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中学课堂提问中的运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方案落实,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中国教学的新方向,那么以往老师单方面性质的传授性教学模式,就需要改变。因此,心理学在中学课堂上的应用,则可以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积极的思考,活跃学生大脑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本文则是通过分析中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来探析心理学在其中的有效利用模式。

  关键词:中学教学;心理学;课堂提问

  学生进入中学后,因为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思考问题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成长。但在中学课堂提问中,老师很难得到学生积极的回答,只有少部分的学生与老师有良好的互动,这一方面则是很多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理解不够,不知如何解答,害怕发言。在心理学中,为了让人们放松心情,减少人的戒备心和恐惧心,通常会使用与人交谈较生活化的问题,以提高人们的谈话欲望,让人可以畅所欲言。在中学课堂提问也应如此,老师以这种提问方式来开启、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从而提高中学课堂提问的教学效果。

  一、中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现代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做的应当是把属于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而不是利用提出的问题辅助学生死记硬背,包括:反复背诵古文、英语单词和其他学生的公式等,这样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的大脑产生疲劳感,心理产生厌烦感。当学生进入中学后,学业的压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的“量”也大幅度的增加,而这方面的原因,则是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提问的量,而忽略了问题的质,只追求结果而忽视解答问题的过程。有的老师在教学中的提问也过于简单,提问的方式则是直接在询问学生答案,比如:谁能翻译这句话的意思,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而当学生思考的时候陷入瓶颈的时候,老师也没有帮助和引导学生思考,而是直接公布的答案。

  “新课改”中对于教育课程的内容提出了新的目标,即:反对老师单方面的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注重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知识与技术的结合,学生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合一教学理念。所以当老师在提问的时候,最首先要做的是定位提问的目的,即学生可以通过这个问题学会什么,但有的老师提出的问题,却过于表面,没有让学生真正认清该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的内涵。比如:当在询问古诗词的含义时,大部分学生只说出了诗词的字面意思,但却忽略了诗词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气节、时代背景和人性的隐喻,忽略了诗词中所表现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灵魂。老师的提问,应当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入口,一个让学生可以进入其中,感受和探索其含义的入口。

  二、心理学在中学课堂提问中的有效运用方式

  1.联想提问法

  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的提问局限性较大,问题往往针对的是书本中的一小部分,但要知道,在各学科教材中,每一个知识都是蕴含了不同的元素,包括:各领域学者、专家的个人经历、独特的时代文化和历史发展等。所以要想令学生全面的了解问题的内涵,提问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把知识与自身相结合,把书本上的文字、理论生活化、实际化,要学生可以思考实际的应用方式。比如:语文和英语等文学提问,老师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是文章中的各种角色,通过学生让身处于不同的位置上,去思考、分析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式,以此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因为中学时期,学生的个性特征逐渐明显,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符合所有学生的需求,以前老师的课堂提问不能面面俱到,得到所有学生的回应,就是忽视了学生性格、喜好不同的因素。而在需要运算、演算的理科课堂提问中,实际化和生活化则更加重要。因为学生索然学到了各种公式,但没有实际应用的机会,这令只是与现实脱离,也是学生感到学习枯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老师通过提问,把学生的生活环境、喜好与教学相融合,学生通过联想则可以运用理科知识去深入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并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数学、物理等知识的实际变化,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知识的几率,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多角度的辩论提问法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话虽然未必是绝对的正确,却说明了集体合作的重要性。中学教学,不是针对一个人或少数人的教学,而是不同学生和老师思想的教学和相互影响,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也不应局限于个人的提问。小组讨论很多老师都用过,但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很难真正接受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因为中学学生并不懂得如何不带情绪、不带个人喜好的去看问题。针对这方面,老师可以先根据提出的问题给出两个或多个答案,再把学生分成两个或多个小组以辩论的形式进行作答,让学生比较哪一个答案最为科学、合理。但这里需要注意,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存在唯一性的答案,这一点在理科问题中比较常见,针对这一点,老师可以把答案分成时间、收益等多种答案并存,以此学生才可以讨论最有效的解决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很多文化和思想都在改变,在以前正确的思想则不一定适合未来的社会发展。如:在以前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坚持不懈思想为正面,而智叟为反面。但愚公以自己的想法就决定了自己子子孙孙终身应做的事情,这种思想以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老师则可利用这种提问,让学生进行自由辩论,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就需要全面而深入的去了解这篇文章,因此达到促进学生思考和学习欲望的目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老师的提问和引导不能带有自己或他人的主观思想,应是通过客观的提问,来让学生学会客观的思考和客观的辩论、交流,这样可以令学生更全面的运用自己的知识以及更灵活的思考。老师的提问,最怕的是学生会出现统一性和类似的想法和答案,而不同的想法,不代表相反和对立,而是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思想特征。

  三、结语

  总之,心理学在中学课堂提问中的应用,主旨在于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态度入手,以此改变中学学生的厌学情绪。以轻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令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探究性的教学中,从而在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丽.中学课堂提问现状及讨论[J].中国教师.2010年05期:36-37

  [2]呼梦阳.浅谈初中课堂提问和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08年11期:40

  [3]彭建兰.在课堂提问中渗透心理学因素[J].新课程(综合版).2009年12期:45

  孙晓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