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沿河 跨界科考纪行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贵州,科考
  • 发布时间:2019-02-22 10:08

  2018年10月25~31日,以“探秘画廊乌江,情满山歌沿河”为主题的第四届“美丽中国·跨界科考”大型生态公益系列活动在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展开。来自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多年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科研人员,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科普工作者、摄影师,以及旅游和美食达人等近200人齐聚沿河,组成一只跨界融合的科考队伍。

  5天的时间里,科考队员们兵分几路,以自然科学考察、民俗文化体验、趣味旅游、探险等为主题,跋山涉水,深入人迹罕至的幽谷、密林和洞穴,走进土家村寨,领略风土人情,考察山珍特产,把脚印和汗水留在沿河县的崇山密林、江畔、田间。

  道阻且长盼发展

  沿河在哪里?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此前从未听过这个地方,即使自诩走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旅游达人,很可能也从未到过这里。沿河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北部,武陵山脉和大娄山脉交错地带,乌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县。重要的区域地理位置和水运条件让沿河享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这里空气清甜、景色秀美,但是交通不便,因此以往少为人知。

  “地无三里平”,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贵州山多谷深地貌特点的形象描述。乘飞机到过贵州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从空中俯瞰,满眼都是连绵不绝的群山。要知道,贵阳龙洞堡机场就是削平了十几个山头才得以建成如今规模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千百年来,总有先民不惜历尽艰险,举家躲进贵州大山深处,就是为了凭借绝壁天险的庇护远离战乱祸端。他们并不是蛰居深山消极避世,而是凭借勤劳、勇敢和智慧,顽强生活,传承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在贵州大山深处生活。科考途中,山路回转,我们经常看到陡峻的山路边、山崖上,挺立着独具特色的房屋和土家山寨。他们以高山密林为家,以云雾泉水为邻,以飞禽走兽为伴,充满诗情画意的“神仙”生活羡煞多少困居于钢筋混凝土丛林的都市人。然而,如今看来,重重大山已成为阻碍山民融入现代社会、享有高品质生活的巨大屏障。

  除了崇山峻岭的阻隔,沿河还处于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带,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的情况依然存在,再加上地形原因导致的可耕地少,以及农作物栽种不便、产量不高等原因,长期以来沿河县经济发展缓慢,成为国家级贫困县。

  近年来,贵州省公路建设成就显著,高速公路网不断加密。截至2017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5833千米,这一指标在全国位列第9。不仅如此,贵州省在2017年底实现了“村村通沥青路,村村通客运”,方便了物流和人员出行。

  即便如此,外地人来沿河仍然不是一件轻松事。贵州公路虽多,但受山高谷深地形制约,各市县之间的公路通常弯弯绕绕,实际路程要比直线距离长得多,甚至加倍。外地游客如果乘车来沿河,旅途的漫长和辛苦自不待言。

  应该说,相对闭塞和接近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在阻碍当地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赋予这里独特而宝贵的自然资源和后发优势。

  “百里画廊”山水秀

  说到沿河县,就不能不提乌江。

  乌江是长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也是贵州省第一大河,古时称为黔江,干流全长1000多千米,流域面积约8.8万平方千米。乌江自贵州省西部乌蒙山脉东麓的威宁发源,先自西向东,再折向东北,贯穿贵州省中部,流经沿河县后向北进入重庆市酉阳,在涪陵区汇入长江。乌江流域喀斯特地貌十分丰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沿途高差大,江水切割作用强,因此乌江沿岸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很多江段狭长险峻,流急、滩多、谷深,素有“天险”之称。

  乌江在沿河县内有长达132千米的河段,若论景观当以89千米长的峡谷段处最美,从南到北分为夹石峡、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和王坨峡,山高谷深,奇峰耸峙,景观变化万千。其中又以黎芝峡最为秀丽壮观,景点也最多,三星洞、剑劈岩、天鱼池、佛指山、上天石、仙女望夫、香炉石、一匣书、飞龙过江……单是景点的名字就让人浮想联翩,心生向往。

  10月26日下午,我们乘船顺流而下,凭栏临江,但见碧水荡漾,两岸对开,“百里画廊”美景一一展现。时而山岩突兀如古籍堆叠,仿佛万卷经典深藏着地壳变迁的奥秘;时而孤峰陡立,宛如佳人翘首,遥望盼归;时而江风徐来,满目苍翠,绿竹摇曳,红叶斑驳,一两只白山羊隐约其间;时而飞瀑流泉,雪白如练,劈开黢黑的绝壁激射而出;时而又见鸳鸯戏水,闲适慵懒,毫不在意我们的游船从几十米开外驶过;时而又见小块梯田沿江铺展,错落有致,静待犁锄……

  夜晚的乌江又是一番景象。夜幕四合,白天时青翠连绵的群山已不可见,映入眼帘的是两岸五彩斑斓如梦如幻的灯光秀。七彩霓虹勾勒出码头和江边建筑的轮廓,不断跳跃变化的彩灯和光带把高高矮矮的楼房变成了巨大的舞台。江水脉脉,水波动荡,灯光秀的倒影也同步变换着色彩和图案。斑斓的色彩在江面上不断地褶皱、破碎、抖动、晕染,成了一幅巨大的,变幻不定的水彩画。

  游船中的我们,成了名符其实的画中游。夜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耳畔是青年男女山歌互答的歌声,你来我往,嘹亮婉转,此起彼伏,或含蓄或深情,让人感觉浓浓的夜色仿佛浸满了蜜。

  “百里画廊”可谓实至名归。但我不禁心生疑惑:久闻乌江“天险”遍布急流险滩,可是我们白天夜晚两次乘船游江,见到的都是风平浪静,水流平缓,哪里有“天险”的样子?

  原来,自2003年以来,乌江上修建了10座梯级电站,一座座大坝在分隔江水的同时,也让原本桀骜不驯的乌江变得温柔了。距离沿河县城7千米的乌江上游就是沙沱水电站,这是乌江流域梯级开发工程中,贵州省内最后一座大型水电站。由于拦江大坝的拦阻,沿河县内的乌江水量大,但水流平缓,有了宛如江南水乡的妩媚和别样风情。

  乌江沿河段这种水道长、变化多样的沿岸风光最宜乘船游览,人在船上坐,船在“画”中游,白天与夜晚的景观各有妙处,轻松便利,老少咸宜,不愧为“顶级旅游资源”。

  麻阳宠儿黑叶猴

  要说沿河的明星动物,自然非黑叶猴莫属。沿河县有一个以保护黑叶猴及其生存环境为主的自然保护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这里生活着76群730多只黑叶猴,是全球最大的黑叶猴栖息地。我们用2个半天的时间专程考察了保护区里的黑叶猴。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主要保护对象就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及其栖息地。麻阳河保护区位于沿河县西北部的麻阳河和洪渡河流域,毗邻乌江黎芝峡,距沿河县城34千米,总面积5010公顷。区内不仅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还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独特的峡谷地貌景观。

  麻阳河是乌江西岸的一级支流。你是否觉得“麻阳”这个名字有些特别?不错,这两个字就与黑叶猴有关。“麻阳”二字来自土家语,意思是“一种幽灵”,这幽灵当然就是黑叶猴了。黑叶猴全身乌黑,行动敏捷,经常在山林、岩壁上出没,的确堪比传说中的幽灵。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属于哺乳纲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乌叶猴属,该属目前有20种,分为4组,即:戴帽叶猴组、郁乌叶猴组、银叶猴组和黑叶猴组。黑叶猴与其他6个亲缘关系最近的种(白头叶猴、金头叶猴、德氏叶猴、越南乌叶猴、老挝乌叶猴和印支黑叶猴)都被归入黑叶猴组。其中,白头叶猴仅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黑叶猴分布在中国的贵州、广西和重庆以及越南的北部,金头叶猴、德氏叶猴和越南乌叶猴分布在越南,老挝乌叶猴和印支黑叶猴分布在老挝。

  黑叶猴组的7种叶猴除了亲缘关系近,还有一些共同特点,如:都生活在喀斯特石山环境中,因此又被称为石山叶猴;灵活敏捷,擅长攀爬,夜间通常在峭壁处的平台上或石洞中过夜;种群数量少,目前都极度濒危,分布地域十分狭窄;全身或大部分为黑色,仅头部、肩部或尾部有少量白色或金黄色,幼猴与成年猴的毛色差异明显。

  黑叶猴和它的亲戚们最早生活在东南亚一带。大约100万年前,黑叶猴的先祖向北迁徙扩散,进入越南北部后继续北上,进入中国的广西和贵州,如今已经扩散到重庆南部的金佛山一带。黑叶猴的分布区域都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其中,贵州的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最大的黑叶猴栖息地。

  黑叶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全身乌黑,两侧脸颊从嘴角到耳朵基部和上缘各有一排浓密的白毛,仿佛两撇别致的胡须。它们头顶有直立高耸的毛冠,简直就是成语“怒发冲冠”的完美诠释,但实际上黑叶猴通常性情温和,只有雄猴在争夺猴群“家长”之位时才大打出手,甚至可能导致伤残。

  黑叶猴通常群居,有家庭群和全雄群两类猴群。每个家庭群通常有5~20个成员,是一雄多雌的母系社会。既然是母系社会,猴群的核心自然就是雌猴,是一群亲缘关系很近的姥姥、妈妈、姨妈、女儿或姐妹,它们是猴群中最稳定的成员,而且团结友爱,经常彼此帮助照顾幼猴。每个家庭群只有一只成年雄猴,它就是独享雄性交配权的“家长”,同时也担负着繁殖后代、保护妻妾儿女的责任。黑叶猴的“家长”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是从来不带娃的。由于成年黑叶猴雌雄个体的体形差别很小,远观很难区分。雄猴不带娃的习性倒是给了科研人员一个快速确定雌猴的依据。

  雄群是由年轻公猴临时聚在一起组成的“单身汉俱乐部”,其中年轻力壮的雄猴总是伺机挑战家庭群的“家长”,因为只有战胜“家长”才能取而代之,将失败者的其他家庭成员据为己有。

  因此,家庭群的雄猴虽然贵为“家长”,但只是过客,通常在位4年左右,就会因年老体衰被来自全雄群的年轻雄猴打败、赶走。家庭群中的雌猴和婴幼猴则会留下来,跟随新任“家长”继续生活。被赶出去的“前家长”通常再无翻盘机会,它们的余生往往孤苦无依,直至终老。家庭群的雌猴通常会与新任“家长”交配、生子,但如果雌猴正处于哺乳期,她们的孩子往往面临被新“家长”处死的命运。这种情况下,雌猴通常躲避新“家长”并竭力保护自己的孩子,但往往力不从心,凶多吉少。新“家长”杀婴的行为在人类看来无比残忍,但实际上也是天性使然,雄猴为了得到更多的交配机会,让雌猴尽早为自己“传宗接代”。

  黑叶猴的幼猴全身金黄色,非常漂亮可爱,3个月左右毛色就开始逐渐变黑,到9个月左右毛色和肤色就和父母一样了。

  从小一起嬉戏打闹的幼猴,长大(性成熟)后就要“男女有别”了。雌猴会继续留在群里;公猴则必须离开,通常进入全雄群,和其他快乐的单身汉一起养精蓄锐,等待机会以武力夺得自己的家庭群,然后繁衍后代,继续生命的轮回。

  有趣的是,人工饲养过程中人们发现,雄猴5岁左右性成熟,雌猴4岁左右性成熟。也就是说,雌猴的性成熟周期与“家长”的任期基本一致,这样就能避免父亲与女儿近亲繁殖导致的种群退化。这当然不是猴群有意为之,我们只能赞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精致。

  为了深入了解黑叶猴又尽量不干扰它们的生活,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多个黑叶猴经常出没处安装了红外摄像仪,并定期开展巡护、跟踪和监测,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珍贵影像资料,据此掌握了黑叶猴的食性、日常生活和繁殖等重要规律,并成功地与一个猴群建立起亲密关系。这群猴不但能听从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招唤,还能来到工作人员身旁取食。不设防的人猴关系给工作人员深入细致地研究和监测猴群带来极大方便。

  科考期间,队员们在保护区吴安康局长带领下进入一个猴群经常栖息的溶洞——猴王洞。进入洞口便看到两处新鲜粪便,说明黑叶猴当天还在这里活动。不过,队员们进洞时,猴群已经离开多时。吴局长告诉大家,猴群的生活很有规律,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清晨6点20分就在最年长的雌猴带领下出门觅食了。

  黑叶猴是彻底的素食者,树叶在它们日常食物中的比例高达94.5%。没有嫩叶可吃的时候,它们也吃种子和野果。据统计,麻阳河保护区内黑叶猴能吃的植物超过120种,包括94种乔木、23种藤本和3种草本植物。即便菜谱如此丰盛,馋嘴的猴子还是忍不住要偷吃老乡的花生、红薯、柚子或者其他什么好吃的,好在周围的村民已经习惯了这群“不见外”的老邻居,麻阳河的黑叶猴完全不用为下一顿饭发愁。

  猴王洞很宽阔,里面还有不少钟乳石,不过现在洞里已经没有水源,钟乳石都是干的,已经停止生长,因此洞内并不潮湿,难怪猴群选这里安家。

  人们关注黑叶猴,并为其辟建专门的保护区,主要原因就是黑叶猴种群濒危,分布范围小,现存数量少。但据史料记载,黑叶猴曾经在我国广泛分布,除了贵州和重庆,广西、广东和海南等地也有,数量也比较多。人类的狩猎、砍伐、耕种等活动蚕食鲸吞着黑叶猴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断压缩它们的活动空间,是黑叶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建立保护区,保护黑叶猴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同时也在保护与它们密切相关的其他动植物资源,更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撰文/苗雨雁 摄影/徐树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