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岭天骄:鄂伦春族狩猎工具

  • 来源:轻兵器
  • 关键字:兴安岭,鄂伦春族,狩猎
  • 发布时间:2019-01-18 08:58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他们的祖先过着经常迁徙的游猎生活。莽莽的原始森林,沉寂秀美的草原,清幽的河川峡谷,哺育着勤劳勇敢的鄂伦春儿女。

  鄂伦春族猎人使用的狩猎工具起源于何时?主要有那些狩猎工具?这些猎捕工具的形制是怎样的?请看——

  鄂伦春族狩猎工具之早期记载

  我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的结果表明,鄂伦春族的总人口数量为8659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县。鄂伦春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本民族的文字,现在主要使用汉语汉文。

  鄂伦春族的祖先是室韦人,即森林人。据南北朝时期北齐人魏收所著的《魏书》记载,室韦人“用角弓,其箭尤长”。唐朝魏征等人编修的《隋书》记载,室韦人“射猎为务,食肉衣皮”。五代时期后晋宰相赵莹等人监修的《旧唐书》记载“室韦者,契丹之别类也,……兵器有角弓,梏矢尤善射,时聚戈猎,事毕而散”。由此可见,古代时期的室韦人已经开始使用弓箭狩猎。此外,他们还使用猎刀、扎枪、木棒、套夹以及猎狗、马匹等辅助工具。唐朝时期,室韦人存在有20多个部落,唐设室韦都督府加以管辖。辽朝的室韦部落在今嫩江上游以北及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中、上游地区。辽朝设有室韦国王府、室韦节度使。元朝时期,鄂伦春族人被称为“林中百姓”。明朝时期,鄂伦春族人被称之为“北山野人”。

  词语“鄂伦春”始见于明末清初的文献记载中,其有两种含义:一是驯鹿的人,二是山岭上的人。

  17世纪中叶,分布在西起石勒克河以及外兴安岭山麓,东至黑龙江北岸支流精奇里江一带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总称为“索伦部”。清朝时期,将鄂伦春族士兵编入满洲八旗。鄂伦春族多次参加清政府的定期巡边、抵御外族侵略等活动。

  由于沙俄的多次入侵,鄂伦春族被迫从外兴安岭南迁至大、小兴安岭。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实行灭绝种族的血腥统治,强迫鄂伦春族人吸食鸦片,喝烈性酒,并用他们的人体做细菌试验,使鄂伦春族人大量死亡,到抗战胜利时,鄂伦春族人口数量只剩下1000多人。

  1639年,后金政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上游与反清的索伦部首领博木博果尔率领的索伦人进行了一场战争,战争双方都使用弓箭、大刀、长矛、鱼叉等兵器。

  1651年,沙俄侵略者哈巴罗夫进攻桂古达尔时,反抗的索伦人万箭齐发,用原始兵器反抗用火枪、火炮武装起来的侵略军。哈巴罗夫后来描绘当时的情景时说,索伦人的箭落到“田野里就像长满了庄稼一般”。

  1655年,清朝派明安达礼率军讨伐呼玛尔斯克堡,1685~1686年清军两次进攻沙俄盘踞的雅克萨时,清军已有红衣炮、神威将军炮,但士兵的兵器依然是弓箭、长矛、大刀。这时黑龙江上中游的索伦人在同沙俄侵略者作战过程中,也逐渐接触到火枪。鄂伦春之朱尔铿格等人,在精奇里江一带杀五罗刹(相传罗刹原为古代南亚次大陆土著名称,自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凡遇恶人恶事,皆以罗刹名之,罗刹遂成为恶鬼名),并获其鸟枪。当初索伦人刚使用火枪狩猎时,认为火枪声响大,会吓走野兽,不如弓箭、长矛效果好。

  1665年(康熙四年),沙俄侵略者侵入黑龙江上游北岸的雅克萨城,烧杀抢掠当地居民。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在清军第二次收复雅克萨城的战役中,有565名鄂伦春族士兵参战,对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1732年(雍正十年),清政府抽调鄂伦春族兵259名,连同达斡尔等族兵共3000人编入八旗,在呼伦贝尔的济拉嘛泰河口设城驻防,巡逻边境,保卫边疆。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沙俄侵略者再次入侵中国,将我江东64个屯的各族百姓赶至江边射杀。随后,库玛尔路率领鄂伦春族马队官兵500人痛击了入侵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鄂伦春族人民奋起反抗,鄂伦春族子弟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英勇参战,用自己的献血保卫祖国和本民族的生存。1945年8月日本投降,鄂伦春人民获得解放。直到1950年代,鄂伦春族人民才走出白桦林,走下兴安岭,开始半耕半猎的定居生活。1990年代,兴安岭全面禁猎以后,鄂伦春自治旗政府划出4.2万亩草场给鄂伦春族猎民,扶持猎民发展畜牧业,狩猎活动才逐渐退出鄂伦春族人民的生活。

  鄂伦春族人从儿时起,就开始进行狩猎训练,练就出精绝的射箭本领。鄂伦春男孩在5、6岁时就开始使用弓箭和木枪做狩猎游戏,7、8岁时练习骑马,1l岁以后练习射箭,12、13岁时他们就跟随长辈到猎场进行初步实践,猎取一些中小型的食草动物,积累狩猎经验。到了14、15岁时就开始单独狩猎。

  鄂伦春族长辈在向男孩传授箭法技艺时非常严厉。先令其射箭击中灰鼠,必须击中灰鼠头部。如击不中,或击中后仅仅是伤到灰鼠的皮毛,则用夏楚(夏楚是古代学校两种体罚越礼犯规者的用具,后泛指体罚学童的工具)严惩男孩。如此终岁练习,必至其得心应手、箭无虚发。

  不仅鄂伦春族男子是狩猎的好手,鄂伦春女子也皆勇敢善射。有客人来访时,鄂伦春女子骑上猎马,腰间携带箭囊,猎获兔子后做成佳肴以款待客人。狩猎时,鄂伦春女子载婴儿于筐中,用布条将筐系在脖子上。射猎时则将筐转到后背,筐中的婴儿不至因此而受到惊吓。

  鄂伦春族最主要的狩猎工具——实用弓出“土”

  2002年,我国考古学家在鄂伦春族人的墓地发现了实用弓遗物及其他陪葬品。当时,放置在树桩上由木板钉制的棺木已经跌下,侧翻在地面上,棺木已经部分腐烂,死者的遗骨和随葬品铝壶、酒壶、酒盅散落在棺的周围,弓和锅吊(锅吊是鄂伦春猎人生火做饭时用来吊锅的钩索,通常采用3个钩索钩住位于锅边缘的金属小环,将锅吊起)在棺内。

  这是鄂伦春族人留存至今的一座非常罕见的风葬墓地。鄂伦春族过去的葬俗采用风葬、水葬、火葬和土葬。风葬是将死者遗体装入棺内(有桦树皮棺、柳条编制成的棺、圆木掏空制成的圆木棺,后来也用木垛棺或木板棺),放置在树林里半空中的树桩上,或搭放在树木之间架起的支架上。如果死者是男性就要随葬弓箭、猎刀、马鞍、餐饮用具甚至杀马祭奠死者;如果死者是女性则随葬熟皮工具、针线盒及生活用品等。

  在昔日地广人稀的大兴安岭风葬一个人对卫生没有太大影响,但随着林区人口的增加、村屯的密集,风葬习俗就不够文明了,尸体在夏季时腐烂发臭。因此,清末及民国时期黑河道尹公署和黑龙江政府曾经明令禁止风葬,一律实行土葬。

  考古学家分析后认为,此弓的弓体由落叶松或榆木制成,是鄂伦春族的实用弓。该弓全长1.8m,弓身上有淡淡的红色,弓弦采用鹿皮制成,已经局部残断。弓弦的一端仍挂在弓梢的凹槽内而不是打结后系在弓梢上,这种设计可随时从弓梢上取下或挂上弓弦。由此可见,鄂伦春人平时不用弓时为保持弓的弹性是不上弦的。

  鄂伦春族狩猎工具的形制及使用方法

  鄂伦春人的狩猎工具种类较多,猎取野兽类的工具主要包括手持弓箭、地箭、猎刀、枪架子等。

  手持弓箭

  早期的鄂伦春手持弓箭以普通木材制作弓身,全长约为1.65m,盈握为度,用麻绳或兽筋作弦。箭杆由桦树枝制成,其长度约为50cm;箭头长度约为8cm,宽度约为2cm。

  后来的鄂伦春弓箭有所改进,弓身是用富有弹性的落叶松或榆木制作,弓弦是用犴皮条或用鹿、犴的筋线搓成。箭杆是用比较轻的桦木制作,箭头以木制为主,或骨制或石制或铁制,箭尾安装上鸟、鸡的羽翎作为箭翼。

  地箭

  地箭是一种架设在地面上的弓箭。鄂伦春猎人一般使用地箭猎取猞狸、水獭、狐狸、兔子、狼等动物。地箭的弓长度约为1.7m,箭长约1m。布置地箭时,用横木开弓,箭杆尾部置于绷紧的弓弦上,在横木上设有插销,将拴销的绳子拉在动物经常走动的地方。绳子被动物触动后,其拉动插销,箭即脱弦而出,击中经过的动物。

  猎刀

  猎刀是鄂伦春人必备的狩猎工具之一,他们常常随身佩带,刀不离身,不仅用于割兽皮、开膛,还可以作为自卫的兵器。有把好猎刀是鄂伦春人的骄傲。鄂伦春人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对猎刀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平时精心保护,插入刀鞘。

  进山出猎时,凶险异常、安危莫测,有经验的猎手常常同时佩带3把猎刀,两腿、前胸各插一把。一旦遇到危险来不及用弓箭、枪支射击时,就用猎刀与猛兽搏斗。

  猎刀还有很多用途,如剥兽皮、砍骨头、剔肉;露营荒野时,凿穿坚硬冰雪挖出泉水,供饮水喝;砍树削枝,剥桦树皮,割野草,架设“斜仁柱”(也称为撮罗子,是鄂伦春族猎人用于居住的一种外形呈圆锥状的房子。房子用木杆搭成屋架,外面还要覆盖材料才能遮风挡雨。按照季节的不同,分别用桦树皮、草帘子以及犴、狍等兽皮做成自上而下一层压一层的围子,并且围子绑在木杆构成的屋架上,门帘则夏季用草或树条编成,冬季用狍皮做成)、支蚊帐,加工出所需的物品,样样都离不开猎刀。坐在篝火旁吃“手把肉”(因为吃肉时一手把着肉,一手拿着刀,进行割、挖、剔、片,把骨头上的肉吃得干干净净,所以得名“手把肉”)时,也用猎刀进行削割,挑起一块肥美的狍子肉送到嘴里,别有风味。

  鄂伦春族人很注重礼仪,尊老爱幼是传统。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必须让老者坐在正位,饮酒要由老人开杯,吃饭时要等老人举刀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开始吃饭。鄂伦春族人好客,宾友光临,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临别之际,还要馈赠自家的土特产。鄂伦春族人待客纯朴、诚恳,猎人驮肉归来,不管相识与否,只要客人说想要一点肉,主人立即把猎刀交给客人,从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动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鄂伦春人的猎刀有两种来源,一是自己制作,一是用猎品与其他民族换取。换取的普通刀具只要材质好,便根据个人喜好重新加工成形,制作出骨质刀柄或桦木刀柄和刀鞘。

  鄂伦春猎刀的刀身形制多样,但多数是笔直的,刀身较厚,逐步向刀刃处过渡,刀刃处较薄。在刀身正反面通常设有血槽,但血槽不加工到刀尖处。刀身也有不设血槽的形制。全刀长约为30cm,宽为4~5cm。

  刀柄呈扁圆形,约占全刀长度的三分之一。桦木不仅硬度高而且有美丽的花纹,刀柄、刀鞘通常由同一根桦树木料制成,当刀插入刀鞘后,刀柄、刀鞘的桦树木纹衔接起来,业内称之为羽毛纹。其沿着一条中心线辐射开来而纹理又条条不同,似鸟羽,像火焰,纤细多姿。

  刀鞘是用两片木板挖出凹槽后合在一起,用胶粘牢或用铆钉铆合后,在刀鞘外面用细绳或铜条、铝条箍紧,通常设有2~3个箍。早期的刀柄两端有镶嵌兽骨作装饰的,现在因已全面禁猎,改用铜皮等材料进行装饰。

  有些鄂伦春猎刀刀鞘鞘口处设有2个小孔,用于插入1双骨制筷子。有些刀鞘最上端的铜箍一侧设有1个小铜环,可系上皮条或携行绳。

  更精美的鄂伦春刀鞘是采用水冬瓜树根精雕细琢而成的,木质中透出龙飞凤舞般的奇妙花纹,是一件出色的工艺品。

  骨筷子用犴或鹿腿骨制成。先将犴或鹿的小腿骨两头截齐,用刀轻轻敲打骨头,骨头自然裂开1条缝,然后翻过来轻轻敲打骨头的另一面,这样骨头两侧就会直直地裂开缝,成为两个小骨条。再用刀具将小骨条轻轻地刮削成筷子状,最后用刮削工具反复刮削,精美的骨筷子就做成了。

  精美的猎刀和精致的骨筷子成为一体,十分漂亮。

  如今,鄂伦春的老猎人已经逝去,但那一把把精美的老猎刀,还闪着北方雪原锋利的寒光,默默地讲述着“风驰一矢山腰去,猎马长衫带血归”以及“蓝天当被,大地当床,世世代代游猎在深山”的传奇故事。

  枪架子

  枪架子是鄂伦春人用于狩猎的特制工具,鄂伦春人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养成了使用枪架子的习惯。

  枪架子由木材制成,其外形并无奇特之处。枪架子底部为一根较长的木杆,木杆前、后部各设有2个圆柱形木块,枪放置在圆柱形木块之间。枪架子的用途有二:一是打猎时将枪固定其上,这样瞄得稳、打得准;二是可以在枪架子的长木杆前端装上矛枪头,用来刺杀被打伤的野兽。

  过去,鄂伦春猎人曾经使用过俄制“别拉弹克”枪,这种枪射程近,杀伤力差,如果第一枪不能命中,就会使千辛万苦找到的猎物逃走。即使用现代步枪狩猎,高山密林中长途跋涉,使人气喘不止,一旦发现猎物,很难稳住枪口。因此,鄂伦春猎人在狩猎活动中,非常重视枪架子的使用,在枪架子上使用枪的射击技巧也非常精熟。鄂伦春猎人右手持枪,左手可以同时支好枪架子,出手枪响、枪响见物,“神枪手”的美名绝不是虚传。

  寰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