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秋招Offer 再回首考博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16 10:49

  三年的硕士生涯即将结束,而成为研三学生不过四个月左右的我,却已然经历了考博和求职两场大战——今年九月中旬忙完了考博,十月底等到了一个自己不愿接受的结果,于是迅速调整好心态加入秋招大军,当下已经收获了一个让自己颇为满意的Offer——而也正是在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在这整个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关于学术、关于梦想、关于人生……

  清华梦:不忘初心

  我在研一寒假时确定要考博,目标院校、目标专业、研究方向都早早地明确下来,之后一年半多的时间,认认真真地复习专业课、阅读专著论文、跟着导师和班主任做项目,学术成果方面,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了三篇第一作者论文,参加过两次全国级和两次省市级的学术会议(论文)活动,并均获得了优异成绩。

  我报考的学校是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在2015年开始改革传统的考研模式的考博选拔方法,采取“申请考核制”,并在2016年和2017年逐步将“申请考核制”全面铺开。与以往“报名-笔试-复试”的传统考博模式相比,申请考核制的核心环节是“申请(报名、筛选)-考核(笔试、面试)”,两者最明显的一个差别是:前者,只要考生成功报名并缴费,都至少能够参加博士招生的笔试,而后者,考生报名时需要提交自己教育经历、外语水平、科研成果等多方面的信息,并上传电子版、邮寄复印版的证明材料,通过筛选的考生才能进入笔试和面试的考核环节。

  根据笔者观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院校已经普遍采用了申请考核制的博士选拔方式,因为有越来越多的教授和导师开始发现,以往传统的博士选拔方式已经难以吸纳真正适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才了。

  申请考核制是舶来品,西方的各大院校早已采用,申请考核的博士选拔方式,在报名环节就对考生进行筛选,并继续重视传统的书面测试和专业面试,能够让招生小组的各位老师对考生的综合能力、学术志趣、科研水平有更加全面和直观的了解。在考生申请、资格审核、能力考察等环节的全过程中,都有招生小组的集体把关,报名考生的筛选和入围考生的测试,都是由多位老师综合打分、择优选拔的。

  整个招生考试和选拔录取的过程都较为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申请考核制的引入意味着考博难度的增加或减少,但其确实具有象征性的变革意义——中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需要这种更加科学、完善的人才选拔方式。

  报考清华大学还有一个原因,当年硕士研究生考试落败清华的经历让我心里隐隐约约还有个“清华梦”。“人往高处走”,这是从小我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对于更好的平台的追求,也是我仍抱有的一颗初心。

  独木桥:认清自我

  相对而言,从高考到考研、再从考研到考博,同时参与竞争的人逐渐减少,但正所谓“高处不胜寒”,越追求学术的精进就越需要心灵上的纯粹,而这并非是轻易就能做到的。

  对于大多数中国孩子而言,高考是进入大学校门的唯一选择,而大学毕业后,考研升学不过只是众多选择中的其中一个。硕士毕业时,大多数继续选择考博和读博的同学是想继续从事与科学研究相关的工作并将其作为职业追求的,我就是带着这样的一种想法,在经过与导师和班主任等老师的沟通之后,选择了报考在专业领域实力和声誉兼具的清华大学X学院。

  清华从2015年部分学院开始采用申请考核制起,便在九月初左右开始博士招生报名,九月中下旬组织复试考核,十月底左右公示录取名单。把博士招生时间表提前的做法,既有利于学校方面招揽人才,也能让录取考生在入学前有更多的时间与导师磨合,还能为未被录取的考生提供报考其他学校或求职的选择余地。

  在博士培养的过程中,导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从最开始的招生环节便有所体现,想要报考博士,与拟报考的导师取得沟通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建议最晚在报考前一两个月左右就要与导师取得联系,一般院校都会提供具有招生名额的博士生导师的联系方式,考生可以通过拨打办公电话和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与导师进行沟通,以确认是否有招生名额、研究方向是否契合、是否推荐或允许报考等。

  当然,如果有认识的老师能够从中牵线搭桥,也算是一种沟通的捷径,但这条捷径并不能保证申请通过或最终录取,公平竞争始终是最根本的原则。

  在确认了意向导师允许自己报考之后,考生需要了解报考导师的研究情况。阅读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自不在话下,对报考导师在研的课题有个初步的掌握更是锦上添花,考生需要结合报考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自己的研究兴趣,撰写博士期间的研究计划,这一材料在博士申请环节是最不能被忽视的部分,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和导师往往只要看几眼考生所写的研究计划便能对其研究能力、写作水平略知一二。

  我在清华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网上报名系统开放的第一时间根据相关要求填写了信息,并按照报考学院博士招生简章上的具体要求在系统中上传了本硕成绩单、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硕士学生证(往届生提供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硕士论文选题报告、读博期间研究计划、科研水平和能力的证明材料等并完成缴费,最后在截止日期前将纸质版的各类证明材料分门别类装订好邮寄到X学院的招生办公室。

  在经历了一周左右的等待之后,我收到了通过申请和进入考核的通知,笔试和面试分两天举行,在笔试当天上午,有一个资格审查的环节,需要携带相关证件和证明材料,以确保考生提交资料的真实性,杜绝作假和舞弊现象的出现。

  X学院在报考每个导师的学生中会根据多位评审的综合打分选出前三名,对于这些同学来说,通过初审,就意味着能够参加接下来的笔试和面试(部分学院是通过初审-笔试筛选-最终面试),而报考每个导师的这前三名幸运儿中,最终只能有一人能够成功录取。

  笔试和面试的过程紧张而又令人兴奋,让我深刻印象的是X学院的笔试题目很具有开放性,并不考察细枝末节、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给考生一定的发挥空间。

  题量的设置不大但强调均衡,也注重测试考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面试时的考官是X学院我所报考的研究方向的几位教授,都是在国内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和影响力的学者。

  面试的半个小时里主要是围绕考生提交材料里的科研成果、读博期间的研究计划、对研究方向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外语能力和学术志趣等展开提问。老师们提的问题颇具水准,言行举止态度都体现出温文儒雅的气质,让我不至于过于胆怯和羞涩,只不过自己在面试之前略有些准备不足,表现得不算出色。

  面试结束后,是长达一个半月左右的等待时间,在这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几乎每晚都失眠,天快亮时好不容易睡去,然而梦境里要么是在考场上奋笔疾书、要么是得知考试结果后的N种场景。

  焦虑的等待没有盼来成功录取的消息,但我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脆弱,相反我淡定了很多。

  在一个半月的等待中我已经做足了思想工作,关于未来也有许多新的想法和规划。庆幸的是我在这段等待时间里网申了二十多家秋招单位,在最终的录取结果出来之前还参加了一些单位的笔试和面试。

  至今仍然感慨的是——虽然未能如愿进入清华读博,但也正是清华的一场招聘会向我抛出了工作上的橄榄枝——这是命运的捉弄,亦或是恩赐,我也不再纠结,只记得那天笔试结束后,走在已经熟悉无比的清华校园中,秋风萧瑟卷起落叶枯黄,我没有更多流连,而是骑上单车,融进了五道口的车水马龙里。

  我个人的考博经历是比较孤独的,学术之路本来亦非总有鲜花和掌声,都说高考和考研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果这么说考博,我想也不为过,只是在这千军万马中,或许会少了些战友和补给,至多有时候可以看看桥下的水,照照水中的自己,认清一下现实和梦想、诗歌与远方。

  通罗马:天生我材

  在经历了前前后后一年多的考博历程之后,虽然并没有实现自己的那份“初心”,却真真切切地对自己、对未来、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有时候过分执着于一件事情,就可能会对更多的选择和其他可能性视而不见,人生需要偶尔跳脱出自己给自己预设的框架和藩篱,去看到更为远大和美好的世界——就像在得知了我没有考上清华博士之后,一位年轻而杰出的教授开导我,他在给我发的微信私信里写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现在时代和社会变化剧烈,年轻人真的是可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所以千万别气馁,审时度势做出选择就是,最后都会有很好的人生”。

  我的老父亲也在电话里说“不管你是读博士、找工作还是出国,只要你活得开开心心,一家人过得幸幸福福,我别无所求”,或者也如同前阵子那将近五十多个不眠之夜的寂静凌晨我眼盯着天花板时大脑里不断闪过的意识流——条条大道通罗马,虽然有些人已经生在了罗马,但我不需要跟他们比,我要做的是比昨天的我、过去的我,离罗马更近一步,天生我材必有用,将来的路,我还要开心地走、自信地走。

  至今仍然记得,当我初次跟导师说出我的考博想法时,听到的第一句话都是“你确定你考虑好了吗?”确实,学术的道路并非是一条坦途,读博之前一定三思自己是否真正喜欢、是否真正适合、是否真正有能力去从事科学研究的任务和工作,读博期间要比读硕士下更深的苦功夫、坐更久的冷板凳,家庭条件、健康状况、心理素质等等都是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

  人生的下一征途即将开启,是什么在等待着我呢?

  文/徐钦(北京交通大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