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指标体系探析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等教育,教育资源,中外合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2 14:40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办学质量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对中外合作办学核心问题的认识和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指标体系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指标体体系,突出中外合作办学评估的特点,对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使中外合作办学真正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监管评估;指标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新生事物,是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具体体现。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并且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众多高校已经把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学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体现。
一、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和评估现状
由于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识还处于不断加深阶段,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尚待健全,高校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等原因,中外合作办学在发展过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引进和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缺乏有效监控,教育教学质量偏低等。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中外合作办学加以监督和规范。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国家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相关政策和措施的陆续出台,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的开展,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和评估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对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研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和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中外合作办学评估的研究还基本处于初始阶段,指标的构建还不够完善,甚至忽视了一些体现合作办学基础和办学质量,并可以具体量化的重要指标。
二、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2009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对依法批准设立和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进行合格性评估。同时,出台了《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方案(试行)》,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分别制定了评估指标体系。这一评估指标体系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评估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估指标体系没有充分反映出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要求
合理引进并有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是成功开展合作办学的关键因素。《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了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通知》中也明确了评估的目的是督促坚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法规原则和政策导向,增强我国教育机构吸收、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和创新能力。[1]但从评估指标体系及指标说明中却没有充分体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这一重要核心内容。
(二)对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评估要求不够充分
首先,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认定模糊不清。《条例》明确国家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因为一定程度而言,外方高校的层次和水平直接决定了合作办学的层次与水平。[2]那么,什么是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公认的世界权威排名机构如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卫报》(TheGuardian)等机构所发布的大学综合排名或大学学科排名一般被视为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即排名居前的大学或学科应视为优质教育资源。但是,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却没有充分体现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明确要求。
其次,对是否真正引进了优质教育资源没有给予充分评估。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有各种表现形式,而最直观的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合作的国外大学是否是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或者所合作的专业是否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二是与国外大学的合作模式。以现有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为例,在培养模式上分为“2+2”、“3+1”、“4+0”等模式,在文凭发放方面分为“单证书”(一般情况下只发中方文凭证书)和“双证书”(颁发中外双方文凭证书)两种模式。[3]“2+2”模式,学生需要在国外完成大部分甚至全部专业核心课程,所以国内大学所引进的资源就有限。而“4+0”、“双证书”模式,意味着几乎引进了全部核心资源。[4]但在评估指标体系中,没有列出相应的指标来充分反映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情况,使之成为评估的重要内容。
(三)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条件评估不够充分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归根结底还是体现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利用上。优质资源的引进除了体现在课程、师资、教材等“硬件”外,还应体现在学籍、文凭、教学模式和方法等“软件”方面。评估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对“硬件”的评估,但对“软件”的评估不够充分。具体表现在:
1、在学籍方面,指标体系评估的是“是否依法建立了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学籍在境外教育机构注册情况”。而对学籍管理制度的内容是否能反映出境外大学的学籍管理要求,以及是否能享受境外大学的本土教育教学资源没有具体的要求。
2、在文凭方面,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估重点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文凭证书管理方面的制度及执行情况”。但没有充分体现出“单文凭”与“双文凭”的根本区别,也就是没有体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这一核心要求。同时,指标体系还忽视了学生获得外国教育机构文凭的数量和比例,而这恰恰是能够反映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在教学模式和方法方面,指标体系并没有提到教学模式,而在教学方法上,评估的内容包括“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语言是否与培养要求相适应等”。这些评估内容也没有充分体现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特点,没有体现出合作办学对中国高校的教学和学科建设所起的作用,归根到底也是没有充分反映出引进和利用优质教育这一核心内容。
(四)体现中外合作办学特点的定量指标不够完备
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指标体系虽然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但二级指标中定量比例偏小,并且不能完全体现《条例》的要求。如,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形式,是4+0、3+1还是2+2;颁发的文凭证书是中方的,还是外方的,还是双方的;获得外方文凭证书的学生数量如何,比例如何,等等。这些指标是极其重要的,其体现着引进资源的数量,是否是核心资源,培养的标准是否符合中外双方的标准。但这些可量化的指标都没有出现。
三、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对引进教育资源质量的评估
我国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世界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师资培训,与国外先进的团队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促进学校在教学、科研、师资、学科、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水平的不断提高。[5]因此,要对引进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评估,要对什么是“优质教育资源”要给予明确的定义和标准,从而认定引进的是不是优质教育资源。这不仅是评估现有中外合作办学的依据,也是政府在今后审批中外合作办学严把“入口关”的关键所在。
(二)加大对培养质量保障条件的评估
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质量,就必须有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因此,除了要评估目前指标体系中所列出的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和教学组织外,还应评估中外双方合作的形式、学籍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和文凭管理等能够体现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和保障培养人才质量的诸多重要方面。特别是针对国外大学对合作办学的监控与管理,也要有所体现,因为对于国外大学而言,赴海外合作办学,面临着因教育质量问题而使学校声誉可能受到影响的风险,[6]其往往在人才培养教育质量方面会积极开展监控与管理。
(三)增加量化指标,提高评估的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可信度
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在保留原有指标的基础上,增设“优质教育资源”一级指标,并把属于该一级指标的原体系中的二级指标重新设置。同时,增加以下二级指标:①优质资源的概况,即是否是优质资源,其依据或凭证体现,资源的优质程度或特点等;②办学形式,即是4+0还是3+1;③颁发文凭,即是中方文凭还是外方文凭,还是双方文凭,所获外方文凭的学生数量和比例等;④教学模式和方法,即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及效果;⑤教学质量的监控和检查,即中外双方的质量检查与评估的形式和标准。这些指标的增加,可以大大增加评估的量化程度,不仅能提高评估的可操作性,还可以使结论的得出更加容易,结果更加可靠。
当然,由于国内外教育机构的不同、地区不同和合作学科专业的不同,中外合作办学必定是千差万别,各自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中外合作办学监管部门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应当是宏观的、共性的,这样才能确保权威、科学和公正,才能真正做到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监管和评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的通知.教外厅[2009]1号.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64/201001/xxgk_77977.html
[2]郭强,周南平.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剖析与路径反思[J].学术论坛,2014(10):157-162.
[3]陶林,申俊龙.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近十年来的研究综述[J].中医教育ECM,2006,25(4):5-10.
[4]陈宇.浅谈中外合作办学对高等学校发展建设作用[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4(33):26-28.
[5]陈宇,曲铁华.高等教育国际化因素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5(1-2):73-75.
[6]林金辉,刘梦今.论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建设[J].教育研究,2013(10):72-78.
陈宇 张秀丽 刘爱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