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坟,望故乡

  既然归家无望,他乡便是故乡

  靖康国难,北宋灭亡。吕好问,南宋大儒吕祖谦的曾祖父,举家合族,随同宋室南渡。

  吕好问家族,号称“东莱吕氏”,是宋代显赫的高门大族。吕祖谦六世祖吕夷简、五世祖吕公著是仁宗、哲宗时的宰相,吕好问在钦宗时也官至宰执。在北宋亡国前,吕氏家族居住在汴京开封,已有五六代人。如今,他们流亡南方,逃离家乡,也抛离了自家的祖坟。

  东莱吕氏的祖坟,在河南郑州新郑县神崧里,到吕好问这一辈,已是七八代人聚葬的大型家族墓地。各墓的位次,按照中原的风水观念和儒家伦理“长幼尊卑”的原则规划,一个萝卜一个坑,连吕好问、吕祖谦祖父吕弸中的“寿坟”,均已安排妥当,若非金人南侵,都该埋入祖坟。

  这种多代人聚葬、秩序井然的家族墓地是中原士大夫家族的传统,同等显赫的北宋韩琦、富弼家族墓地,前些年经过考古被发掘出来。

  金人入侵,改变了一切。绍兴元年(1131),吕好问在流亡途中死于广西桂林,就地安葬于南国边陲。按他的遗愿,待天下安定,他总要迁回中原祖坟。随葬的墓志,后半截故意留白,留待日后叶落归根,补述信息之用。

  绍兴五年后,宋金战局稍定,吕家离开桂林,陆续内迁。吕好问长子吕本中,寓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次子吕弸中,寓居浙江金华;三子吕用中,寓居绍兴;四子吕忱中,住在衢州一带。四大房派,各自飘零。

  绍兴十五年,吕本中死于上饶,归家无计,也就近安厝;吕弸中有两个儿子,长子吕大器,即吕祖谦父亲;次子吕大伦,时任婺州武义县丞。次年,吕弸中死于武义县丞官舍,遂安葬于武义城东的明招山。吕弸中是最早入葬明招山的家族成员,从出土墓志看,也是临时安厝。在他的遗嘱中,想必也期待着重返祖坟。至于为何选中明招山,原因不详,大概因为距离县城不远,那里山清水秀,又有一座著名的寺院——明招寺,当然,吕家有能力买下整片山地,何况,明招山位于金华、绍兴等地相对中心的位置。

  又过去七八年,到了绍兴二十四年,人们意识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只是个缥缈的理想。于是,在吕用中主持下,将吕好问的棺柩自桂林迁来,成为明招山家族墓地中辈分最高的成员。既然归家无望,他乡便是故乡。此刻,他们着手将明招山建设为永久性的家族墓地。

  这是奇迹。在文化传统、自然环境与中原完全不同的江南,分散各地的家族成员,遵照河南祖坟的做法,在南方打造新墓地。从吕好问始;吕弸中“中”字辈成员;吕大器“大”字辈;吕祖谦、吕祖俭“祖”字辈;吕乔年、吕延年“年”字辈成员,四大房派,凡五代人,包括少量“之”字辈第六代成员,死后悉数聚葬明招山。作为凝聚家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新祖坟延续了160多年之久。

  凡是明招山出土的第一代、二代、三代移民的成员墓志,在志文末尾,多会追述“新郑神崧里”的墓地。他们聚集于明招山下,但始终未忘河南的祖坟,那是回不去的故乡。

  直到蒙元南侵,南宋亡国,东莱吕氏家族再度分崩离析,明招山墓地逐渐衰亡。吕祖谦儿子吕延年,从金华迁居浙江缙云,死后归葬明招山。但自吕延年之子吕似之始,则安葬于迁居地,明招山墓地终于废弃。

  明清时期,东莱吕氏后裔未有特别显赫的人物。但无论他们迁居缙云,还是东阳、诸暨,每年都会来明招山上坟,并定期维修。清末维修吕好问、吕祖谦墓,即由东阳族人赞助,重建碑刻尚存。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陵谷变迁,明招山吕氏家族墓地,遗迹夷平,坟墓位次混淆。1992年重建吕祖谦墓,新建的墓所,竟然距离真实的吕祖谦墓误差约有百米之遥。

  每年的清明节,缙云吕氏后裔依然墓祭不辍。2014年,我在明招山调查吕氏家族墓地,看见他们成群结队,带来祭品,燃起香烛,对着青山磕头、祭拜。这一片苍莽的山野,没人知道哪里埋着吕好问,哪里又是吕祖谦。

  郑嘉励:专职田野考古,业余从事杂文写作,既为个人抒情遣怀,也为考古工作者与大众之间的情感、趣味和思想的连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