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三点思考

  • 来源:对外传播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5-23 14:2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的头等大事,更是对外传播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战略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宏大、内涵深邃,对外传播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本文扼要谈三点粗浅认识。

一、自觉性怎么来

自觉性是对外传播的一个根本问题,有了自觉性,才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传播活动和传播内容有深度、有温度,有吸引人和打动人的力量。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传播,首要的是来自“四个自信”,来自对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历史的了解,对党的思想、理论、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当前最直接最紧要的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懂、弄通、做实。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在对外传播时、在讲述内容和视角方式等方面都有底气。除此之外,还要清楚地意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是各方面的现实需要。

(一)中国需要

对外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需要是我们自身发展带来的。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的军事、科技实力显著上升,拿到越来越多的“单项冠军”。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用一句常说的话就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这样的一个关键历史阶段,我们尤其需要明确旗帜、高举旗帜,否则不利于统一前进方向和持续产生动力。这个旗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且这个旗帜必须要向国际社会树起来——我们不树,人家会觉得我们不自信。不仅旗帜要树,还要解释清楚,我们解释不清楚,崛起的阻力和挑战就会增多。所以说首先是我们自身的需要。

(二)世界需要

对世界来说,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一个比较迫切的需求。自19世纪以来,东西方力量对比、发展势头的对比长期是西方占优,现在这一态势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身处这种大变局之中,世界主要力量当然迫切地想要知道中国会怎样发展、怎样处理与世界的关系,怎样发挥越来越大的引领作用。这就需要知道中国的执政党有怎样的思想和方略,中国的领导者在想什么,会以怎样的方式处理问题。因此,我们看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海外热销,看到十九大后中国共产党派出的对外宣讲团在世界各国受到欢迎,很多交流现场爆棚。这背后确实反映了世界的需求。除此之外,还要看到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困难和挑战比较多,西方大国有政治衰败的挑战,发展中国家有发展停滞的忧虑,转型国家有徘徊无着的迷惘,世界上很多地方被民粹主义、极端主义所摧残,被地缘政治和保护主义所阻隔。大家都需要找出路,找答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出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恰恰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想要的。有些国家通过它来反思自己是如何陷入困境的,有些国家通过它来启示自己未来发展道路。总之,都想通过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本国、本党、本组织找到合适的方略和道路。这个需求是很大的。

(三)传播工作需要

传播工作作为沟通桥梁、网络,平常比较怕的是己方没有传播主动性,对方没有接受需求。但现在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在这两方面都不是问题。因此,传播工作自身真的具有“四个自信”、能够体会外方接受需求就变得格外重要。对于传播工作来说,自觉主动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政治任务,也是进一步打开工作局面的机遇。传播工作者以更大的自觉性投入其中,既可以作出更大贡献,扛起这一代传播人的历史使命,也可以大幅提升业务水平和队伍能力。亦或反过来说,在这样一个人类社会处于十字路口,中华民族处于崛起关键阶段的大时代,如果不主动承担起这项历史重任,是对这个时代的辜负,过后回望会深深悔于错失这一轮大力推动对外传播工作上台阶的历史机遇。

二、公约数怎么求

认识到了现实需求,并不代表传播会自发而顺利实现。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但传播方式的频次、容量、长度等等毕竟有限;因为跨文化传播必然会存在信息失真;因为国际社会的信息干扰甚至舆论斗争都还时时处处存在,所以在传播中需要不断构建共同性,“找到最大公约数”,保证传播聚焦和信息顺利到达。

(一)时代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所处历史方位所作的重要政治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时代判断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有共性的。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世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球有广泛的体现,形成很多国际和国内现象。这个共同的时代判断,使我们与世界的沟通拥有最大的共识基础。

(二)人类意义

从时代特征可以看出,人类社会正徘徊于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治高层对话会开幕式上的重要主旨讲话中,对人类所处抉择时刻的分析是:面对这种局势,人类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人们为了争权夺利恶性竞争甚至兵戎相见,这很可能带来灾难性危机。另一种是,人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协作,这就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有利条件。他对人类社会给出的方向引领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为人类社会摆脱战乱、恐惧、贫困、封闭、污染提供了方向和方略,因此具有普遍性意义。从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次讲话(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的重要讲话、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治高层对话会开幕式上的重要主旨讲话)的国际反响看,这个思想由于契合各国普遍关切,深受欢迎、广受赞誉。因此,持续深入对外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类社会、对当今世界的普遍性意义,是对外传播应特别注重的一个方面。

(三)实践意义

对于国际社会的受众来说,了解一个思想体系,除了受启发、可借鉴,最好还要有实际收获,这样才能持续和增大传播效果。对他们来说,这个收获可能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我们自身持续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按照中国自身发展进程和党的十九大规划,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是未来三十多年中国自身的发展坐标,同时也因中国的力量、国际影响和国际贡献在不断增长,使这些坐标日益带有世界意义,给国际社会带来很多发展与合作机遇。

另一方面,在上述过程中,我们持续推动中国与世界关系、世界各国和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向好的方向转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倡导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各国政党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这些都是着眼国际格局变化提出的倡议,既继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贯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思想内核,又立足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实际,把重心放在体现开放包容的合作共赢、互学互鉴上,为世界政治文明提供了新的公共产品。我们需要在对外传播中讲清楚,我们与世界各方一道推动新型国际关系、新型政党关系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过程,将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真真切切的和平与发展红利。

三、疑惧感怎么破

每种传播行为几乎都会面临比较难突破的障碍,包括外界有意的干扰曲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中,需要对国际社会的排斥、怀疑、挑拨等干扰项有充分准备。

(一)应对“输出”之惑

国际社会普遍感到,今天中国的“四个自信”确实在增强。十九大报告写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国际上有些声音就此怀疑中国现在要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是有明确回答的,比如他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援引古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从某种程度上回答了对国际社会怎么看我们的一种态度。他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讲,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这就进一步打消了国际社会的猜疑。“不要人夸颜色好”、“不输出”中国模式,这是更高层次的自信,也给我们更加自如地向国际社会阐述中国主张提供了更好的沟通条件。

(二)应对“挑战”之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强的革命性、战斗性。比如“伟大斗争”“伟大社会革命”“战斗性”等词汇,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是经常出现的。这些语汇与我们国家的崛起势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相结合,在国际社会形成一股非常昂扬的进取力量。它在激励、振奋一些国家、一些政治力量的同时,也可能会让国际社会一些人听着不入耳,甚至对此有所疑惧,这是正常的。也不排除会有人借此炒作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宣称中国要挑战很多国家现行秩序乃至国际秩序。尽管我们一再强调中国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但要摆脱“挑战者”的名号,还要不断加强说理性。比较深层、持久和有说服力的解释,似应向战斗性、革命性的内在意义挖掘内涵,把它说充分。一是中华传统文化向来是主张“求诸己”① 、“内圣外王” ② ,这种不断提升内在境界的思想与今天我们强调“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是一脉相承的。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边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一边妥善处理与世界的关系,遵循的路径一直是“改变自己、影响世界”③ ,这是已经被事实所证明的,而且中国仍在坚定地继续走这条路。三是我们的“革命”“斗争”的立足点在自身。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五”重要讲话中说的“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这句话清晰说明我们不是要把外界的谁斗倒、推翻,而是要通过自己革新、提高,从而更好担当起历史使命。四是我们的“革命”“斗争”是自我改变与环境改变的有机统一,是与世界共同前进而不是自我固化地敌视和挑战世界 ④ 。总之,我们的“劲”是内涵式的,我们对世界的态度是融合式的,而不是要颠覆、挑战,这一点需要深入阐释。

(三)应对“强硬”之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充满坚定和自信的。但国际社会有人把这曲解成“强硬”。对此,需要从打破“双重标准”来入手,比如,为什么别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利益是正常的,到了中国身上就算是“强硬”;为什么别国坚定走自己的路是无害的,到了中国身上就算是“强硬”;为什么别国在海外以非战争方式维护他的利益(有些国家甚至天天在动用武力维护利益),到了中国身上就算是“强硬”……破解了这种明显不合理的“双重标准”后,可以进一步阐释:尽管如此,中国仍坚定推动互利共赢。既坚定维护自身利益,又兼顾彼此利益;既维护自身道路,又尊重文明多样性、各国国情和自主选择;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又绝不做新殖民主义者或霸权争夺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三点思考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