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叙述中国故事软性传播中华文化——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作品评选有感

  • 来源:对外传播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5-23 14:29

国际传播在国际政治及国际关系中已不仅是一般性的工具或中介,而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态,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关系密切。它对国际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展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如何讲好中国的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国际传播显得越来越重要。从2017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国际传播作品质量来看,很显然这些作品越来越重视国际传播的客观规律,通过各种传播手段的创新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一、竞争激烈,佳作频出

参评作品竞争极其激烈。2017年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定评作品有72件,其中6件获一等奖,占总获奖数量15%;12件获二等奖,占总获奖数量30%;22件获三等奖,占总获奖数量55%。40件获奖作品占定评作品总数的55.6%。这些作品提交大会定评时已经经过参评单位内部评选、提交和专家多轮筛选,多次公示等环节,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新闻奖评选非常严格,权威性很高。

参评作品格调高,注意用国际化的语言主动传播中国故事,阐述中国主张。例如一等奖获奖作品《更路簿》。该片通过采访多位老渔民,遍访关于渔民对南海各地的文字记载,证明中国是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经营、最早持续不断地行政管辖南海的国家,有力地回击了海牙仲裁庭的不公平、不公正的裁决。此片是第一部真正展示中国潭门渔民自古耕耘南海的专题片,用事实说话,以无法辨驳的历史史实,展示中国对南海的主权主张。《更路簿》制作后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其他国家的主流频道播出,产生了较大反响,是中国向世界说明拥有南海主权的一大突破,意义非常重大。另一部获奖作品《东京审判》在东京审判开庭70周年之际,用客观冷静的理性思考向国际社会力证东京审判是一场文明的、正义的、公正的审判。与以往不同的是,此片具有浓郁的学术色彩,通过列举大量国内外翔实的学术研究资料、权威的研究成果、当事人的回忆等确凿证据,凸显当时审判的公平、公正,反驳日本NHK对东京审判的歪曲报道。

二、讲述中国故事方式有创新,报道有故事的新闻善于用柔性的文化叙述手段,展现中国中华文化、

5000多年恢宏的历史,细致地描述中国绵绵不断的历史与文化,增强世界各国公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并引导他们喜爱上中华文化,由此产生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例如一等奖获奖作品《锦绣纪》,深入反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通过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丝织技艺和传承人,聚焦于丰富生动的有精神追求的人物和有情感温度的故事,以微距拍摄等高品质影像展现蚕桑和丝织技艺的神奇性,使该片具有了丰富的知识性和较高的观赏性,展现了中国传承悠久的多姿多彩的蚕桑技艺和丝绸文化,反映了当代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该片通过展现精美丝绸的编织技术,打开了世界各国公众了解中国丝绸文化的一扇美丽而神奇的窗口,帮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的精深与博大、独特而多元。此片故事性强,文化色彩浓郁,中心突出,是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推介中国优秀文化,展现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

策划和传播方式有创新。例如,一等奖获奖作品《外国漫画家手绘北京》另辟蹊径,邀请十位外国漫画家与十位中国漫画家结对绘画京城,反映他们对北京不同的文化视野与文化想象。这是一个极具创新的策划活动。主办方对活动进行了全方位跟踪报道,完整记录漫画家每日行程,通过融媒体手段全面反映中外漫画家的创作,从声音到画面再到影像捕捉全面展现漫画家的每一个灵感瞬间,呈现出中外漫画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解读。作品依托知名外国漫画家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在境外广泛传播,国际传播效果显著。这是一起借助他人思想、平台,展示中国城市形象文化的国际文化传播活动,其策划创意值得借鉴。

参评作品有温度,内容感人至深。例如,《执著“洋猴王”京剧传播狂》,善于以小见大,通过采访一位对京剧执著爱好的英国人,讲述其23年坚持不懈地在中国学京剧,向国外推广京剧的经历,并为此付出艰辛努力的感人故事。该英国人用英语推广京剧,向世界传播京剧并为此默默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其在国外的传播手段与方式,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诸多启迪,即我们做国际传播时,要用反向思维进行国际传播活动,如借助喜爱中华文化的国外友好人士的力量传播璀璨的中华文化,往往比我们生硬地推广更加有效果。一些作品善于讲故事,展现中国人善良、友好的博爱精神,作品闪耀着人性光芒。

例如,《Chinese netizens help boy in US with cancerrealize his dream (中国网友助美国癌症男孩圆梦)》讲述了一位年仅8岁的美国男孩在生命之花即将枯萎之时,希望到中国游览美丽的长城的愿望,得到众多中国网民的支持与鼓励的故事。男孩父亲在美国社交平台脸谱上发布了男孩人生最后的愿望,意外得到大量懂英文的中国网友的积极响应。中国网友纷纷前往长城,在长城上拍下手持“多里安要坚强”标志的照片,传给多里安的父亲,帮男孩实现了他的“长城梦”。新闻作品通过追踪报道这起跨国互动的大爱故事,进一步阐述了文化相融,民心相通的国际传播意义。这两件作品虽然因为一等奖数量有限而落选,但是内容生动感人,采访深入,质量并不亚于获得一等奖的作品。

三、国际传播评奖方式待改进,传播内容要独特

国际传播作品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对象不明确,表述不正确等。由于评审标准存在模糊之处,一些本不属于国际传播的作品也被列入国际传播组参加评奖,导致评委对国际传播的概念与学术定义及评奖标准产生激烈争议。从学术层面上说,国际传播是一种跨文化、跨地区的信息交流活动,以文化交流作为传播手段,展现或构建一个国家、一个文化的形象,实现在被传播者当中塑造良好形象的目的。然而,一些作品属于国内传播的范畴,但却因为在国外的一些华文网站得到扩散而参评国际传播作品的奖项,由此引起很大争议。例如《“金孔雀”,请你归航》报道了2016年11月12日八一飞行表演队、歼-10首批女飞行员余旭在飞行训练中不幸牺牲的新闻。这条新闻纯粹是一条国内新闻,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均缺乏国际传播的要素,但却因为其被海外一些华文网站传播,就参评国际传播奖项,反映了国际传播评奖标准细则有待具体、明晰的问题。

参评作品产生政治性解读争议。一些作品本应属于两岸文化交流的作品,但却参评国际传播奖,引发作品的政治性争议。如《金身合壁两岸情 佛首回归一家亲》,报道的内容是河北幽居寺千年佛首回归的新闻。记者奔赴台湾,还原佛首回归大陆的过程,记述了宗教界人士为此付出辛苦努力的故事。作品有深度,努力营造两岸文化一家亲的氛围。记者希望通过报道此新闻,揭示两岸文化交流不可斩断的事实,但是一件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新闻作品,却被当作国际传播作品参评中国新闻奖,其政治性的争议由此产生。

一些国际传播作品的时效性和深度均不够,新闻背景也缺乏挖掘。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上任后不久,改变了前任总统的做法,努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其表示要改善对华关系的新闻与言论多次被西方媒体报道,并被国内转载或引用,国内公众通过多种渠道早已经知道杜特尔特的施政新思维,并认为其访华是显示一种政治姿态,表达其改善中菲关系的愿望,然而《杜特尔特访华为中菲改善关系带来机遇》在众多国内公众了解杜特尔特努力改善中菲关系的情况下发表,以其访华作为新闻卖点,显然存在高度不够、时效不佳的问题。

总体而言,2017年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组获奖作品展现出近年来主动叙述中国故事、软性传播中华文化的趋势,既反映中国的新变化,讲叙中国生动感人的故事,讴歌平凡人生中的闪光点,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的真实声音,又展现悠久、隽永的历史文化,以饱含感情的文字与视频描绘了一幅中华文化的历史画卷,引起世界各国公众的阵阵赞叹。这些获奖作品采用融通中外的表述方式,在创新传播手段、探索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推进了我国国际传播的发展,其创新思维值得从业者学习和借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