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所谓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指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去寻求、探索学习目标的一种能力培养。数学是一门能自学的学科,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自学能力,就能够自主地、有效地去学习数学知识,并在此过程中,逐渐训练自己的数学思维,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因此说,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深化数学学习的必由之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养成自学的习惯,以下是我的具体做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潜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缜密的数学思维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条件。指导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

  1.咬文嚼字:数学是一门严谨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语言简练、严密、准确、抽象。阅读时要逐字、逐次、逐句反复咀嚼、推敲,认真分析,仔细缜别,方能领会其内涵。如: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这里就要教会学生“咬文嚼字”,理解什么是“单位1”,“平均分”,才能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2.相互转化:数学语言包含有通常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图表。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必须注重这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和互译的训练。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画出图表的能力,根据图形写出结论的能力,用符号表述定义、法则、性质等能力。如:圆的直径的理解(通过圆心并且两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借助图形及字母表示,清晰易懂。

  3.读懂题外之意:数学语言精炼、严密,隐含有丰富的“题外之意”,在阅读时要琢磨琢磨,切磋切磋,领会题外之旨。

  二、培养学生数学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核心,而突出数学思考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关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提问: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促进学生思考,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关注提问的数量和质量。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提问对象,不同难度的问题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都得到更过的展现机会,激发学生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2.讲解:讲解是数学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方法。数学教师的讲解语言要准确、严密、精炼,要起到启发、点拨、释疑、归结的作用。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拓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以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

  3.复习:在每一个单元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列出复习提纲,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系列的独立思考进行归纳和概括,取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用数学思想方法加以统摄,使学生从方法论的高度加以掌握,从而提高学生宏观上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研究教师的“教”,又要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期间的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为此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认真分析钻研教材,发现并揭示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联系及系统的整理获得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的知识体系。此外,结合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新知识的方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逐步提高数学自学能力。

  杨淑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