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中药制药与用药过程中的古今研究进展

  • 来源:系统医学
  • 关键字:中药制药,用药过程,古今研究
  • 发布时间:2023-01-11 11:16

  摘要:在古代人们就认识到酒的药用价值,并在当时广泛应用如:防治病症、对症治病等。随着科学技术和化学药物不断进步与发展,酒与化学药物之间受到相互作用的影响,导致酒在中药制药中被简化。在中药制药与临床用药日趋完善下,衍生出以酒浸药、以酒煎药、以酒服药、以酒敷药等多种用法。本文对酒在中药制药与用药过程中古今研究进展进行相关阐述。

  引言:

  现代医学认为酒是众多药物的配伍禁忌,“头孢下酒,说走就走” 已经成为常识。受此影响,酒在中药制药与用药方面被大幅简化、弱化,部分传统特色用法被遗弃,除以酒炙药、以酒浸药外,其余形式已不多见。因此,本文从中医药古籍出发,挖掘整理出以酒制药,矫药性;以酒浸药,行药势;以酒煎药,激药性;以酒服药,引药力等用法,总结常用酒类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从现代角度揭示酒对药物吸收的作用,归纳酒与各类药物相互作用后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阐明酒的科学内涵和临床价值,传承酒在中医药中的特色用法,以期更好地拓展酒的药用价值与应用途径,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

  1 中医药古籍对酒的记载

  《黄帝内经》中记载现存最早的药酒酿制方,《五十二病方》中收录40 余种药酒,开创酒与药结合治病的先例,《伤寒杂病论》论述 “酒”“清酒”和“苦酒”在制药过程中不同的用法;《千金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酒的专题论著,收录大量药酒处方,主要应用于内科、外科和妇科。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很多关于酒的医药用方,例如:烧酒可以治疗鹅掌风、烧酒可以治疗冷气心痛、烧酒温饮可以治疗寒湿泄泻和阴毒腹痛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酒的制备方法也在不断演化,经历了果酒、米酒、烧酒的变迁[1]。

  2 酒在中药制药与用药过程的应用

  2.1 改变药性,引药上行

  酒可以改变药性,例如:黄连本为苦寒凉性中药,多用于清热解毒、解湿热,用酒制药后,可以改变其药性,能够缓解黄连寒凉药性,避免黄连寒凉伤害脾胃。大黄药性苦寒,泻下作用明显,用酒制药后,能够减弱大黄泻下的作用,借助酒可以提升大黄药性,增强活血通经之效。

  2.2 以酒浸药,行药势

  《千金要方》中记载虎骨酒、黄芪酒、登仙酒和《千金翼方》中的独活酒、牛膝酒、商陆酒、五枝酒、乌鸡酒等。《太平圣惠方》收录酒剂200 余方,一般应用于风、寒、湿、瘀、痛及跌打损伤等病证,涉及内、外、妇、皮肤等科;《本草纲目》中收录30 首养生保健酒,如黄精酒“主万病,延年补养,白发再黑,齿落更生”;生枸杞子酒“主补虚,长肌肉,益颜色,肥健”。

  酒治疗疾病应用规律,根据病位的特点,酒多应用于治疗腰、膝、心腹部位的疾病;根据病机的特点,酒治疗疾病,其病机多为气虚、阳虚、血瘀;根据疾病的类型,应用酒最多门属是诸风门、诸痹门、脚气门等[2]。

  2.3 以酒煎药,激药性

  用酒煎煮既利于药物成分的溶出,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又可用酒激发方剂的辛散特性,使遍行周身,加强温经散寒通阳之功;同时酒在煎煮过程中逐步挥发,避免患者摄入过量酒精。酒煎方剂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古籍中有大量记载,如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红蓝花酒、香薷散等。酒煎方剂治疗疾病特点主要为瘀、寒、风、虚、湿,即多以活血祛瘀、祛风除湿、通阳散结等为主,临床上大多用于治疗中风、恶露、虚损、腹痛、月经不调、胸痹、出血等。

  2.4 以酒服药,引药力

  以酒为药引,借酒之走窜之力向上向外而达巅顶与肌肤四肢,以宣行药势。用酒送服的多为散剂和丸剂,如《金匮要略》中的天雄散、肾气丸、当归芍药散、大黄蟅虫丸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小活络丹、失笑散等。以酒服药可借助其温热彪悍的特性用于治疗寒邪凝滞、阳气不足之症,尤其是经络麻痹病症,起到散寒温阳、疏通经络、麻痹自解的效果。小活络丹以酒送服,行气血,助药势,并引诸药直达病所为使;大活络丹用黄酒服可加强活血化瘀之效,以达软坚散结之功;失笑散调以米醋,或用黄酒冲服,乃取其活血脉、行药力、化瘀血,以加强活血止痛之功,且制五灵脂气味之腥臊;大黄蟅虫丸加酒服逐脉道之涩,行药势之猛,引药直达病所[3]。

  2.5 以酒敷药,促药性

  中药粉碎后加适量酒直接贴敷于体表穴位或病理部位之上,药物可通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渗透直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扩散的浓度梯度,通过经络贯通运行,使药物直达脏腑失调之病所,起到全身的调理作用。《外科大成》记载如意金黄散和《良方集腋》记载七厘散等中药中许多成分为难溶性物质,如乳香、没药属于树脂类药物,润湿性差,而酒作为药物与皮肤之间的媒介,能增强药物的润湿性和皮肤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具有高透过率、高吸收率、给药量可控的特点。如今,现代医学以酒贴敷脐部疗法,吴茱萸和丁香研末酒调贴敷神阙穴能促进肠鸣音的恢复,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效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大黄粉与饮用白酒调成糊状外贴脐部加局部热敷治疗便秘的有效率为91%,未见不良反应。黄芪、红花、当归、地龙组成的中药酒浴液辅助治疗中风偏瘫,治疗后患者神志、语言、功能均取得较大程度的改善。

  结 语:

  中医药古籍中蕴藏着丰富制药、用药经验,酒作用二重性被充分体现。面对古籍中庞大数量的酒剂方,中药制药用药却趋于简化。在信息时代作用下,应利用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和整理相关数据,了解古人用酒原始意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验证古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对酒制理论的现代内涵研究,更好地传承精华。如今,酒的种类日趋多样化,人群个体需求以及对酒的耐受性也不同,更需要从临床水平上加强对酒药学价值现代内涵研究,促进不同种类酒在中药制药、用药中传承、创新、转化,提升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史学琴,陈航,张琳,邱树毅,韦朝阳.药食同源原料发酵酒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科技,2021,57(3):120-129.

  [2]宋迪,陈帅帅,李朋彦,张乐,柏兆方,肖小河,秦旭华,王伽伯.补骨脂潜在肝毒性的修制减毒方法研究: 酒浸水漂法[J]. 药学学报,2020,55(2):276-282.

  [3]张南平,余坤子,张萍,魏锋,马双成.《中国药典》2015 版(一部)饮片标准规范研究[J].中国药事,2018,32(4):459-462.

  作者简介:黄广(1977-),男,工作单位: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学历:本科,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中药制药智能化生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