。搭建竞争平台,鼓励学生全员参与,通过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以“竞赛教学”为引导,提升其职业能力的目标。

  5.共建考评制度。“校企融合”更大的优势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反馈学生完成教学项目课业计划、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的真实情况。学生进入企业,由企业指定带教教师,辅导学生熟悉岗位并掌握基本能力。同时,校企联合制定学生专业实训期间的考评方案,由企业帮带教师与学校参加实践锻炼的专业教师,联合进行考核方案的实施。考评方案参照企业的岗位培养要求进行设置,既保证了实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又有针对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最终达到学生职业技能对接岗位需求。

  6.共建多元化技能培训方式。利用我校汽修设施设备、教育管理、师资和企业实训场所、技术指导等资源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为汽车维修企业培训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具体如下:

  (1)岗前培训。依照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上岗前的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解决企业招收熟练工难的问题。

  (2)在岗培训。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在岗职工进行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

  (3)转岗培训。针对企业经营规模与方向的变化、生产技术进步、员工不能胜任目前工作等问题,应企业和员工要求,对其进行二次再就业培训,大大提高了转岗人员的就业率。

  四、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为确保校企融合的正常、顺利和有效实施,学校成立由学校中层领导和企业代表参与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负责定期召开会议,商讨合作意向与合作项目,解决有关问题,“引企入校”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2.经费保障。学校汽车实训中心设备投资320万元,汽车仿真模拟实训室投资50万元,保证满足日常教学及企业生产需求。

  3.设备保障。学校拥有较好的汽车修理实训条件,在示范校建设前期又建成汽车整车维修保养室、汽车发动机维修实训室、汽车底盘实训室、汽车电器实训室、汽车钣金实训区、汽车喷漆实训区、汽车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以及汽车驾驶培训等实训基地,建成800平方米的汽修厂,为开展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满足了学生实训教学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4.制度保障。签订了引企入校协议,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明确合作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分工到人,责任到人。

  五、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校企融合后,专业引进企业和企业的生产项目,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生产氛围,实现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六合一”:学校与企业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企业员工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实训项目与生产项目合一,学生作业与企业产品合一。

  1.学生变成企业员工。学生到汽修厂实训,直接顶岗实习;实训的课题就是维修任务。企业提供技术实践机会,学生边实践边学习边完成维修任务,大大的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技能水平,毕业生深受社会的欢迎。近两年,参加市、区级钣金技术、汽车涂装等项目技能大赛,获得市区级一、二等奖学生23名,本专业毕业生246名,85%的毕业生都能到本市汽车修理企业和4S店工作,就业率达到100%,受到社会和学生家长的称赞。

  2.教师变成企业技术人员。教师随时根据汽车维修中发现的问题为学生集中讲解,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知识与技能传授,加强教学的针对性,重点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故障原因,如何操作。通过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企业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学生见习过程中教师的帮教等途径,打造了双师型教师团队。

  3.汽修厂变成实训室。汽修厂就是实训教学现场,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企业规范化管理和企业文化,亲身体验到了企业运行中需要的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生产纪律观念等,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在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后,直接上岗就能胜任工作。“校企融合”模式使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合力,实现了资源共享,利益双赢。

  4.维修项目变成学生课程。以发动机系统、底盘系统、空调电器系统、车身系统等维修项目为引领,工作过程为导向,将众多维修项目引入课堂,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模块化的的教学模式,构建了符合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课程体系。

  5.企业走进学校。对企业而言,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共同进行技术改造和工艺创新,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文化技术内涵,培养了企业的后备力量,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减少了对生产设备和人力资源的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

  6.学校融入企业。对学校而言,学生的实训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成才速度,同时教师可以在校园内进行岗位实践,节约了送教师外出培训的成本。“校企融合”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培养了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同时学校获得相对稳定的技能实训场所,解决了学生校外实习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毕业生就业被动等问题,降低了教育成本。

  校企融合,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经营效益,推广了企业品牌,加强了学校宣传,扩大了学校和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六、体会与思考

  “校企融合”模式推动了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了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办学特色,提高了办学水平和效益,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充分发挥了校内实训基地设备的作用,解决了企业维修设备不足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又培训了教师,使校企合作进入良性循环的模式。在今后的专业发展与校企合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优势明显的校企合作形式,把校企融为一体,实现校企双赢的目标。

  张知文 高志鑫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