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遍关注到真诚理解——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观察与思考

  • 来源:对外传播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5-23 14:29

新时代成就新理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总结历史、面向未来,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不仅系统地说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样、如何建的问题,而且在纷繁复杂的全球形势背景下,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我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重要指引,也是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和创新载体,为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提供了新机遇。

老问题与新机遇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中,存在着跨越不同社会制度、文化形态与意识形态等障碍的挑战。首先,跨文化交流通常被分为器物、制度与理念三个层面,越深入则越抽象,传播难度越大。作为理念范畴的思想在传播过程中要面对跨文化传播的普遍性挑战。“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不仅要准确翻译成对象国民众所熟悉的语言,还要让他们准确理解这些核心要义与基本方略之间的关系,更要让他们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情境中明白这些概念和主张的意义,特别是与他们切身利益之间的联系,令其可感可触,任务极其艰巨。

其次,在跨文化交流的基础之上,因为我国社会制度的独特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还要跨越横亘在不同社会间的意识形态偏见。一是要从理论上说明“中国梦”可以跨越意识形态鸿沟,与世界其他国家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相一致;二是从路径上说明崛起的中国不会将自己的发展道路强加于人;三是从实践上及时发现充分、有力的证据加以证明。在国际舞台上争取理解与信任,任务极具挑战。最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仍要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下进行。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是从2018年春晚小品《同喜同乐》被西方主要媒体集体歪曲和攻击的一个小切面来看,国际舆论仍是国家利益交锋的最前沿,西方国家利用一切机会展示并保有其舆论优势,“西强我弱”的问题仍然要下大力气解决。

矛盾与困难客观存在。但辩证地看,国际传播能力不是在顺风顺水的优渥条件下成长的,而恰恰是在不断克服矛盾和困难的过程中提升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中,不仅要看到阻碍,更要发现优势,充分加以利用。

一是内容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覆盖了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可供对外传播着墨之处很多。特别是,“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世界的认识,中国对于全球秩序的主张,关涉全人类的福祉,要从中找到对我有利、对人有益的对外传播主题并不困难。

二是表述生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并主张“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他身体力行,在不同的国际场合,都切合主题,对外扩散中国典故,讲述中国故事,以赢得更多听众,产生更大影响,形成鲜明的风格与特色。与此同时,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奋进的实践也堪称精彩故事的宝库。这都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最生动的注脚。

三是直面问题。全球化时代,各国和各地区联系越发广泛、紧密,一国、一地问题往往具有全球性,全球问题,如贫困、环境、医疗与教育公平等,在各国各地区也都有表现,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中国,关怀全球,给各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方案。能够解决问题的信息是最好的信息,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对外传播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四是态度积极。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某些国家以违约和推责为主要行为方式,发明的多是“后真相”“黑天鹅”“灰犀牛”等词汇,面向全球不断输出困惑与不安。但反观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和国际问题时都秉持积极而负责任的态度,采取务实而正向的举措,发起“一带一路”倡议,签署《巴黎协定》,坚持全球化方向,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那些既希望快速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的全新选择,这绝非唉声叹气所能达成的效果。

广传播与广关注

国内主要媒体将报道党的十九大作为2017年宣传报道的重中之重,把对外报道和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展示自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水平的机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强化有针对性的宣传报道。精准传播是提高对外传播效率的必由之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中,一些中央媒体通过合作方式加强与海外媒体合作,提高相关内容落地率,如,人民网发挥海外分站传播优势,在国外主流媒体设立十九大专版,并精心打造《海外看十九大》原创报道栏目,发布海外政要、学界、外媒及民间人士对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注及解读稿件七十余篇。另有中央媒体发挥多版本优势,结合不同地区对象进行传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2月10日,《中国日报》分别在其大陆版、香港版、美国版、欧洲版、非洲版发布含有“XiThought”的新闻或评论共计303篇,并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进行引用和阐释。

利用移动互联网做好传播。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人民日报》在中文新闻客户端运营经验基础上推出了英文新闻客户端。2018年1月,新华社推出了包含人工智能应用的英文新闻客户端。其他中央媒体的外文语种新闻客户端也都在此期间发布了更新版本,共同发力,在移动互联网上以全媒体形式对外报道好十九大,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十九大正式召开之前,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移动新闻客户端发布了由罗伯特·库恩主持的“走近中国:习近平的政治思想”节目;在十九大闭幕后,该客户端又发布了库恩主持的“观察者:新思想”节目,根据其理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括为五个方面,加以介绍。其他媒体的外文新闻客户端也精选中文相关内容,经翻译和重新编辑后在移动互联网上推广。

加强海外社交平台推送。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之后,中央媒体集中利用海外社交媒体账号集中推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2月10日,中央媒体在脸谱上的主要英文账号提及“Xi Thought”或“Xi Jinping Thought”的内容共计60条,其中,人民日报英文官方账号发布14条,CGTN、中国日报英文官方账号各发布13条,新华社英文官方账号发布9条;中央媒体在推特上的主要英文账号提及“XiThought”或“Xi Jinping Thought”的内容共计29条,其中新华社英文官方账号发布13条,中国日报英文官方账号发布6条,CGTN英文官方账号发布4条。各个账号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形式面向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关注中国的英文用户介绍十九大和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思想。

在国内媒体积极对外传播的同时,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和自己的意图,自然受到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俄新社、塔斯社、乌克兰的《乌克兰之声报》、菲律宾的《马尼拉旗帜报》、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等都进行了报道和评论,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维基百科的英文版专门设立了“习近平思想(Xi JinpingThought)”词条,还引用新华社稿件内容介绍了“十四个坚持”的基本内容。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主要媒体都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关注度。在美国,不仅《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等在全美有影响力的媒体对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开幕式上所做报告和其中所提出的新思想进行了报道,《新泽西导报》《布雷特巴特新闻》等地方媒体也予以了关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做了相关报道。彭博社还直播了十九大的开幕式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英国的《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卫报》等也都对相关思想进行了介绍。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专门制作了图文并茂的“习主席思想(The thoughts of Chairman Xi)”专题。

精准度与针对性

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报道,国内媒体在传播广度上取得了进步,但也存在着亟待改进之处。一是贴近性有待加强。即便不是一一对译,但仅从标题上就能发现大量英文稿件多是中文稿件的翻译,不要说“一国一策”,“多国一策”的传播都很难做到,无法讲明白内容与传播对象间的利害关系就无法调动起求知的兴趣。二是生动性有待加强。媒体对外传播多是介绍“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内容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有待发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丰富而精彩的故事,有待以生动的案例和鲜活的人物巩固思想传播基础。三是持续性有待加强。观察发现国内媒体有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集中在十九大召开后的一段时间,进入2018年后,相关报道的密度出现了变化,而思想的传播久久为功,要形成持续的供给。

国外媒体,特别是西方主要国家媒体都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表示了关注,但是,关注不等同于认可和尊重。具体阅读一些新闻,不难发现西方主要媒体依然无法摆脱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对其报道和评论的束缚。如,一些媒体不断将新思想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思想做不恰当的比较,其目的是将人物关联起来进行投射和对中国政局进行臆测。又如,一些媒体邀请所谓中国问题专家对思想内涵进行解读,实质是按照其目的进行歪曲,诱导舆论。再如,一些媒体明褒暗贬或褒少贬多,采用“中国赢了”“中国,强国崛起”等为标题,实质上是重复“中国威胁论”。而国内部分媒体停留在报道国外的关注上,对相关新闻和评论进行截取,选择其于我有利部分对国内进行译介,无形中强化了国内民众对部分外国媒体影响力的印象,遮蔽掉了这些报道的真实意图,也就失去了针对这些报道进行批驳、讨论的机会。

全球传播时代,策略上的“内外有别”依然有效,但战术上的“内外协同”越发重要,对内与对外传播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是一致的,需要媒体学懂、弄通、做实,此外,还要在以下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

持续供给,提高曝光。媒体要善于契合国际热点和对象国受众兴趣进行报道,将概念化作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故事,与最新的新闻内容关联起来,保持相关内容的常有常新。媒体应利用移动网络和社交平台的优势,做好垂直化、定制化传播,可采用关键词优化和人工智能关联等技术,提高自身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的外文报道在境外被检索和被推荐的几率。

科学判断,合理预期。通过对外传播,将对立人群转化为中性人群,或将中性人群转化为友好人群,两种效果同样值得肯定。在跨文化、涉意识形态的思想传播中,要根据既有态度倾向科学区分受众对象,依据不同情况,合理设置目标并采取相应手段,步步为营,以扎实和耐心的态度做好传播工作。

量化测评,注重其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国际传播能力和内容倾向的量化测评不断增多。这固然是我国对外传播科学化、精准化的进步,但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过于依赖量化测评也存在风险。如曾有人根据词汇情感统计手段认为,国外有关中国的负面报道远远没有中国关于这些国家的负面报道多,这个结论是有偏差的,因为外国媒体在涉华报道中,一个负面词汇都不用,仅仅通过不当事实的关联就具备负面指向,或者一篇报道90%都是客观,而10%有偏向的评论足以凸显其负面倾向。因此,在对外媒有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道倾向测评中,不仅要看量化结果,更要注意对其本质的判定。

发现问题,敢于斗争。矛盾运动推动着世界不断发展和变化。历史的经验也不断证明,一个国家的国际传播优势是通过一场场舆论战逐渐形成的。所以,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媒体要及时感知境外舆论态势,把握影响涉华舆论的主要人物和机构,针对歪曲和攻击的论点和说法有策略地予以纠正和反击,不能轻易放过,更不能根据自己意图截取后进行对内传播,要通过斗争熟悉对手、深化领悟、提升能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