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块链发展现状、问题、趋势与对策建议

  •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 关键字:区块链,行业应用
  • 发布时间:2019-01-17 22:28

  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体现了它对社会组织形态和协作方式的变革。为把握区块链技术和产业为社会经济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本期主题文章介绍了我国区块链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块链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区块链发展总体现状

  (一)政策环境显著优化。一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区块链研究。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将区块链技术列为需超前布局的战略性前沿技术,应加强基础研发和前沿布局。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意见重点提到,相关企业研究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建立基于供应链的信用评价机制。

  二是地方政府从实施层面出台配套政策支持区块链落地。2017年至今,包括贵阳、重庆、广州、深圳等在内多座城市均出台了针对区块链产业的支持政策。例如,2017年11月,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快区块链产业培育及创新应用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努力将重庆市建成国内重要的区块链产业高地和创新应用基地。此外,青岛市崂山区近年来对于区块链等金融科技项目支持力度空前,在办公用地免费提供、税收优惠、人才补贴、应用对接等多方面鼓励区块链相关企业落户崂山。

  三是相关监管措施及时出台规范和遏制区块链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现象。2017年9月初,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公告》指出,近期国内通过发行代币形式包括首次代币发行(ICO)进行融资的活动大量涌现,投机炒作盛行,涉嫌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2018年3月,央行召开全国货币金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表示,央行2018年将开展对各类虚拟货币的整顿清理,同时,扎实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研发,深入推动钞票处理中心业务和发行库转型等工作。(二)标准研制逐步开展。区块链标准化能打通应用通道,防范应用风险,提升应用效果,对于解决区块链发展问题、推进区块链应用起到重要作用。在密码算法和签名标准方面,我国研究基础较好,据赛迪区块链研究院统计,截至2018年6月底,我国已出台包括SM2椭圆密码算法、SM3杂凑算法、SM9标识密码算法在内的19项密码算法和数字签名方案、PKI组件最小互操作规范、电子签名格式规范等20项签名方案。在底层框架技术标准研制方面,相关工作已经有序展开,目前在区块链基础标准、可信和互操作标准、过程和方法标准等方面有一些初步成果,如2017年5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区块链标准《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参考架构》,对区块链的概念、主要参与者、核心功能组件等进行了详细规定。据赛迪区块链研究院统计,截至2018年6月,有20多项底层平台测评标准处于在研状态。

  (三)技术能力快速提升。区块链技术研究机构不断增多,技术产品不断取得新进展。

  1.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研究团队不断增多。2017年8月,在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起设立赛迪(青岛)区块链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院致力于开展区块链联盟筹建、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宣传推广、资源对接、公共服务(在线教育、检测认证、方案推广、数据分析)等工作。2018年4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与纸贵科技联手成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区块链金融研究中心”,旨在探索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2018年6月,上海成立区块链技术研究中心,专注于研究区块链的核心技术和创新应用,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生产制造、交通物流、金融交易、社会治理、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应用。

  2.国内研究团队在区块链技术方面取得重要成果。2017年3月,天德科技完成了基于大数据的区块链基础平台“高新一号”,实现将大数据平台集成于区块链系统。2017年4月,Onchain发布智能合约2.0、跨链互操作协议、抗量子密码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块链前沿技术。2017年5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对北京太一云科技有限公司的区块链超导交易网络进行了测试,验证了超导网络产品的完整性、扩展性与高频交易性能等能力。2017年5月,上海分布科技公司的分布式账本平台体系DNA通过中国电子标准研究院测试。2017年10月,太一云推出中国版权链智慧保险箱4.0产品,服务国家级区块链版权应用。

  3.专利申请走在世界前列。权威媒体IPRdaily联合incoPat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在区块链专利申请数量上领先全球。全球专利申请数量前100名企业中,中国入榜的企业占比49%,远超过其他国家。(四)产业实力不断增强。赛迪区块链研究院调研相关厂商和业内专家,同时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中专业从事区块链底层技术、应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商标企业(除去加密数字货币相关企业、大型企业在各地注册的分、子公司,以及注册后尚未有投入产出的公司等)进行查询统计,截至2018年6月底,我国提供区块链专业技术支持、产品、解决方案等服务的区块链企业共513家,分布在各行各业。2017以来,我国区块链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大型IT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区块链,初创企业进入井喷模式,投融资频次及额度剧增。根据赛迪区块链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我国区块链核心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元,产业规模增长潜力巨大。

  (五)行业应用持续推进。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在区块链企业、互联网企业、行业企业、行业机构等多方的共同推进下,我国区块链应用推广正持续展开,一批新产品、新平台、新服务不断涌现,以合作共建、平台先行为突出特点的应用模式持续显现。

  但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区块链行业应用仍处在起步阶段,形成的应用产品有待成熟,建设的应用平台还需实际落地。分行业来看,金融领域是我国区块链技术应用最为活跃的领域,在数字货币、跨境支付、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批能够开展实际业务的新产品,市场应用正逐步展开。在电子存证和公益慈善领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经形成了一些成果。在医疗服务、政府管理、交通物流、现代征信等领域,尽管很多企业已经在关注和开展区块链的行业应用,但由于产品研发和平台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成熟的产品和平台相对较少袁行业应用水平相对较低。

  我国区块链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顶层设计。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鼓励区块链布局和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到目前为止,针对区块链发展中存在的技术异构、标准和规范不统一、行业资源配置割裂、投融资扶持政策力度有待加强、监管滞后等问题,我国还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相关的政策文件。此外,产业发展路线图、时间表、发展方向、产业政策支持处于空白状态。国家战略层次的顶层设计和规划的缺失,不利于区块链技术和产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二)第三方评价机制亟待建立。当前,对于区块链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市场重点关切的热点问题,例如技术标准、性能和效率、可扩展性、安全性等,尚未有通用的评价标准和体系,亟需相应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首先,行业层面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例如区块链平台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较差,以及潜在的安全漏洞和风险。其次,评价机构和人才队伍亟待建设。评价机构和相关人才的缺乏使得对于区块链技术第三方评价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不利于提高区块链技术应用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因此,亟需独立、客观、专业的评价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从而保证客观和公正对区块链技术进行评价,促进区块链技术健康发展。再次,适合区块链技术的评估方法和技术亟待形成。

  (三)核心技术亟待突破。性能无法满足高频交易。在区块链技术中,每个人都有一份完整账本,并且有时需要追溯每一笔记录,因此随着时间推进,交易数据超大的时候,就会触及区块链性能瓶颈,产生交易拥堵。虽然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如索引)来缓解该问题,但尚无有效根治办法。此外,由于区块链技术在交易时有一个确认机制,实际交易行为确认有一定时间延迟,如果将目前的区块链产品用于银行大规模交易系统,交易延迟将会累积爆发,造成银行系统瘫痪。

  技术尚不成熟安全隐患较大。区块链技术产生时间尚短,仍面临较多的安全隐患。一是区块链技术本身仍存在安全问题。在算法安全方面,目前区块链的算法只是相对安全,随着数学、密码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会变得越来越脆弱。随着量子计算机等新计算技术的发展,未来非对称加密算法具有被破解的可能性,这也是区块链技术面临的潜在安全威胁。在智能合约方面,智能合约是部署在区块链上且可按照规则自动触发执行的数字化协议,本质上是一段程序,存在出错的可能性,从而会引发严重安全问题。

  密钥管理存在隐患。区块链技术一大特点就是不可逆、不可伪造,但前提是私钥是安全的。私钥是用户生成并保管的,没有第三方参与。私钥一旦丢失,便无法对账户的资产做任何操作。在实际业务中,尤其是面对普通消费者的业务中,有时候需要将私钥和消费者的社会身份进行绑定,并且由区块链系统运营方来代替消费者保管私钥。这种情况下,密钥中心化管理引发的安全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四)社会对区块链的认识有待提高。社会各界对区块链的看法不一,多数人对区块链的认识不足。关于区块链技术应正确认识,一是区块链不等于加密数字货币;二是应合理看待区块链的发展进程。目前来看,任何期待区块链立刻颠覆现有信息互联网格局的愿景是不切实际的。此外,就本质而言,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技术应用层次的创新,区块链技术更多是互联网技术补充,而非颠覆。

  我国区块链发展趋势

  (一)区块链底层架构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当前,市场对于区块链底层架构的标准尚未形成统一共识,区块链底层架构研发以初创企业通过对开源区块链项目进行修改和完善的方式进行,少量初创企业尝试自主研发底层架构。例如,在公链基础架构方面,NEO、本体网络、量子链、公信宝、比原链等公链项目提出了各自基础架构设计理念并予以实现,同时积极推进开源社区建设。在联盟链基础架构方面,微众银行、万向区块链及矩阵元三方共同开发了BCOS区块链平台。在区块链BaaS平台方面,腾讯、京东以及百度等互联网企业纷纷上线Baas平台。例如,2018年3月,京东发布区块链白皮书并全面启动了区块链技术在业务场景中的应用探索与研发实践。可见,当前区块链底层架构百花齐放,市场对于区块链底层架构研发和推广的竞争愈发激烈。

  (二)区块链相关标准将加快推出。我国在区块链相关标准建设方面已有一定基础,我国相关标准化组织、联盟协会、研究机构等已将区块链标准化提上议事日程,开展了组织建设、标准预研等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2017年12月,中国区块链生态联盟发布了《中国区块链生态联盟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2018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筹建全国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8年4月,中国区块链生态联盟宣布成立《区块链平台一般技术要求(暂定名)》和《区块链企业服务能力一般要求(暂定名)》标准起草工作组,推动标准研制工作。2018年4月,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了对《区块链安全技术标准研究》项目立项评审工作。可见,我国区块链相关标准研制工作将快速展开,一系列相关标准将加快推出。

  (三)许可链将成我国区块链应用的主要形式。从行业管理角度来看,区块链技术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与监管存在固有矛盾,缺乏监管成为制约其在金融等核心领域应用的重要障碍。这些领域由于受业务流程的制约和监管的要求,往往需要可控环境中部署区块链技术,许可链或将是主要技术选择。许可链具有身份认证机制和严格的权限分配体系,保证合法或授权个体能够进入区块链网络,从而支撑可信的数字商业活动。许可链的身份认证和授权机制可以有效地从源头上控制非法或不良信用的个体或机构的加入,保障了区块链网络的可信和安全。

  (四)区块链的应用效果将快速显现。金融领域是区块链应用的传统领域,发展较早,相关应用以支付交易和资产管理应用为代表,但由于场景复杂、监管严格等原因,区块链在部分业务场景方面并未有深入的应用,应用模式受限和较为单一。而以医疗、存证、慈善、通信、供应链、域名、征信投票为代表非金融领域,由于场景简单,不涉及过多的政府监管,现阶段已经相继得到突破,相关应用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如电子存证领域的“法链”、医疗领域的佛山禅城区块链在线医疗平台、慈善领域的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和征信领域的甜橙信用征信平台等。

  (五)产业规模将爆发式增长。据赛迪区块链研究院统计,2017全年我国区块链企业融资额约14.74亿元,较2016年增长约124%。2017年,我国区块链初创企业呈井喷式增长,达到251家,较2016年增长约150%。经过2016年和2017年区块链概念普及、技术逐步完善和场景探索,2018年进入区块链应用相对快速落地的阶段,包括金融、供应链、文化娱乐、社会公益、教育就业等多个应用场景的区块链技术应用都将逐步走进人们生产生活,区块链产业规模将迎来快速增长。当然,区块链技术发展仍然处在相对早期阶段,受限于区块链基础设施不完善、相关技术不成熟,区块链产业的发展仍然有较长路要走。

  促进我国区块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推进。一是将区块链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做好区块链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区块链发展的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将区块链产业发展摆在社会经济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有助于紧紧把握新一轮全球去中心化技术革命、组织形态的重构和社会协作方式的变革带来的社会经济重大发展机遇,加快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二是建议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建立区块链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规划。结合我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情况,及时出台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重点支持关键技术攻关、重大示范工程、系统解决方案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三是组织编制区块链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导目录,加强对各地发展区块链产业的引导,优化资源配置,避免盲目发展。

  (二)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一是制定区块链技术和应用标准发展路线图,针对行业细分领域制定标准应用指南,逐步完善区块链技术和应用标准兼容体系,探索建立国有公共链技术标准。二是鼓励第三方组织和联盟开展区块链技术的标准验证,选择条件成熟的行业开展贯标与评估,探索制定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行业管理和安全监督机制,组织开展行业应用的安全风险评估,加强对敏感行业应用的监督与管理。三是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认证体系,依据行业规模和应用能力,探索制定行业认证标准,依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认证服务,规范行业竞争市场。

  (三)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以提高区块链技术持续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强区块链公共基础设施和创新载体建设。一是集聚产学研用等多方资源,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区块链创新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加快推进非对称密码技术、共识算法、分布式计算与存储等核心技术的创新演进,降低区块链技术应用落地难度,促进技术的产业化。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区块链、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联合创新,共同建立区块链技术验证环境,推动区块链技术安全验证工作。三是鼓励第三方研究机构和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建设。加大对区块链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跟踪,定期发布行业发展动态,研判发展趋势。同时,形成专业化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及时对当前区块链技术及应用进行专业、客观、公平的评价。四是支持开源区块链项目发展,引导企业加大对全球区块链共性基础技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支持我国企业或组织主导全球区块链项目创新发展。

  (四)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形成示范效应。国家应积极开展区块链产业试点示范工作,树立典型,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区块链产业发展。一是组织开展面向金融领域的区块链技术应用示范,探索在虚拟货币、跨境支付、票据管理、证券发行等领域形成自主可靠的解决方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二是在农业、能源、物流、制造等领域以产品溯源、登记认证、供应链管理等方向为突破口开展行业专项应用试点示范,提升区块链技术的行业应用水平。三是在民生服务、社会治理领域开展区域性区块链示范工程,培育形成社会服务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手段。四是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区块链技术与既有产品与服务的融合创新,构建成熟的区块链应用产品体系及行业解决方案,带动上下游企业提高对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积极性。

  (五)培育打造产业园区,促进产业发展。国家应积极打造区块链产业园区,在产业基础较好、应用条件成熟地区探索建立区块链综合应用试验区,吸引区块链上下游产业聚集,支持区块链技术产品在相关领域的全面深入应用,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加大国家资金投入力度和持续度,依托双创基地和平台,鼓励市场资本投入,推动区块链相关领域的创新创业,支持小微型区块链创新企业向产业园区聚集。二是引导我国大型软件、信息技术服务和互联网企业在示范产业园区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鼓励其积极发展区块链技术和产品服务业务。三是在产业园区内鼓励相关企业开展同界及跨界合作,形成横向联盟链和纵向联盟链创新发展和应用能力,对外服务形成合力,加强产业园区力量。

  赛迪智库网络空间研究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