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 窥之造物者的背影

  1929年,草间弥生生于日本巨贾人家,当时日本正处于资本累计充足、国力开始腾飞的年代,膨胀得不行。当时暖气房还很稀有,但她家有6间。原本该是一个衣食无忧的童年,她理应赢在起跑线上,但草间弥生的童年,就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噩梦。

  一开始大家以为她只是性格孤僻不爱讲话,直到10岁那年,突然发现了一种伴随她一生的疾病:被诊断为神经性视觉障碍,并患有精神分裂症。刚刚满10岁的幼年精神病患者草间对自己的体验感到无比绝望,身处极度压抑的环境,她对自己和周围的环境产生了无法消解的情绪。

  在数次自杀失败后,草间第一次决定直面外界给她的压力,她选择用绘画来让这个世界接受自己。

  “我开始在周围寻找是不是有同样的花纹,从天花板、窗户、墙壁到屋子里的各个角落,最后是我的身体、宇宙。刹那间,我领会到这不是只有我的想像,而且是现实中的状况,我被吓到了。”她出现幻觉之后,眼里的世界像密集恐惧症一般布满了圆形花纹。

  然而那时的主流艺术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并不为草间弥生的作品买单。一个孤僻内向还有精神疾病的女孩,再加上战后日本人的特殊身份,她连饭都吃不起。她初到纽约,穷困潦倒,画了《无限的网》,卖不出去。有阵子她半夜经常饿醒或者冻醒,然后画画到天亮。

  1957年为了表示自己的愤怒,毁了上千件作品远赴美国。20世纪60年代波尔卡波点女王诞生。20世纪80年代重返日本,精神疗养院创作。

  ——1966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并没有收到邀请的草间弥生,在展馆外布置自己的银球展品,以2美元一个销售,借以批判当局反对艺术家贩卖自己的作品。

  专业人士可以讲出很多个理论来论证草间弥生的厉害,比如她继承了抽象表现主义脉络,比如遵循西方绘画理论中的定点透视规则,比如在她精密又不易察觉的排列之下,普普通通的圆点就可以产生一种绝妙的空间感。

  圆点是草间弥生的偏执,一个精神病人的纯粹,脱离现实,固执地以自我的方式看待世界。又像孩子一样,经常打破常规,不受传统束缚,创作出变形的却又自成一派的世界。据统计,在日本,年轻人穿着的服饰中,带有圆点图案的服饰约占30%左右。草间弥生10岁左右就开始运用非对称的袖半身红半身白的毛衣装饰自己。直到今天,她的服装也全部都是由自己设计的。

  作为一个凡人,她也时常会感到孤独,但她相信,艺术上的创造性思维最终是从孤独中产生的,是从灵魂的寂静中闪现出来的。所以她一路孤独地作画,孤独地面对艺术。

  2015年6月底,英国《泰晤士报》公布20世纪最伟大的200名艺术家的调查结果——毕加索、塞尚名列第一、第二;日本有4位艺术家上榜,分别为村上隆、草间弥生、杉木博司和野口勇。相比村上隆等日本艺术家,80岁的“怪婆婆”草间弥生比他们提前了三四十年。

  每天早晨,新宿精神疗养院,在助手的搀扶下,80岁的草间弥生缓缓外出。1973年从纽约回到东京,这样的生活,她过了30多年。白天,她到附近的工作室“上班”,晚上又回到疗养院。她极少外出,也很少会见客人,不逛百货商店,不会使用电脑和手机,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接受采访,也是在助手的协助下完成的。从工作室回来之后,她仍然可以在这里工作。写小说,写诗,画设计图或一些小画。即便是精神状况很好的时候,草间弥生还是经常会忘记自己说过什么,或者会重复已经说过的话,对方已经完全习惯了这种的方式,以至于通话时间有点长。

  无论如何,她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坚持,在有限的时间里继续编织无限的网。她像是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或背影,而她从此寄居于这面墙上,在两个世界间来回顾盼。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