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本剧教学搭建理解的桥梁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语文教学,高职,大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3 15:15
——针对高职影视表演专业学生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摘要: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能针对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教学,课堂教学过分依赖课本,教师“一言堂”,缺乏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专业学习联系不够。课本剧教学遵循素质教育理念,结合影视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色丰富和发展高职语文教学理论,是提高高职课堂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课本剧;大学语文;影视表演
作为一名在艺术院校从事了多年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如何给高职影视表演专业学生上好语文课一直是我努力探寻求答案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大学语文教学不单纯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授课中挖掘作品所蕴含的人性美,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所孕育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影视表演专业学生跟其他文科专业的学生有很大差异,即便是在艺术院校里,他们也是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在语文教学中也体现出特殊的一面。他们活泼好动外向,表现欲强,肢体语言丰富,对事物的外部特征感兴趣,也容易转移注意力,兴趣消退,想要他们对某一文学作品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一次与专业教学的交流活动让我得到了一些启发。
我院影视系表演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了一台由电影原著改编的话剧作品《永不凋谢的姊妹花》,因为剧本改编得很成功,对剧情和角色理解到位,表演娴熟自如,在省内外获得了一系列的奖项。在该剧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并载誉而归之后,我被邀请参与了剧组师生就这次演出活动进行的座谈会,会上参演学生的发言令我很是刮目相看。原本以为文化基础薄弱,词汇量贫乏的高职影视表演专业学生一反以往言之无物的常态,分别从角色、情节、细节以及音乐各个角度进行分析,条理清晰地讲述自己在排练和演出时的感悟和收获。
在面对高职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也曾经在课堂上穿插有一些戏剧表演的片段观摩,有时也让学生自主设计角色扮演,但是始终停留在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对大学语文课文关注的层面上,虽然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实际上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难度不是学生没有兴趣,而是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对某些课文的学习达不到理解的程度,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教学目标也成为空谈。经过这次座谈会我意识到,借助课本剧模式进行大学语文教学,能加快加深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于是采取一系列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通过剧目的选择改编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我在全班分出数个创作小组,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选择素材,并加以改编。比如加缪的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文字虽然浅显,但是观点深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都表示句子看得懂,文章看不懂。在将课文改编成话剧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模拟无剧本演出的形式,边演边想,想好了再写,剧中人物由原本仅仅只有一个西西弗增加到奥林匹斯山的众神,还有对西西弗受罚持各种看法的旁观者,对每一个人物都根据各自不同的身份和特点设计了动作和台词,为了改编剧本,学生甚至借来《神谱》和《荷马史诗》来作为参考,这是平时在常规教学中不可能有的收获,这样的阅读和思考过程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对课文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其次,通过话剧表演来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影视表演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明显优于其他专业学生,但是他们在表演中并非没有弱点。即使剧本写得细致生动,他们依然存在对人物理解上的问题。比如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的剧本改编后,学生表现出对人物性格和形象理解的片面和单一。他们认为李甲是负心人,就必然是猥琐的,而杜十娘面对情人的背叛和出卖,使用最多的情绪表达应该是痛苦和咆哮,这样一来,表演就显得单调混乱,人物被丑化,歇斯底里成了主要的基调,完全体现不出人物的特点。此后参演学生在演出过程中结合课文分析人物的性格,归纳出杜十娘美丽善良、机智刚强的特点,一个外柔内刚的形象,即使再悲愤失望,也只是一声冷笑。当学生跳出自己思维的窠臼,开始从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着手来塑造角色,随着剧情的展开来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准确地反映在对角色的表演中。
再次,通过对演出的点评来完善角色和剧情并学会鉴赏。一篇大学语文的课文被成功改编和演出,并不是用话剧表演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结束。此时,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被高度调动起来,更多没有参与演出的学生开始认真思考课文,并纷纷就自己的理解发表见解,,表演后学生实事求是的评价,无不体现着美,创造着美,其他学生观看时欣赏着美,感受着美,大家不知不觉中陶醉在美的愉悦中,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西西弗的神话》改编成话剧后,学生无不被这种新颖的思路所吸引,之前不少学生认为议论文改编话剧不可行,但真正看到演出之后,都纷纷感叹,这样一来他们就明白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荒诞,在学生饰演的诸神、旁观者等形象中反映得更为直观,而西西弗的英雄形象,在一系列的台词和衬托中凸显得淋漓尽致。傲慢残暴的诸神,冷漠呱噪的旁观世人,都被摒弃在西西弗的精神世界之外,即使在悲剧中,他依然是昂然奋进的英雄。学生本能的受到剧中人物的感染,对人物的评价高低立现。在他们看来,那个原本让人觉得可怜的一直进行着无效无望劳动的西西弗才是全剧中最值得敬佩的人,而剧情延伸到生活中,学生们意识到,即使现在或者将来,可能要面临一些单调枯燥无效无望的阶段,这时候懂得不放弃,象西西弗一样自己创造生命的意义才能战胜生活的艰难。
引进课本剧模式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并不鲜见,而对于高职艺术类院校的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他们已经接受了十几年的语文教育,中学固有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已让学生感到厌倦,即使是课本剧,他们也演过看过很多例,在他们的内心里原本就有大学语文开设“无用论”的观念,单调重复之前中小学常见的课本剧教学方式,并不能长久的解决语文教学的困难,只有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两方面考虑,采用丰富多样而又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利用课本剧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感受主题,才能极大程度的改善学习氛围,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目的。
薛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