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教学中语言积累的思考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阅读教学,小学语文,儿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3 14:12
摘要:新课标的颁布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程,加强小学阅读教学的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小学语文素养,针对的是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就应当具备的语文知识、自身基本素质和修养,深味人间真情,谱写爱与美的赞歌;体悟人生真谛,妙笔下闪耀理性的熠光;历经社会百态,书卷上嬉笑怒骂;徜徉自然之乐,展现钟灵毓秀的奇绝,其内涵是丰富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是不容忽视的,必须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积累;探讨
一、熟读背诵诵读中积累
教学实践表明:多年以来,语文阅读教学运用的是“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模式。教师为实现讲述深而透,不停地墨迹,结果是越讲越多,教学效率极不理想,也违反了“背诵”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正如《教育心理学》所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因此,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模式应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段。
1.减少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一定熟读课文;一定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一定背诵诗文佳作。一节课讲完,进行检测,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是评价一位教师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2.加强文章的背诵量
目前,小学教材无论寓理于事的寓言,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这些是小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文章,然而,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是很少的。例如小语第八册要求背诵的文章涉及8篇,共1200字,平均每天不足12个字,如此令人惋惜的数字!教师一定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一单元精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背诵,列入考核之列。
3.有计划地补充名篇
每一学期精心挑选九篇左右的诗文和中外名篇,学生略知文章意思的前天下背下来。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酷爱读书,一些名篇顺口说出,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背诵古诗文和名篇受益非浅”。小学教材也精选部分古诗文和中外名篇,数量过少,因此,教师有计划地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学生博闻强记,时间长了,对语言的运用得心应手。
二、课外阅读博览中积累
博览能对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让已经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
1.精心选择读物
语文课外阅读处于起步阶段,语文课外阅读读物很多,一套完善的仍未问世,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在读中积累语言。省编的《小学业生阅读文选》让学生迁移自学;组织订阅少儿刊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和《作文通讯》,让学生自行订阅,学生交换阅读;根据学校、班级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到图书馆、书店借阅。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不少,真正留在脑海里的却不多。学生一定写读书笔记,这是一种记忆好方法。写读书笔记立足读,落实记,可以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及写读后感。写读后感要有想法、观点,是创造性的读记,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想象,主动用情感有效参与。
3.让学生施展“才华”
课外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很多的精妙词句,小学生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教师必须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每周的语文活动,让它成为表演的舞台。活动形式多样,例如“词句接力赛”、“朗诵擂台赛”等。班级的学习园地,开辟了“读书”专栏,什么“采蜜集”,什么“知识角”小栏目,让学生把课外阅读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进行摘抄,交流学习。学生的阅读成绩得到了肯定,心理产生极大的满足感,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三、加大作文密度写中积累
熟读背诵通过语言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达到巩固、运用语言。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课课练、日日练呢?
1.练于知能转换之处
讲述《小音乐家扬科》时,为使学生理解、掌握联想的方法,诱引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相关句子,明确什么是事物和联想后,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仿写句式,仿写篇章,仿写过渡句都是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练于情感交融之处
讲述《我的心事》时,讲到:我刚进屋,见一位解放军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行流下了眼泪。指导完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完全沉浸于童境之中,接着安排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安排,学生就有话说了。
3.练于思维的发散之点
讲述《凡卡》最后一段,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师假设:“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结果如何呢?以‘爷爷收到信后’写一段话。”一箭三雕。
4.练于情节的空白之处
讲述《小英雄雨来》,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呼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情节简单,为加深认识雨来英雄品质,安排扩写练习,训练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淑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杨杜娟.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才智,2011,12:102.
[3]陆小平.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35-37.
[4]肖雪霞.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学周刊,2012,07:166.
[5]龙善芳.关于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学园,2014,12:90-91.
[6]仇云.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素材积累的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5,18:57.
[7]唐雪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8]王凤成,张素华.丰妙学生言语空间,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关于小学生语言积累的实践与思考[J].生活教育,2012,22:40-42.
孙丽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