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技术赋能小微企业 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 来源:中国报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创新,金融,服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03-26 23:27
创新应用新技术,助力普惠金融发展,是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践行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有大行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根本目的是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帮助社会各阶层与群体以可以承担的成本获得合适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与满意度。
为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各级政府、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银行、互联网企业在内的普惠金融服务主体,也在致力于应用新技术,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在产品、服务、模式等方面尝试创新,解决了“支付难”,缓解了“融资难、融资贵”,但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普惠金融实践中的根本问题仍然亟待解决。
移动互联推动解决“支付难”
支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普惠金融服务需求,由于现金支付和以信用卡、借记卡为载体的实体卡支付成本较高、效率较低,“支付难”曾经被视为普惠金融的基本难题。
近年来,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深入应用与普及,支付模式创新不断涌现,第三方支付机构相继崛起,尤其是银联和网联平台建立,支付行业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我国电子支付业务得到迅猛发展。目前,我国使用手机管理个人银行账户和购物支付的占比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我国电子支付行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电子支付的成本与效率得到了极大改善,不仅为客户带来了便利,也为小微商户提供了低成本的基础经营设施,同时,不断累积的支付数据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数字资产,为后续支付数据挖掘奠定了基础,“支付难”已经得到解决。
业务模式创新缓解“融资难、融资贵”
由于市场化配套体系不健全、金融资产质量管控压力等原因,普惠金融服务主体内在动力不足,小微企业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尤为突出。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加大创新、改进服务,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例如“中银e贷”秒贷产品,依托大数据应用技术,综合分析客户的发薪、缴税、社保、公积金等资产收入信息及场景消费数据,精准描绘客户画像,预测客户成长属性,实时授信、秒速放款,从原来被动等客户申请、给客户授信,转变为主动了解客户、主动授信,资产质量也保持在较高水平。“中银信贷工厂”的“中关村”模式,根据科技企业的发展规律与经营特点,创新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开发独立的授信审批流程,为优质的中小微科创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建行“税易贷”产品,与税务部门进行征信互认与信息共享,批量获取小微企业真实税务信息,弥补小微企业财务信息不充分、不准确的缺陷,针对纳税足额、诚信纳税的小微企业群体,无需抵质押担保,即可实现以税换贷。
银行的业务模式创新,让融资业务客群覆盖更广泛、客户体验更便捷、风险防控更有效,不仅有效降低了融资门槛,也进一步提升了融资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用新技术赋能小微企业是破解普惠金融难题关键
我国小微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仅3年,而美国小微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为8年,日本、欧洲等地达到12年。我国小微企业从成立到首次拿到贷款的平均时间为4年零4个月,这意味着只有熬过死亡期的小微企业才有可能获得首次贷款。小微企业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存活寿命普遍较短,多数拿不到首次贷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解决。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变革从量变转向质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客户行为及企业经营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转变之下,大型企业率先应用新技术,利用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天然优势,抢占市场先机,形成垄断,而小微企业缺乏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很难快速适应时代变化,这是时代转换期的必然结果。
“融资难、融资贵”本身就是一对矛盾问题。从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融资收益要覆盖成本、符合风险溢价,才能保持商业可持续性。融资服务提供方只有在融资收益可抵补高风险成本的情况下,才会对小微企业融资,这就导致了“融资贵”。如果融资服务提供方必须降低小微企业融资价格,就必然会提高融资对象门槛,形成多数小微企业“融资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对矛盾问题,就必须要用新技術为小微企业赋能,让其具备与大型企业竞争的能力,帮助小微企业享受新技术、新市场带来的红利,“融资难、融资贵”自然会迎刃而解。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有责任帮助小微企业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新技术为小微企业赋能,授之以渔,扶持小微企业提升发展潜力,帮助小微企业提前获得首次贷款,延长生存寿命。前期中国银行也做出了很多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方面,中国银行始终走在新技术应用的前列,理解新技术、拥抱新技术,利用金融科技创新服务客户,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服务。
一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新技术,提升普惠金融风险管理水平。中国银行创新数字化风控模式,搭建了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互联网金融智能风控体系,成功上线网御系统,以事中监控为核心,在简化客户安全认证方式的同时,对线上线下高风险交易进行实时监测与处置,实现了客户体验与交易安全“双提升”。网御系统上线运营以来,已累计实时监测交易数十亿笔,与客户直接确认挽回的欺诈损失数千万元,有效解决了服务多样化与成本控制、体验提升与风险规避等多对矛盾。
二是秉承“移动优先”策略,打造中银集团综合金融移动门户,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让客户“一机在手,共享所有,一机在手,走遍全球”。中国银行手机银行应用新技术持续迭代升级,从解决客户金融服务痛点出发,推出了智能投顾、人脸识别、语音导航、“千人千面”、SIM盾、自助注册等创新功能,进一步降低客户使用门槛,打造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技术先进、体验极致、个性定制的一站式线上金融服务。目前中行手机银行覆盖了超过200项金融服务,电子渠道对网点业务的替代率超过95%,手机银行国际版已覆盖18个国家与地区,支持中、英、日、德、法、泰、越、韩等8种语言。
此外,中国银行积极探索“互联网+直播”创新模式,在手机银行嵌入“中银直播间”,搭建与客户的多媒体沟通桥梁,通过互联网渠道统筹协调网点与全球专家资源,精准匹配银行服务与客户需求。这种创新模式在方便客户享受银行服务的同时,也使信息的传递更加有效,为提升全民金融知识普及率,提高全民金融素养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用新技术为小微企业“赋能”,提供全方位、多维度支持,帮助小微企业增强与大型企业竞争的能力,带动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构建金融场景生态。中国银行积极布局开放银行,业内首推金融及开放平台,面向中国银行内部机构和外部合作伙伴提供标准化、多元化的泛金融服务。目前正在锻造升级场景平台,从API、H5开放转向基于场景的金融服务输出,跨界融合、开放合作,共建场景生态,帮助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成为场景生态的一部分,银行、非银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和小微企业互补协作,打造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金融与非金融服务能力,共同服务客户。
二是打造场景金融服务云与行业应用云。依托场景平台,围绕教育、社区、家庭、养老、缴费等贴近民生的生活场景,打造场景金融服务云,优选中行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外嵌到客户聚集的互联网场景中,向小微企业输出包括账户、支付、融资、外汇、黄金、资管、风控等在内的专业金融服务能力,为小微企业经营提供金融支撑。正在打造行业应用云,为小微企业的创业过程提供系统建设、人员培训、场地租赁、财务管理、法律顾问等行业应用服务,让小微企业进一步聚焦主业,提升自身创造力,快速适应市场及客户需求转变。
三是将资源向小微企业开放。通过中银e商平台、中银直播间等直接服务小微企业,将客户资源与小微企业共享,支持小微企业将自有产品及服务上架至中银e商平台,并可以通过中银直播间帮助小微企业触达客户。此外,中行发挥全球化、综合化优势,在全球首创“中银全球中小企业跨境撮合服务”,帮助我国中小企业融入全球资金链、价值链、产业链。2014年以来,已在全球舉办50场跨境撮合对接会,吸引来自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万家中外企业参与,行业涉及信息科技、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现代农业、新能源、环保、教育、医疗和旅游,帮助企业成功实现贸易、投资、技术引进等一系列商务合作,受到各国政商界的广泛赞誉。
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国有大行,中国银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不动摇,为国家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注入正能量。面对国家普惠金融战略,中国银行将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充分应用新技术,全方位、多层次扶持小微企业持续经营,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创新创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郭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