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与胡美琦:枯桐欣有凤来仪

  • 来源:37°女人
  • 关键字:历史,校长,生存
  • 发布时间:2019-04-23 07:00

  乱世初见

  1949年4月,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钱穆只身南下,应广州私立华侨大学校长之邀前往教学。他立志深入中国历史,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然而政治风云变幻莫测,钱穆因情势所迫,不得不与家人再次离别,随华侨大学迁到中国香港,他没想到的是,这一生再也没能踏上故土。

  战乱中,流落香港的青年很多,他们流离失所、无处问学。在“手空空、无一物”的条件下,钱穆决心办学,他联合几个内地学者创办了“新亚书院”,自任校长。那是他最窘迫潦倒的时候,书院资金困难,流亡青年缴不出学费,教授领不到薪水。远离家人,没有理解和支持,钱穆没有退缩,他只希望“在南国传播中国文化之一脉”。

  那一年流落香港的,还有钱穆后来的妻子胡美琦。其父亲曾任江西省主席,她从小接受了很好的教育,随着国内形势巨变,她无奈放弃学业,随家人避难于香港。他们一家人在战乱中长途跋涉,早已身无长物,为了生存,父母靠糊火柴盒补贴家用,她也到纺织厂当了女工。一次聚会上,她的父亲结识了钱穆,得知钱穆办学后,遂让胡美琦到新亚书院继续读书。

  在中国文化史课上,胡美琦见到了钱穆,他个头不高,温文尔雅,看似瘦弱,一口洪亮的无锡话却非常有震撼力,他的积极乐观和蓬勃的生命力深深感染了胡美琦,她对他由敬畏到仰慕,一颗种子就此埋进青春的心里。

  一年后,胡美琦随父亲去了中国台湾。

  困境陪伴

  1951年,新亚书院进入最困难的时期,经济来源断绝,钱穆只好“行乞办学”,他到台湾筹募捐助,受邀在一所学院演讲时,不料,新建的礼堂顶部突然坍塌,正好砸中他的头部,他当场昏迷。

  得知钱穆在台中养伤,胡美琦赶来看望,并对他悉心照顾。朝夕相处,她对他由崇拜转为爱慕,他则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温暖。短短4个月,情愫像花木一样在彼此心中生长,生命变得坚韧、充盈。不久,钱穆病愈返港。

  1954年,胡美琦完成学业后,飞赴香港,她不顾世俗羁绊,选择陪伴在钱穆身边。像一束光照亮了万千个黯淡时刻,她的到来为他带来好运,钱穆的教育理想获得社会的赞助,后来又在一家基金会的捐建下,新亚书院有了新的校舍。钱穆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与此同时,内地沧桑巨变,钱穆知道,自己原先的家再也回不去了。

  1956年,他决定与胡美琦结婚。那时他61岁,她27岁。她不只是贤内助,照料他的生活、应酬人际,同时也是他的同道和知己,在他的引导下,她的学问也日趋精进。

  1967年,香港难民潮涌起,变得动荡不安,一心只想著书立说的钱穆决定移居台湾。在台北选址后,胡美琦亲自绘图设计,请人施工,为了纪念母亲,钱穆把新的居所命名为“素书楼”。岂料,他们后来得知,有人为表诚意,已安排兴建,钱穆无从推辞,只好答应,这也为他晚年的一场风波埋下了伏笔。

  学术传承

  定居台湾后,钱穆受邀擔任文化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胡美琦也在中国文化大学兼任中国教育史课程。

  此后,“素书楼”成为青年学生的问学圣地。楼前楼后,胡美琦精心栽种了红枫树、黄金竹,庭园里是钱穆最喜欢的茶花。在他背后,她默默操持,他爱穿中式衣服,她亲自为他做唐装;为了接送他出行,她特意学开车。学生们都说:“师母照顾他以后没有自己了,我们都很羡慕先生有这么一位贤内助。”

  1977年,82岁的钱穆大病一场,青光眼也日益严重,几近失明。胡美琦为了支持他,辞掉教职,帮他读稿、改稿,《八十忆双亲》《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等重要著作就这样一部部面世。

  1990年,钱穆陷入“素书楼风波”,他被要求迁出“素书楼”。搬家后,他怀念“素书楼”庭院的花木,常常望着窗外茫然地问她:“大树怎么不见了?”仅仅3个月,在一个台风肆虐的早晨,他带着失望离开了世界。

  依他遗愿,几经周折,她将他安葬于大陆故土。紧接着,她撰文向社会说明了“素书楼”的前因后果,2002年,“素书楼”恢复旧貌,定名为“钱穆故居”。此后,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整理他的全集中去。2010年,他去世20年后,2000万字的《钱宾四先生全集》(钱穆,字宾四)出版。

  他生前所托已悉数完成,2012年3月,完成使命的胡美琦病逝。因为钟情与执着,他成为她一生的意义与价值。他们的爱还在延续,那些不朽著作就是证明。

  潘彩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