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阿李

  • 来源:海峡旅游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8-28 10:21

你儿时有哪些关于时令生活的回忆?

其实我对于时令的记忆和认知,都是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养成的生活习惯,比方说什么季节该吃什么。我爸是一个种丝瓜的高手,家里的阳台上种满了丝瓜、葫芦瓜。他常说清明前后开始种瓜点豆,而丝瓜育苗在元宵过后就可以开始准备。

因此我们家一到夏天就会有吃不完的丝瓜,多的还会送给亲戚朋友。丝瓜的做法也很多,清炒或是炒蛋都很好吃,我一直觉得丝瓜是非常随和的食物。

你印象中的春天是什么样?据你了解,从古到今有哪些迎春仪式或活动吗?

春天的活动中比较传统的应该就是清明踏青吧。大家都会在这个时候扫墓,祭拜先人。古诗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很悲伤的时节。不过在我们家的清明更像是一次上山踏青的家族聚会。爷爷的陵墓在深山,所以每年我们全家人都会带上好吃的去祭扫。大家一边除草,一边玩笑、聊天。姑姑们说着一些爷爷从前的趣事,告诉我们其实爷爷也是一个很风趣的人。大家聚在一起,氛围并不是伤感的。我觉得,这是清明节真正的含义所在吧。它原本就发生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踏青应该是希望人们能感受到一个崭新的开始,而不要把死亡理解成终结。

在云南,少数民族也有祭拜社神的风俗,对土地的崇拜并不止存在于汉人社会。在村寨的当中,他们用石头垒起来的地方会种上一棵树,大树就是他们的社神。每年四月份他们要祭社神,春天的时候还要“赶谷魂”,有一个把谷魂奶奶赶到田里去的仪式,这样水稻种下去就能丰收。人类在最初对于自然的一些感知其实是共通的,不同文化间可能会有一些微差,但是内核其实是一致的。

你所经历过的这些,是否也是你在设计三五锄的时令课时的灵感来源?

其实我在设计时令课时,常常会想起我的女儿,因为她总是会问我很多问题,这就让我反思并有所触动,从而设计出一些相应的课程。去年我们做了春社,其中之所以有土地公的环节,就是因为扫墓时女儿看到旁边的土地公庙时很好奇。福建是一个神明特别多的地方,这么多的神明所折射的是人与自然力量的关系,以及人如何看待自然的一种反应。所以我设计了土地公故事的环节,告诉孩子们他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只有我们把土地照顾好,他才会回馈给我们生活的一切。后来孩子们拜访了土地爷爷,把自己做的清明粿分享给土地公。我在孩子们身上看到的,是比大人更宽广的力量。他们非常无畏,并不惧怕那些未知的事物,比我们更敞开地看待事物和世界。

你在三五锄设计了哪些有意思的时令课程?

每年时令营的内容都不一样。去年春天,我们策划了一个花朝节。传说春天百花齐放,最怕刮风,所以百花仙子就会发善心为百花挡风。古代也有一些春游活动, 《东京梦华录》就记载帮花系丝带的风俗。这个传统的节日已经被人们遗忘了,它没有适应当代的生活节奏和需求,很少人会停下来想想,花也需要我们去呵护,但我们要赋予它一种符合当下生活的观念。2016 年“莫兰蒂”台风把三五锄院子里所有植物都破坏了,我们就带着孩子们给花草系上丝带,希望传递一种正向、积极的观念。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