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轻武器 朵英贤院士访谈录
- 来源:兵器知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轻武器,朵英贤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7-03 10:00
现在,中国自动武器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就是趁着承前启后的一代专家在岗,要完成两项工程。第一项是梳理60多年的技术史,二是构建自动武器新学术平台。为此,本刊特别专访了中国轻武器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人之一——朵英贤院士,讲述点评中国轻武器的发展史和技术。文中观点见仁见智。
朵英贤中国自动武器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2年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自动武器设计专业,中国67式两用机枪及95式枪族技术负责人。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有《中国自动武器》、《工程中的纵向振动》、《自动武器新编》等书。
记者:朵院士您好!今年的两会刚刚结束,两会的结果完全符合全国人民的企盼。总书记在《宪法》面前庄严宣誓,意味着他将带领全国人民启航新时代,践行新征程。我国各行各业蓄势待发,让人非常振奋。我的疑虑是我国的轻武器行业这几年似乎比较平淡,与其它行业的气势不太一样,这是为何?
朵:轻武器是一个传统行业,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地弥补与国外差距,总的趋势是在不断缩小,就像其它事物的运动,是在螺旋式的前进着,有时会在高峰,有时会处在低谷。当前是一个低谷时期。
记者:您的年纪正好经历见证了我国解放后轻武器发展的全过程,作为个人之见能否描述一个大致的情况?
朵:概括地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在轻武器建设方面共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仿制苏式武器,约为1950年到1958年,我国步兵装备由万国杂牌变为统一的苏式装备,平均性能处于二战后期的先进水平,使我军威大振,其中大部分武器参与了1962年那场边境战斗。与此同期,我国还建立了完整的制造体系包括加工、检验、验收系统。1952年底,在苏联包曼高等工业学院指导下,在北京工业学院(北理工前身)建立了自动武器专业,含轻型自动武器(即轻武器)、高射自动武器、航空自动武器、舰船自动武器、车用自动武器等专业。首席专家是包曼高等工业学院副院长卢坎德尔教授,还带来了整套的专业教材。同一时期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内构建了步兵武器专业。我国一批中年学者于道文教授、程尔康教授、谢庚教授、谷茂本、陈殿伟、刘学昌、申正宾等参与了创建。卢坎德尔教授(他曾是我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说是自动武器专业看似门槛不高,实则是“陷阱”,战争年代,一些高层的权威情不自禁地跳了进去,往往深陷其中。62年后的今天,这话还很新鲜。1958年,中央提出国防工业的发展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于是在原来预拟的远景12年规划中逐渐抽出一批新的武器开发项目。由于专业基础薄弱,新项目中基本不包括含能材料和枪弹,全是武器开发。这就进入了第二阶段(1958年到1985年),依托的是前一阶段建立的制造体系及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以这一阶段大家习惯地称作仿研阶段。第一阶段无疑起了基础作用,但也有负面效应。有人把仿制过程误当成研制过程,在后来的管理中造成不应该有的损失。这一过程很长,那正是大搞三线建设和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代表性的产品有63式自动步枪、67式轻重两用机枪、77式手枪、81式枪族、85式微冲、85式高射机枪等。1965年美国M16步枪面世,世界进入步枪小口径纪元,1974年苏联AK74式枪族系统列装,步枪小口径化进入高潮,接着1982年北约集团统一了步枪弹(SS109步枪弹)。真是“山中方七日,地上已千年”,我国已大大的落后了。
记者:步枪小口径化能进入一个新纪元吗?意义有多大?
朵:口径在6毫米以下算是小口径,1965年美军装备了5.56毫米M16式自动步枪,以后各国仿效算是进入小口径发展阶段。小口径自动步枪与传统步枪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后坐冲量约是一半,直射距离增加近百米,枪弹重量约为一半。后坐冲量低,可提高命中概率,直射距离大,说明弹道平直度高,也可明显提高命中概率,后坐冲量小,还能提高人机功效。弹重轻,步枪手的携弹量可增加一倍以上,大幅度提高了火力强度。毫无疑问小口径步枪的优势很明显,所以在1971年的“713”会议上,我国决定跟踪这一过程。小口径不是随意设置的,而是口径、初速、弹重三元素在射击效果最大化下匹配出来的。所以多数口径都是小数,如4.85毫米、4.71毫米、5.56毫米、5.45毫米等。我国的小口径为5.8毫米,因那时我国不能钻更小的孔。95式步枪枪管长度是463毫米,就是为了直射距离超过M16等小口径步枪。
记者:您多次提到步枪直射距离,能科普一下它的重要性吗?
朵:这个性能重要不可或缺,这是两次大战中留下来的一个专业术语。步枪是步兵遂行携带的兵器,往往会在近距离遭遇目标,来不及瞄准就失去良机,为此找到了一个有效的方法,在瞄准表尺上先设定一个常用分划,只要在300米内发现目标(约30厘米高),通过常用分划射击,命中率很高。300米是士兵观测目标的有效距离,称作直射距离。现代战争模式下,估计常用分划还是需要,但有效射距和目标高度都要重新设置。直射距离和步枪弹彻性有啥用!步枪开始小口径化已有53年,还有为数不少的人不了解为什么要小口径。
这一阶段,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师,如涂光苏、王志军、吴尚礼、谢宇明、朱德林、卿上升、盛才伦、叶其汉、李秦章、许增海、向庆元、颜妙珍、王聿衍、欧建成、李亚民、段明魁等。他们基础理论雄厚,专业知识系统,还有扎实的实践经验。
这一阶段从事轻武器的专业人才都受到轻武器可靠性的磨砺。所有被淘汰的武器都是在可靠性面前“落马”。原因有二,一是枪械单一的研制环境与复杂的使用环境差别太大,二是工艺落后,装配好的产品与设计者的吻合度太低(产品图中大量的形位公差不检查也无法检查)。本世纪初企业广泛备有加工中心,制造技术普遍提高,情况才有好转。
“文革”以后,轻武器是在改革开放全国集中搞经济的环境下步入第三阶段(1987-2003年),那时,“国防科工委”正在推广航天工业系统研制新产品的经验,特点是系统工程管理和全过程质量控制,在三总师(总指挥师、总设计师、总质量师)系统管理下开展。可那时,兵器系统仍然保持着仿制体系,部门很细,管理交叉,无法搞系统工程,但在“国防科工委”的坚持和耐心下,情况比第二阶段好多了。轻武器论证所那时汇集着一批高水平的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下出了一批适应未来战争的新项目,形成了未来步兵的武器群。
论证都很科学,性能也很前沿,如87式自动榴弹发射器系统、88式通用机枪系统、88式狙击步枪系统、10式单发榴弹发射器系统、92式手枪系统、95式枪族(含自动步枪、轻机枪、卡宾枪)、95式12.7毫米重机枪、95式单兵火箭等。这些系统在2003年以前分别定型。与国外步兵武器相比,总体性能与国外比肩,我国95式枪族的总体性能已跻身世界三大枪族之首,88式通用机枪是世界小口径武器中唯一的中距离突击机枪,火力强度很大。2003年是中国轻武器巅峰之年。
记者:如此说来中国的轻武器为何又陷入低谷?
朵:说来话长,先说一说新枪完成设计定型交给部队后如何管理。西方国家都有新枪跟踪制度(见2017年《兵器知识》第10期)。我国航天系统早就有新武器跟踪制度,交付部队后总设计师办公室暂时不撤销,而是派出团队人员去部队跟踪、协助使用及时改进。1989年斯通纳先生来访,他亲口慎重地告诉陪同的刘学昌教授,没有跟踪制度有可能毁掉一支好武器,那时M16步枪已改进3次,他亲自处理过2次。直到现在我国兵器行业还不建跟踪制度,可能来源于上世纪大规模仿制的经验。仿制过程是对使用中考验过的武器进行移地生产,仿制合格后用不着再跟踪,原来如此。1995年年底,95式枪族被批准设计定型,总公司决定立即交付军队,总师系统解散,我去找有关领导回答是“我们仿制了那么多武器,从来就没有跟踪这一说”。我国63式步枪是怎样消失的可以再重温一次历史。87式步枪发射药在使用30年后被废又是不跟踪的一例。记者:看来枪械研发、生产、使用不能光盯着技术水平高低,其它也要跟上。
朵:问题很复杂,但管理是主要的。步枪一直是各国轻武器的核心,我国也不例外,当前的低谷与95式步枪的命运有很大关系。
中国军队大规模使用现代步枪有很长历史,从1935年装备仿德毛瑟步枪,一直到2000年使用苏式步枪,近70年来主要使用以卧射为主的单发步枪为主。枪型是弯托枪(托底支撑方向与坐力方向有夹角),以静态瞄准为主。95式步枪是连发步枪,直托枪(托底支承方向与坐力方向平行,无动力偶,适合连发射击)。无托结构以站姿跪姿射击为主,由于全枪重心靠近手臂,举枪、瞄准轻快,适于动态瞄准。95式装备之初,遭到传统习惯的非议,甚至说,无托枪在中国水土不服。上世纪末,俄罗斯全军换装了AN94式变速枪(是弯托枪),说射击效果是AK74步枪的好几倍。于是论证所内一些人认为放弃95式步枪,跟踪AN94式变速枪是未来步枪的方向。而反对这样做的意见则是AN94式枪的效率是宣传,核心技术和变速原理不清,要走这条路也得先预研,不能立即上型号。如果那时冷静地听听双方意见,或许就躲开了这次低谷。急功近利总是站上风,促使主管部门决定跟踪AN94步枪,立即组织了总设计师团队,2004年以“95步枪改”的名义立题启动。
记者:既然要跟踪AN94枪,为什么新项目取名“95步枪改”?
朵:当时国家经费紧张,这样取名容易立项,但内容却是跟踪AN94枪。启动之初,因为没有预研基础,也没有实物,只有几张影印的照片,难以形成技术方案。在徘徊良久之后,还是俄罗斯无形中帮助解围。原来,AN94式步枪存在严重缺陷,苏联政府立即全部撤装,换回了AK74式步枪。这对中国的跟踪无疑是釜底抽薪,泄了底气。如果这时趁机调回方向,面对全局,还来得及,但军方又找到“两弹合一”作为选项,机枪弹和步枪弹变成一个弹后,生产供应方便。这时,新研制的轻武器已服役多年,大量使用中的统计表明,我国轻武器技术大致有3个短板,一是发射药存贮性差,二是身管内膛技术落后,三是身管寿命短。这些短板对95式步枪影响最大,亟需立项专攻。在没有预研基础的情况下,2005年,主管部门又下文,组织多家企业联合研制新弹。5年以后“95改”项目结题,推出了“5.8毫米10式通用枪弹”,说这个通用弹能一弹配9枪。可这个弹生产之初就接连出现“热散”事故,一直到上报成果时,“热散”还在肆虐。2016年军方作废87式双基球扁发射药,10式通用弹便名存实亡。接着又作废了88式机枪系统和95式步枪弹,全行业进入低谷。
记者:药和弹是这样,那么枪呢?
朵:从1997年到2016年三军一致装备95式步枪,95改项目结题时,已由9616厂抓总研制成功单发榴弹发射器系统,该系统包括榴弹发射器(附在95式步枪上)和4种35毫米榴弹。这是95改项目立项后唯一有效的成果。95式枪挂上榴弹发射器就称为95式改步枪。95式步枪与95式改步枪都是同一种无托结构,同一种自动方式及同一种自动机,2016年95式停产,95式改的装备量逐年增加。
经过20年的使用后,如今的95改已广泛装备于陆海空军及武警部队。出国维和的4万多勇士,个个都佩带着95改走出国门,扬威海外,无托结构的步枪已完全融入现代战争,反对的声音听不见了。不光是综合性能高,它的可靠性又雄踞步枪之林,如今的无托步枪已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如果再看看主装的92式手枪和其它轻武器,轻武器第三阶段的论证是成功的,是高瞻远瞩的,成功率很高。这就是我对轻武器发展过程的肤浅描述。应该说第三阶段后正是国力快速增长,科技政策逐年宽松的时期,不应该长期陷入低谷。原因之一是几次不经全面论证和预研验证,冒然改变既定发展方向,在新弹频频出现事故时,分析方法不当,长期被绊,不得脱身。
公元2000年,我回到阔别近40年的母校,离开了轻武器研发的第一线,有关第三阶段,疏漏不少,有望别人补充更正。
记者: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系统简要的叙述,意犹未尽。我们还得回到主题,轻武器行业怎么脱困,跟上全国的形势!
朵:我国军方已找到脱困的抓手,就是抓了发射药。有了药就能出现一批新弹,由解决药荒进而解决弹荒。当前,完善我国5.8毫米小口径枪械应该是主旋律。要加强弹道研究,不能跟风走。
记者:衷心感谢您接受本刊专访。
(特别感谢赵鹏为本文提供的帮助)
本刊记者 何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