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在小学阶段全方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能够更好的步入社会做足了准备。本文就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小学德育;实效性;对策;分析

  在新时代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再只是单方面的注重人才的专业技能,而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加强了对人才的考察,并且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小学开展德育工作,能够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使学生将中华文明优良传统继承并发扬光大,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一、德育教育主要内容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法律、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在整个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学校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加强其他学科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好的实现学校对学生的规范化管理,促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从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实际行为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达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标,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塑造健全人格的学生。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阶段,从小学阶段开始实行德育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从小就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清楚的知道自己哪些行为和观念是对的,哪些行为和观念是错的,从而使学生不断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性格和品质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还没受到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道德体系教育,针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起来更加简单、容易。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国家实现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通过教师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教会学生如何做事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促使学生将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华继承和发展下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依据目前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综合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德育教育中的问题

  虽然不少小学都加强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但是在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1.外界环境因素

  网络使得全球内信息传播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使得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阻碍。一些电视剧、电影中宣传出的暴力、色情等因素,给小学生的思想观念中灌输了不良的内容,对小学生的身心都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各种外界因素使得小学生树立了不正确的、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出现了抗拒、排斥的心理情感,导致学校无法保证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传统思想影响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常常偏重于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并且认为学生的成绩就是评估教师好坏的唯一衡量标准,忽略了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部分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仅仅停留在了口号和书本上面,没有真正意义上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德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3.教师能力欠缺

  教师是课堂教育的主导者,教师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一些教师的教学能力欠缺,教学的方法单一枯燥,使得学生无法对教师德育教育内容充分的接受并理解,甚至一些小学教师仅仅把德育教育当做一种任务,在教学中总是情绪倦怠,对于德育教育工作不积极、不上心,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是严厉训斥就是实施惩罚,曲解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四、如何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笔者认为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德育教育要符合学生现状

  小学教师对于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年级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与之相符的德育教育内容和目标,遵循德育教育的工作规律,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德育教育的内容,发挥出教师良好的榜样作用,实现教书育人。小学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德育教育,从而实现学校对学生更有效、更有力的德育教育。例如:某小学在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实际特点的情况下,将教师德育教育课程内容和目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不同年级的学生都能够充分的理解教师德育教育的内容,鼓励每个学生都按照德育教育课程中的内容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最终使该小学德育工作顺利的开展并获得了良好的成果。

  2.增强教师德育教学能力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要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得教师能够充分理解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未来成长发挥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教师德育教学能力,使教师真正做好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某小学教师在对学生德育教育中,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参加专业的教学讲座,和其他优秀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不断的提高了自身的德育教学能力,使得学生更加信任和喜爱教师,在整个班级中形成了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在教师长期的德育教育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拥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规范了日常的行为习惯,最终该班级在全校获得了先进精神文明班级的荣誉。

  3.构建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构建良好的校园德育教育环境,对于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利用校园报纸、校园广播、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于德育教育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良好思想品格教育的影响,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的帮助他人,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有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改变过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的心理,完善学生的个性,规范学生的行为,逐渐使学生形成尊老爱幼、团结友善、孝敬父母、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

  结语

  小学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需要学校和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和发展情况,对学生开展与之相符的德育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德育教学水平,构建良好的德育教学校园环境,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继东.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06).

  [2]张国豪.论如何提高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

  [3]高双.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04).

  付艳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