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8版)

  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的印发和一些地方“企业上云”行动计划的推出,进一步优化了云计算产业发展环境,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国内外厂商继续大力加码云计算产品和服务,云计算在厂商合作、企业应用、混合云、多云、人工智能云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白皮书系统梳理了2017年云计算发展情况,总结了云计算领域的创新进展、应用推进、政策环境以及重点企业发展情况,分析了云计算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云计算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云计算发展状况

  国际云计算市场发展状况

  根据Gartner数据,2017年,全球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2602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18.5%,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国内云计算市场发展状况

  据运营商世界网发布的报告,2017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690亿元,比2016年增长超过33.6%,增速明显超过全球增速。

  主要特点

  1.云计算市场集中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从国内外看,云计算市场的寡头垄断特征越来越明显。全球方面,市场份额不断向头部公司集中。据市场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 Group公布的2017年第四季度全球云基础设施市场数据,亚马逊AWS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2%,位居第一,其后的微软、谷歌和IBM分别占14%、8%和4%,阿里云约占3%~4%,五家合计占全球六成份额;与2016年第四季度相比,亚马逊AWS、微软、谷歌、阿里云份额分别增长0.5%、3%、1%、1%,IBM减少0.5%,之后10名厂商的市场份额累计减少1%,其他厂商的市场份额减少4%。国内方面,阿里云主导地位不断强化。据市场调研机构IDC数据,2017年上半年,阿里云占国内IaaS市场份额达47.6%,比2016年年底增长7%。从市场影响力、服务能力、可靠性和价格等因素考虑,用户都更加倾向于选择各巨头的云服务,预计未来市场集中化趋势将日益加剧。

  2.巨头通过合作优势互补强化市场地位。2017年,各大云服务商在技术上不断寻求新突破,不仅持续推出新产品与新服务,还通过结盟快速积累规模效应,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如SaaS巨头Salesforce与IaaS巨头AWS、谷歌云强强联手,整合双方优势产品和服务,共同向全球市场扩张;阿里云、腾讯云分别与中国联通展开深度合作,相互开放云计算资源,共同开拓市场;AWS联手AMD,共同打造大型图像处理云平台;谷歌和思科联合打造混合云解决方案;微软与腾讯微信合作推出Office 365微助理,提供移动办公云服务。巨头们通过抱团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提供更优质全面的服务,有利于共同争夺市场,进一步强化其市场优势地位,全球云计算市场将进一步整合,中小云服务商的生存空间可能面临进一步被挤压。

  云计算产业创新进展

  (一)“人工智能云”正成为新型云计算服务。2017年,人工智能发展掀起新一波热潮,各大企业加快研发推出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人工智能具有开源、开放的发展特征,云端部署可以更好发挥其这一优势,加快促进其发展和应用,已有不少云计算厂商以云服务模式推出人工智能开放平台,提供人工智能服务、算法和计算能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其应用将在诸多行业领域展开,而各大厂商将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相结合,提供便捷、易获取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能力,将成为众多用户使用和部署人工智能业务的重要方式。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作为主要内容的云服务业务,将成为各大企业竞相推出的新服务,也将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共赢发展。

  (二)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正进入协同发展阶段。2017年,云计算厂商对边缘计算更为重视,纷纷推出边缘计算相关产品和服务。微软在其开发者大会上表示,其云战略正在朝着边缘计算方向发展,并在之后推出预览版Azure IoT Edge,将Azure云端的串流分析服务、机器学习、认知服务等赋予边缘设备,以加快对异常事件的预警反应,就近提供人工智能服务。亚马逊发布边缘计算软件AWS Greengrass,将计算、信息传输、数据缓存带到边缘设备。华为发布了基于边缘计算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将边缘计算和云管理引入物联网领域,就近提供智能服务。思科与SAS合作,计划将商用智能分析技术带到边缘设备。开源社群Linux基金会成立EdgeX Foundry项目,计划为边缘计算建立可互相沟通和协作的通用标准。SAP推出了边缘计算解决方案,把云端的机器学习和预测分析服务,带到边缘设备。未来,随着主要厂商若干边缘计算解决方案的推出,将推动边缘计算加快走向落地应用,并给云计算的角色带来变化。边缘计算让云计算去中心化,将云向更靠近用户的方向延伸,便于满足低延时、高带宽等新兴应用需求,云端则更多提供对延时等要求不高的应用和边缘设备没有能力处理的计算服务,扮演着集中协调管理的角色,负责支撑各边缘设备的正常运转。伴随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对实效和带宽要求高的新兴应用的发展,云计算和边缘计算这种互相配合、各负其责的服务趋势将开始显现。

  (三)云计算正助推量子计算走向商业化应用。近两年,量子计算成为科技领域创新热点,诸多企业和研究机构正加大力度推动科研攻关。2017年,主要云计算厂商加大量子计算布局力度,并探索通过云服务方式提供量子计算服务。一方面,量子计算大大提升了云服务计算能力,有利于满足未来大规模并行计算需求。另一方面,量子计算以云服务方式对外提供,也有利于量子计算的推广应用,与行业结合解决用户实际问题,促进量子计算产业化。未来,随着量子计算快速发展和行业需求增加,量子计算云服务的落地应用将逐渐展开。

  云计算应用推进

  (一)一些地方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企业上云”。2017年,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创新做法,出台“企业上云”专门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快推动企业使用云服务。各地“企业上云”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全国“企业上云”工作提供了借鉴和经验。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研究制定推动“企业上云”的政策措施,从政策引导和操作指导方面加快推动企业上云。随着相关文件的出台,企业上云将在全国范围展开,各地将制定出台促进“企业上云”的政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推动云服务商和企业有序对接,建立和完善配套支撑服务体系,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快推进“企业上云”进程。

  (二)多云管理工具助推多云模式更加普及。2017年,云服务商顺应多云趋势,开始推出多云管理工具。微软发布了多云管理服务CloudServices Map,可将其Azure云服务与其他云服务进行对比,帮助企业更轻松地管理多云环境,快速部署同时使用Azure与其他云服务的多云解决方案,并可便捷实现其他云服务向Azure的迁移。VMware在其VMworld大会推出的7个云服务也侧重了多云管理服务,通过跨云控制帮助企业更好实现多云管理的便捷性和灵活性。这些管理工具的推出,能够帮助用户更便捷部署多个厂商的云服务,并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多云模式通过灵活搭配多个云厂商的产品,形成契合企业需求的最佳云服务组合,达到更低的总成本,缓解由于单一供应商设备宕机带来的风险,并能减少被单一厂商“绑定”的风险,这些优势让多云模式日益受到用户青睐。在市场需求下,预计有更多多云管理工具推出,帮助解决异构环境中部署或迁移应用、跨云跨网络运行应用、多云运行状态监控、多云计费等长期困扰用户的问题,促进多云模式成为企业采用云服务的常态,据IDC调查数据,超过85%的企业将在2018年年底前实施多云策略。

  (三)公有云巨头加码加速混合云落地实施。2017年,混合云进入了以大型公有云厂商为主导的圈地阶段,公有云巨头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大力拓展混合云市场。混合云兼具开放性与安全性的优势,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根据IDC调查数据,目前大约有80%的大型企业使用混合云,预计2018年这一比例将达到85%。公有云巨头混合云解决方案的日益完善,将为其现有用户和潜在用户便捷地部署混合云创造更好条件,吸引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加快部署混合云,推动混合云市场快速发展。

  云计算发展政策环境

  云计算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云计算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云计算认知普及程度仍有待提高。据统计,2016年,美国已有54%的企业使用云计算,新出现的互联网公司90%以上使用了云计算服务。而根据CNNIC调研数据,截至2016年年底,调研企业中云计算的采用比例为21.4%,虽然比2015年提高50%,但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一方面,由于实际应用案例接触较少,部分企业对云计算的特征和先进性,以及其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创新转型方面的作用了解不够,尚未形成运用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生产运营和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主动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对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所知不多,不少企业对云计算的可靠性、安全性仍存在顾虑,以为云计算无法充分满足企业信息化应用需要,或担心因云服务质量不佳影响业务运营或导致数据丢失泄露。此外,一些企业负责人仍存在传统IT思维,认为自行投资建设信息系统可一次性投入后多年使用,而采用云服务方式需持续不断地定期投入,对云服务能否节省IT成本存在怀疑。这些因素使得云计算在我国的普及应用仍然任重道远。

  2.用户在采用云服务时面临诸多操作难题。多数企业及其信息化部门缺少专业云计算人才,难以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向云的迁移。一是许多企业不知如何判断自身是否适合使用云服务或哪些业务系统适合以云方式部署,无法科学规划采用云服务的路径、确定效果目标,没有能力完成云迁移过程的方案设计、测试、部署等系列动作。二是企业向云迁移的操作过程是否正确规范缺少客观的监督评估,使用云服务的成效也缺乏第三方评估。这些都会影响企业采用云服务的积极性和效果,相对应的支撑配套服务亟待跟进完善。

  3.云服务能力不能完全满足企业上云需求。我国云计算企业整体实力和服务水平,相较于企业需求仍有一定距离。一是我国云平台企业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企业在服务易用性、数据迁移能力、资源调配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服务质量难以保障。二是我国软件即服务(SaaS)领域呈现“庞杂”发展态势,厂商普遍规模偏小,系统化服务能力弱,定制化能力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同云服务的数据接口不一,使服务间难以互联互通,降低了服务的易用性,也带来数据迁移难题。三是从一些实施“企业上云”行动地方的实际情况看,“企业上云”工作开展后,大量企业短时间内集中上云,会使不少云服务商在对接需求、制定方案、实施推进等环节的服务能力“捉襟见肘”,不能有针对性地满足企业需求,上云成效也会打折扣。因此,若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企业上云”,必须要强化云服务供给能力。

  4.云服务产品和定价繁杂给用户带来困惑。一方面,多数企业缺乏对云服务商的了解,特别是对提供行业云服务的企业了解不多,各厂商产品纷繁多样,令用户难以选择合适的服务商及适合自身、满足需要的云服务。另一方面,公有云定价方式复杂,有按次计费、按量计费、预定容量计费、按秒计费等多种付费模式,各服务商基本相同的服务却有较大价格差异,仅AWS就有7万多个价位来对不同的云服务进行收费,让用户眼花缭乱。尤其在多云、混合云情况下,用户更加难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确定较高性价比的采购方案。由此带来的云计算浪费引起重视,据RightScale的调查,2017年,企业再次关注如何优化云成本。如美国一家软件公司利用云监控和动态调整资源等手段,将原本250万美元采购费用中节省出30万美元。据企业云管理公司RightScale预测,2018年企业将会在云计算的支出上浪费接近100亿美元。此外,2017年多次超低价中标政务云事件,甚至引起业界对云计算市场不正当竞争的担忧。

  5.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存在一定过热现象。近些年来,多地将政务云计算中心作为推动政务应用和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抓手,加紧推进建设。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热度高涨的同时,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开始凸显。一是建设规模与应用需求不相适应。由于前期缺乏实际、深入和详实的调研工作,导致在多方面形成不良后果。如,有些地方建成的政务云计算中心购置了大量服务器,展示效果很好,但由于缺乏实际应用,服务器大量空转,投资浪费相当严重。二是重建设轻运维,建设成效难以发挥。如有些地方采用了购买服务模式,但是缺乏对政务云服务提供者的绩效评价和考核监督机制,导致云平台上提供的服务质量不高。三是企业介入过多,规划设计不尽科学。不少地方将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与招商引资工作结合起来,使企业提前介入甚至主导政务大数据中心的规划设计,但由于企业有着自身的利益诉求,易导致企业为推销自身软硬件产品进行超越需求的规划设计。

  关于云计算发展的建议

  1.加强宣传引导提高企业采用云服务意识。一是整合政府部门、云服务商、专业机构、研究机构等多方力量,通过研讨会、培训班、现场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开展宣贯活动,提高企业对采用云服务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的认识。二是组织评选企业上云优秀案例,遴选面向不同种类企业的典型标杆应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大企业上云。三是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宣传云服务的知识、典型案例和做法经验等,营造云计算发展的良好氛围。

  2.加快提升云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一是面向重点行业领域云服务发展需求,加大资金、信贷、人才等方面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有一定技术实力和业务规模、创新能力突出、市场前景好、影响力强的云计算平台和云计算企业。二是鼓励云计算企业加强产业链协作,加强云计算解决方案和应用产品研发,持续丰富云计算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能力。特别是鼓励骨干云计算企业与各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发挥行业知识和云计算技术融合优势,联合构建行业云平台,汇集行业优势资源和服务,为行业用户提供切合需求的云服务。三是培育发展一批云计算支撑配套服务的高技术服务企业,为企业提供咨询、设计、实施、测试、运维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撑服务,保障企业顺利部署云服务。

  3.大力发展云服务相关支撑配套服务。一是建立健全云服务相关的评估测试指标体系和工作流程,培育发展面向云服务全过程的第三方测试评估服务,包括对企业是否适合采用云服务、哪些系统适合以云方式部署的评估,向云迁移过程中开发测试、服务部署的实施监理,向云迁移后成本节约、效益提升的成效评估,以及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测评等,督促云服务商提升服务水平。二是发挥产业联盟、研究机构的专业优势,面向制造业等重点行业领域,分类制定云服务指南,建立资质规范、技术规范、功能规范、服务规范为一体的规范体系,指导并督促云服务商提高供给能力,并为企业选择云服务提供参考。

  4.加强引导促进云计算市场规范发展。一是鼓励第三方机构根据相关指南、规范、标准对云服务商服务能力进行评估,遴选发布优秀云服务推荐目录,为企业选择云服务提供参考。二是依托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针对政务云等重点领域,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制定虚拟机、存储、数据库、网络、应用等各类云服务采购的定价参考标准,为用户提供价格指导,引导云计算厂商简化收费模式。三是鼓励用户加强云服务采购的价格管理意识,通过使用云监控和价格管理工具,在对云服务效能和价格分析基础上,调整优化云服务采购方案。四是发挥政府监管作用,积极做好云服务超低价中标事件的分析研判,监督中标服务商严格履约、保证服务质量,对于恶意扰乱市场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

  5.建立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审批考核机制。一是编制政务云计算中心投资建设指南,为各地建设政务云提供建设规模测算、造价评估、体系架构、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参考与经验借鉴。二是建立政务云计算中心项目立项审查工作机制,由国务院政府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加强项目管理,严格审查项目建设需求和规模,杜绝同类项目的重复投资建设,确保基础设施类和基础资源类项目统建共享。三是建立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评估机制,加强对项目建设需求、可行性研究、投资规模、实施方案、服务能力、运维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的全方位评估。四是建立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项目责任机制,明确项目建设、承建、运营和运维等各方责任,强化项目责任人的首要责任和终身责任机制。

  赛迪智库 互联网研究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